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影响

时间:2022-09-25 02:12:49

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的影响

摘要;目的 探讨结构式心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实施结构式心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分别在病情稳定后、第2日和第3日的SAS和HAMA的差异。结果 经过结构式心理干预后两组SAS、HAMA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焦虑;结构式心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1]。本病起病急,进展快,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急诊科是急救场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数需要在急诊科进行抢救,医务人员在成功积极救治生命的同时,常忽略对患者心理的评价和护理,致使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没有舒适感,生活质量低下。结构式心理干预是近年来新型护理干预模式,对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有一定的帮助和作用。因此我们将结构式心理干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8月~2012年12月急诊接诊抢救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42~65岁,平均年龄(54.05±9.12)岁,均在感觉不适后20分钟内就诊。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即:1)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2)心电图的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符合3条标准中的2条,即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意识清醒,查体合作,沟通交流顺畅,无精神障碍,均为首次发病。2组患者性别、年龄、心理状态、病情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评价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 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两量表分值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要求患者独立填写,不能自己填写的由护士提问后代为填写。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结构式心理干预,包括健康教育、应激处理、应对技巧及心理支持4个方面。①健康教育 自患者来诊即可以认真观察病情收集资料,仔细评价,制定针对性具体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多为单独教育,主要讲解疾病的原因、诱因、发病机理、治疗、预后以及如何进行自我护理等,告知患者胸痛的原因以及如何控制疼痛减轻症状,千万不要有过度恐慌心理,要保持平和稳定的心态;同时要注意休息与合理饮食,多食清淡饮食,注意保持二便通畅,排便时不要过度用力等,对疾病恢复后的自我护理知识也要及时给予传播,使患者明白如何进行身体锻炼和保健,以增强体质,增强抗病能力,增强患者对疾病康复和治疗的信心。②应激处理 首先要告诉患者什么是应激和应激源,疾病、药费等都是应激源,要鼓励患者正确面对应激源,不要回避,要鼓励患者正视这些问题,有问题可以与家人、朋友协商共同解决,不要钻“牛角尖”。在沟通者要告知患者如何化解应激,可以采取听音乐、平静呼吸练习、闭目数数字或向医护人员咨询等方法来减轻应激源的负性刺激。③应对技巧 耐心讲解应对方式和应对策略(积极认知、积极行为和回避),教会患者一些应对技巧,如“既来之,则安之”;或者放松——思考——咨询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并指导患者认识到应对技巧的作用,使其能听从医务人员的话进行技巧的运用,以提高其应用应对技巧的能力。④心理支持 在干预过程中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支持,心理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成员、亲戚、朋友和医护人员,在患者治疗期间医务人员和家属的支持的最重要。家属是患者最信赖的依靠,医务人员的鼓励是精神的支柱,医务人员要与患者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利用和接受支持,并化为与疾病抗争的动力。要鼓励家属理解患者的感受,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照顾。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采用t检验,P

2 结果

在心理干预前SAS、HAMA评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05)。经过干预后SAS、HAMA评分均下降,但是研究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于常见的急危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多表现出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害怕“死亡”来临,对急诊陌生的环境、对监护仪器设备也充满了神秘害怕,频繁检查和监测等也会令患者产生负性心理情绪,影响治疗和康复,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干预有利于顺利实施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通过心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心情舒畅、心态平和,提高生活质量。

结构式心理干预是在整体医学模式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成分,以心理支持为基础,将健康教育、应激处理与应对技巧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综合式心理干预方法[3]。此干预方法可以减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产生的不良心理应激反应,并将反应程度减少到最低或者消失,以利于治疗。本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的SAS、HAMA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结构式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紧张、焦虑程度,利于疾病治疗和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支向红,高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07,4(33): 35.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25.

[3]王建平.结构性心理教育干预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0,27(3):156.

作者简介

赵玉环(1974,3~ ),女,本科,学士学位,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上一篇: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的CT影像特征 下一篇:芒果苷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