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的探索

时间:2022-09-25 02:42:04

对大学生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的探索

摘要:为促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课教学要根据办学定位精心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体系与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多渠道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改进课堂理论教学。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教学和实习活动,开展学科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

关键词:知识转化;实践能力;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048-03

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的关键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在我国部分高校中,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实践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就业和适应社会。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已成为应用性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与形成

实践能力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方式直接起调节控制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是个体胜任不同类型实践任务所具备的共性特征。实践能力相对于认知能力而言,是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兴趣、理解力、策划力、执行力和表达力。傅维利、刘磊指出,实践能力由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构成。个体实践能力可分为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实践压力、情境感知、知识构建、信息交流、人际沟通、肢体运动、专项知识、专项技能、匹配分析力、策划力、执行力、应变力等14个构成要素。笔者认为,知识、技能是实践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知识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言传,可用文字、程序或数字表达,如书本知识。隐性知识内含于人脑,是非具体或无完整条理的主观经验、思考模式等,无法直接传达给他人,必须通过观察、体验等方式进行间接学习,是不能系统表述的意会知识。隐性知识物化在产品生产过程和服务中,无法在书本中找到,只能靠个体在实践中摸索、领悟来获得。技能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一定动作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是从知识掌握到能力形成过程的中间环节,对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个体实践能力的形成

个体实践能力是个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作为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和方式起着稳定而直接的调控作用。实践能力形成的心理机制是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与迁移的过程。因而,知识向技能转化、内化与迁移便形成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学习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而技能则解决会不会、熟不熟的问题。技能在运用显性知识和获得隐性知识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大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在不具备职业劳动者职业实践活动的条件下,实践能力在以下过程中经内化和迁移逐步形成:知识向技能和问题解决策略转化;反复运用,形成熟练技能与思维方法;综合运用,解决复杂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因素

赵建华认为,大学生主体、学校组织、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影响大学生实践行为的因素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与经验,教学任务与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高校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以及职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

1.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与经验

大学生是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体,他们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经验直接制约着他们实践能力的获得。许多大学生不认为实践教学是获得实践能力的最重要渠道,他们往往更信赖社会关系。他们认为管理型人才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地位。

2.教学任务与教师的教学能力

大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是在教学任务的约束和引导下进行的,受其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考核不像理论教学那样严格和规范,对高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也不是很重视。目前,许多高校教师缺乏在工程、生产、营销、研发、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职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不高。高校职称评审主要比拼论文和项目,对实践教学能力的刚性要求不严格,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写论文和研究项目上,致使其放松了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践教学课时少、课酬低等,也影响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

3.知识和技能的复杂性

能力由知识、技能转化而来。知识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知识愈丰富,越有利于克服获得技能的障碍,越能加速技能的获得;技能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巩固。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转化为技能,不学习操作就学不到技能。不同课程知识的复杂性、易学性、应用性不同,有关实验实践的复杂程度也不同。若实验实践过于复杂,成本过高,则会影响学生对该实验实践的操作。因为实验操作的稀少,缺乏综合性、跨课程的实验训练以及实验实践经费的紧张,会阻碍学生对隐性知识的习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4.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

高校的办学定位与教学条件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我国部分高校中,还存在着重认知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获得的不良倾向。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更看重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的功能,认为大学教育不是职业技术教育,要避免功利性和职业化,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将其定位于对理论知识的解释和验证;二是许多高校教学设施投资、教学设备购置与维护的经费严重不足,缺乏广泛、深入、经常性地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三是有些复杂实验的开展缺乏师资力量。零点调查公司的一组数据表明:90%以上的美国大学生四年里会实习2~3次;德国80%的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完成规定的实习时间才能毕业;法国大学生毕业前至少实习2次以上才能拿到证书;中国仅有11.7%的大学生拥有实习经历,低于国外大学生参加的实习比例。实践教学的弱化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水工环地质勘察工作存在的难点及应对措施 下一篇:中专卫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