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的体会

时间:2022-09-25 03:26:28

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的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55-02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术是护士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尤其是在抢救急危重病人中,静脉穿刺成功与否决定了抢救是否成功。那么,造成静脉穿刺困难的原因有哪些呢?①长时间的静脉输液,②化疗药物及其它刺激性较强的药物长时间应用,③老年患者,④小儿患者,⑤全身浮肿等使静脉血管硬化、血管萎陷、血管变细或血管网不清楚。这时,我们该如何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现将有关静脉穿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静脉长期使用者,穿刺部位的选择

慢性病、血液病、肿瘤等病人一般均需长期治疗,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合理选择穿刺部位。①应有计划地使用静脉,避免在一条静脉上反复穿刺,穿刺点应选择由末梢开始,两侧肢体交替穿刺;②选择血管尽量选择弹性良好、无破损、无炎症的静脉;③穿刺时尽量做到一针成功,减少对血管的损伤;④进针后固定好针柄,避免针尖移动刺伤血管壁,对小儿或不合作的患者,必要时用夹板固定肢体;⑤血管弹性差、充盈不良时,要有效利用小静脉,可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均匀涂在手背上,然后用湿热小毛巾置于拟输液部位3左右,表浅小静脉可迅速充盈。其原理是:湿热毛巾外敷促使血管扩张,并可透加硝酸甘油的渗透作用,而硝甘油具有扩张局部静脉作用,用此方法穿刺,既可使病人减轻痛苦,又能使较大血管壁弹性逐渐恢复。

2 老年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

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血管弹性差、脆性大、皮肤松弛、血管不易固定以及回血缓慢,凝血较快,成为老年患者静脉的共同特点,但不同的疾病,静脉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进行穿刺时,根据病种选择穿刺部位。①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选择手足小静脉,因这类病人血管损坏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远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损害较小;②糖尿病患者,应选择手足部位较直、管腔稍粗一些的血管,因这类患者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果血管过细、过短,回血往往不等回到可视部位就凝固了,致使针头堵塞,造成穿刺失败,而直粗一些的小静脉血流压力相对大一些,可避免过早凝血现象的发生;③慢性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避免使用肢体内侧的小血管,这类患者血管脆性大,凝血机制差,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同时内侧皮肤较薄,血管表浅易刺破或穿刺成功后,易发生液体部分外渗;④瘫痪息者,应选择患侧肢体血管,好处是肢体固定,易穿刺,保留时间长,不影响健侧肢体的活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患侧肢体的血液循环,减少血栓的形成。在进行穿刺时,不宜采用血管面直接进针,应在所选择穿刺处下方1一2cm进针,待针进入皮肤1/3时,再进入血管,回血后稍向前进针0.5cm左右,进针的角度要根据血管的特点决定,管壁厚、硬、易滚动者,角度相对要大一些,力度要重一些,以超过40度为宜,这样针尖锐利部位充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血管不易滑脱,对内侧表浅脆性较大的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小力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一般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3 小儿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

3.1 头皮穿刺:

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较大的有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静脉及枕静脉,头皮静脉分支的,浅表易见,不易滑动,便于固定,又不影响患儿活动,故小儿多采用头皮穿刺。在寻找静脉穿刺时,要注意与动脉相鉴别,静脉、外观呈微蓝色,无搏动、管壁薄,易被压瘪,易固定,不易滑动,呈树枝状分布,动脉外观呈正常皮肤色或淡红色,有搏动、管壁厚、不易压瘪、血管易滑动,呈蚓状分布,选择好静脉,用左手拇、食指分别固定静脉两端,右手持针沿静脉向心方向小力度平行刺人见回血后,平行进针约0.5cm左右,如小儿头皮静脉不易看清,可用手指触摸颅缝,小儿头皮血管多沿颅缝行,凡有颅缝的地方,一般会有血管通过,进针前触摸是否有搏动,如未触及搏动,可进行穿刺,力度要小,角度要小,因不知血管的长短、曲直,故见回血后,不要再进针。

3.2 手足静脉穿刺:

小儿手足较胖,不易看清血管,但小儿有特殊的生理解剖特点,即小儿体液总量较多,年龄愈小,体液总量愈多,且婴幼儿掌、足底呈扁平状,组织薄、角层薄,受日光照射少,黑色素沉着少,因此透光度较强,加之,动脉血含氧高呈粉红色,静脉血含氧量少呈紫红色,在透光下可明确分清动静脉。利用这一原理,在夜间或黑暗条件下,扎好止血带,使静脉充盈,然后将光源集中的手电筒置于婴幼儿手掌或足底下面,根据手足静脉的体表投影选择血管,观察静脉走行及粗细,在体表划一血管走行痕迹,根据血管的体表投影标志进行穿刺。如在白天,为使光线集中不影响效果,采用纸筒进行观察。

4 水肿患者血管的选挥

水肿患者因体液大量集积,致使手背、足背的血管无法看清,也无法触及到,给静脉穿刺带来了极大困难,此类患者穿刺前,可根据静脉血管的走行分布解剖特点,用手指长时间压迫有静脉走行分布的位置,待压迫处血管暴露时,可快速消毒,快速穿刺,以免组织液重新回流原处,使血管看不清楚。水肿患者血管脆性大,要低度、小力度进针,见回血后平行进针不要超过lcm,以防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

5 其它情况血管的选择

5.1 选择指间静脉进行穿刺:

每个手指尤其第一、二指节的两侧指间静脉分支多、短,血管表浅,皮下脂肪少,暴露明显,血管弹性好,但皮肤松驰,浅、易滚动,因此进针时用拇指绷紧皮肤,按压所选血管的远端,使其固定。针头斜面先刺人血管上面的皮肤,再渐进地进入血管,见回血后,一般不要再继续进针,以免刺破血管。

5.2 根据输入药物选择血管:

输入高渗容液及大剂量刺激性较强的药物,特别是在抢救中需要短时间大量输液时,应选择成功率高、易于固定的较大较粗血管,如大隐静脉、肘正中静脉,这样,可避免药物对小血管的刺激。因小血管壁薄,致密度低,易造成药液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同时在抢救病人时,也赢得了抢救时间。

6 体会

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笔者遵循上述方法进行静脉穿刺,成功率达98%以上,基本达到一针见血的目的,

以上是本人在静脉穿刺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点浮浅认识,以供大家参考。真正做好静脉穿刺临床护理工作,还要在临床实践工作中,针对静脉穿刺临床护理工作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才能大大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上一篇:父爱三个 7期 下一篇:一例垂体后叶素外渗的教训及护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