将“乘法分配律”改为“乘法分合律”的思考

时间:2022-08-24 05:27:57

将“乘法分配律”改为“乘法分合律”的思考

〔关键词〕 数学教学;乘法分配律;乘法分合律;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A)―0088―01

以往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教师往往结合所创设的情境引导学生推导出公式:“(a+b)×c=a×c+ b×c”。然而,学生在做作业时,碰到“(a+b)×c”这种刚学过的题目还会做,但碰到“a×c+ b×c”这种要倒回到“(a+b)×c”的题目时就大眼瞪小眼了。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往往要再回过头来推导一遍“a×c+ b×c=(a+b)×c”,费时费力不说,学生掌握的效果也不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今年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改变了教科书的内容,创设了以下情境:“校服的上衣65元,裤子35元,买3套校服需要多少钱?”实践证明,这样的改变不仅解决了上述的教学难题,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双向通道

将上述内容出示以后,不用我多费口舌引导,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列出了“(65+35)×3”和”65×3+35×3”两种算式。然后,我引导学生对两种算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把第一种算法概括为“合买”,把第二种算法概括为“分买”。同时,告诉学生这两种算法都可以解决上述买校服的问题,可以从“合买” 推出“分买”,也可以从“分买”推出“合买”。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我又反复训练学生通过“合买”(分买)的式子找“分买”(合买)的式子。由于买校服的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易于学生理解,所以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互推的过程。这样就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个既可以从“(a+b)×c”到“a×c+ b×c”,又可以从“a×c+ b×c”到“(a+b)×c”的双向通道,避免了以往把乘法分配律左右两边割裂开来教学的局限性。

二是增强了学生根据不同条件运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在进行强化练习时,我设计了两道题目,一道是:“上衣69元,裤子31元,买3套多少钱?”另一道是:“上衣100元,裤子32元,买3套多少钱?”使学生在计算中体会到:在计算第一道题目时,“合买”的方法简便;而在计算第二道题目时,“分买”的方法简便。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在解决问题时,要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最简便的方法。

三是有效突破了以往推导乘法分配律公式的难点

在进行完两种计算方法的概括以后,为了让学生体验和验证规律,我不停地变换题目中校服的价格和套数,让男女生分别用“合买”和“分买”的方法算出答案。

学生通过每次的结果体会到:当用“合买”的方法简便时,男生算得比较快;而当用“分买”的方法简便时,女生算得比较快。所以两种方法并不存在谁好谁不好,而是要靠我们根据条件来选择合理的算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计算迅速地推导出了公式:(合买)(a+b)×c = (分买)a×c+ b×c。

教学的成功引起了笔者的思考:为什么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只把“(a+b)×c=a×c+ b×c”叫做乘法分配律,而把“a×c+ b×c=(a+b)×c”叫做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把明明一个规律分为两个规律教学呢?原因恐怕就在于乘法分配律的“分配”两个字了。因为我们的理解是:公式“(a+b)×c=a×c+ b×c”体现了分配,而公式“a×c+ b×c=(a+b)×c”则没有体现分配。

我们的教科书把“(a+b)×c”定在了公式的左边,给予了“主”的地位,而把“a×c+ b×c”定在了公式的右边,给予了“次”的地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在教科书上我们只能找到以“(a+b)×c”为主(左边)的这一半所反映的规律,而以“a×c+ b×c”为主(右边)的另一半所反映的规律,却被完全忽略了。而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又发现:没有了另一半,学生的知识体系是不完整的,好多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为了弥补缺失,教师又把另一半找出来,自己命名为“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教学。其实翻遍教科书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名称。但即便是这样的弥补,由于割裂了两种规律的统一性,往往就产生了笔者开头所提到的问题。为了将两种规律联系起来,合二为一,本人认为“乘法分配律”这个名称太狭隘了,应该换成能将两种方法都概括起来的“乘法分合律”。

上一篇:高一学生英语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创新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