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下生物课堂的构建

时间:2022-09-25 02:41:15

信息技术下生物课堂的构建

【摘 要】教学活动中的诸要素都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一定的教学结构,才能发挥其最大效应。

【关键词】生物课堂;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将生物教学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因此,我根据教材的需要、学生的基础特点,收集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制成多媒体课件,争取以最佳的教学模式教,以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人身边的各类生物、生物技术的发展等。学生或多或少了解一些,但又知道的不全面、不准确。借助多媒体设置的教学情境,可以为学生营造积极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如讲到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时,我下载了动物运动方式的视频材料,让学生观察后表述在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有的学生说:“羚羊会奔跑,蛇会爬行。”等等;有的学生说:“兔子会奔跑,会行走,会跳跃。”我又问同学:“你们观看视频获得什么结论呢?”同学们争的面红耳赤的。我笑着说那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吧。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就会围绕着这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起来。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变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同时可以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借助信息技术,让课堂成为学生的阵地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下,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切实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进行生态系统组成教学时,我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视频,并出示问题:(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几部分?(2)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看,然后进行交流。学生非常关心其成果是否被承认,所以课堂表现非常活跃,在积极的思维中,掌握了本节的重点知识。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脑海中构建的知识框架最牢固。我然后通过课件出示小组必答题,小组抢答题,由小组合作完成,这样既增强了小组的合作能力,又使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有所得。通过这些学习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主动的“动”起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察和提出问题,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让学生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已知”迈向“未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处于最佳结合状态,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信息技术通过图表、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使教学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料更新快和多向演示、模拟生动的显著特征,这一点是其它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生物既有宏观的认识,又有微观的认识。微观知识就成为学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难点。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把生物微观世界放大,使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学习,增强记忆,促进空间想象等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血液循化》教学时,虽然学生通过动物心脏的观察认识了心脏的四个腔和所连的血管,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不理解。因此我下载了血液循化的模拟视频,让学生观察分析肺循环和体循环的起点,止点,途径以及血液成分变化。使学生在形象的课件观察中,教师简练的讲解中,不知不觉地就建立了微观知识世界,同时认识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成功的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是指要真正给予学生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从而发展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才能。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到《动物运动方式多样性》时,我出示了大量动物运动的图片,我有意把爬行和蠕动的图片放在一起,就有同学在观察到松毛虫的蠕动和蛇的爬行图片时,突然喊道:“老师,蠕动和爬行有什么区别?”这一问题的提出显示了学生的认真观察和思考。通过教学设计,让学生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自然而然的得到体现。

4.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血液循环》教学时,通过血液循化模拟视频的观看,学生掌握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成分变化。然后我出示了问题:“下肢的骨骼肌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被运送到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学生根据视频观看,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而把血液循化和生活常识结合起来。既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述能力,学生应用生物知识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借助信息技术,加大情感教育

很多时候教师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认为借助信息技术能更好的进行情感教育。如进行《生物多样性》教学时,通过课件展示我国灭绝的动植物的种类,然后探究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和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的重要意义,从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我们既不能用信息技术代替授课,更不能代替学生实验,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和每一节课的实际,有机结合,注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才能使生物课堂最优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泽县第四中学)

上一篇:用分层教学挖掘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下一篇:高中生物学习思维干扰的清除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