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素养在班级读书交流中提升

时间:2022-09-25 02:09:37

让综合素养在班级读书交流中提升

[摘要]精彩出于变化,魅力源自好奇。小学语文课堂的吸引力在于不断变换方式方法,近些年一些教师开展的读书交流会以全新的教学理念,以综合学习活动课方式,更以独特新颖的内容形式吸引着学生。它更能体现课标的精神――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挖掘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丰富阅读中激感。

[关键词]班级读书;综合素质;交流;提升

文章不是无情物,读一篇文章不仅看选词造句,而且要看能否感染读者,能否撼动读者的心,发出令人叫绝的精彩之言,并使学生在知识的瀚海中自由游渡,采撷各自所需的珠宝。

一、明确目标,揭示方法

由于受网络方式影响,不少学生迷恋电脑,书读得少了,词汇量小,语言贫乏,语言情感因素也日益淡漠。以班级读书交流形式的语言综合性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以不拘一格的形式和内容丰富的特色,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乐意学,才能记得牢。这样逐渐增大学生的识字量,让文本与课外相融,丰富现实生活与文本相触动的灵感,学生情感自然也容易被激发。

首先是目标方法的引出。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行为,教师不能替代也无法替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怎样以班级为单位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呢?我给学生定的交流目标是:第一,让学生初步了解并体会不同读书方法各自的妙处;第二,尝试选择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第三,从师生交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在个体阅读和小组合作及全班交流过程中,对不同书的言语运用与表达格式的进一步理解。

其次谈阅读方法。真正的阅读是一种自由自在全身心的投入,在班级读书会这个开放的课堂,要让学生对自己的读书所感畅所欲言,还要通过分享彼此的读书方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方法:第一,略读法。学生甲:由于书中内容太长,我主要看文题和副标题,并一目十行地大略看,抓住主要内容。第二,细读法。学生乙:我一字一句认真看,细磨慢嚼,把每一小段的主要意思总结出来,再看下一段。第三,摘批法。学生丙:我细读时把与文题有关的句子摘录下来或做记号,时时读背。一是制作书签,交换体会。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为一本书写三条书签。书签为厚纸板,形状有葫芦形、扇形、椭圆形等。二是写上一句话或读书的感受,或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或摘录其中最感人的一句,亦或是揭示一个道理的话。

二、分组交流,畅谈体会

通过班级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可以很好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借用小组活动模式,先讨论和交流,通过读说品析,在交流中发现优点和不足,细细品味,弥足珍贵。

小组长:各位同学,你们最近读了哪些书?读后有什么体会?

学生1:暑假里我再读了《和时间赛跑》,文中的作者得到了外祖母的百般关爱,外祖母去世后,他为了排遣心中的忧伤,与时间赛跑。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一生的时间不长,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抓紧时间学习做事。

学生2:最近我读了《回报妈妈的爱》,感触颇深,我觉得一个人最起码的品质就是懂得感恩、报恩。

语文课堂应放手,改变教师统领思维的习惯,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让他们可以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灵感火花。同时,采用对话交流可以深入文本,让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品出词语的奥妙,同时也升华解读学生的情感,提高阅读效果,进而打造出更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

三、课本剧表演,内化文意

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主题读书汇报活动,用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表演、写读书笔记等形式,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思辨中提高道德情感认识。课本剧有人物、语言、动作,以表情配合传达情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活动,但台词不要拘泥于原文,可以创新改词,只要意思不变,可以加语气,也可以添加表情动作。

比如,在《慈母情深》的课本剧表演中,一名男生扮演作者梁晓声,向妈妈要钱买本书,他亲切地说:“妈,我要买一本《青年近卫军》,这本书我仰慕已久,你就给我钱买一本吧!”一名女生扮演车间正在劳作的母亲,她从口袋里抖抖瑟瑟摸了老半天,掏出一个布袋包子,打开一层又一层,露出几张揉皱的毛票,捡了三张,不假思索地说:“买书去吧,别误了你读书学习。”一名女生扮演妈妈的同事,她心疼地说:“这不懂事的孩子,你知道你妈挣钱有多不容易,怎么敢向妈妈伸手要钱?”“我”本想还给母亲钱的,她工作太苦太累,但书又有一股巨大的魔力,“我”还是头也不回地向书店走去。在忧伤、吃惊、难过的表演中表达了“我”看到母亲工作后的吃惊,同时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心疼与关爱,以及向母亲要钱时的愧疚。这种靠对话,依言会意,从“语知”到“语用”的方法,也内化课文的“意”,抒发文中的“情”。

四、故事导引,激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班级读书要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这种内心感受是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健康发展的基础。

比如,在“感受亲情,关爱父母”的读书活动中,因为我知道现在的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真正了解自己父母的并不多,于是我以讲故事的形式先讲话:“你了解你的妈妈吗?她喜欢做什么?讨厌什么?不愿做什么?”学生在讲述中,我相机点拨,这样能使活动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使智慧的火花不断迸溅。在活动中,我还设定了“道不尽的母爱”“讲述一个关于自己母亲的故事”“介绍一本有关父母关爱子女的书”这几个环节,通过学生和自己父母交流,和同学们的探讨,真正了解父母,感情上达到共鸣,起到了课堂上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故事有曲折的环节,有主人公,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述最近看的书,把内容大意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样能引导学生深入感触语言,还会激发学生读更多的书,在故事情境的浸润下感知语言的温度,实现口才与文才的言意兼得。

五、班报交流,批改反思

学生每周都办一张手抄报,要求结合最近班级新发现的事,也可在最近教学课文中依本班班报文章的特点,精心选点,重锤敲击,力求“一课一得,一虚一实,构思奇异”。一般在周五下午举行互说互看互改。如在“母爱情深,感恩回报”为主题的班报交流会上,学生先对好词句评点:

1.好词

关爱,无微不至,纠结,和蔼可亲,不图回报,和风细雨,春风拂面,春雨滋润,百般呵护。

2.写母亲用的好句子

学生甲:岁月流逝,她风韵的容貌被岁月像墙皮一样无情地剥落。

学生乙:你出现在泼墨山水画里,像女神一样庄重、典雅。

学生甲:我常常在二楼书房的窗户上支着下巴,看妈妈为家务忙碌一阵后俯视着那参差不齐的野草,看花园里柳绿桃红,品鸟语花香。

学生丙:《慈母情深》中,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说明母亲为了我买书不吝惜。

学生丁:季羡林的《永久的悔》中一句写得好: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看到母亲的棺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对啊,时间愈久,母亲频繁入梦,勾起对游子无限眷恋。

语言的提升从根本上说源于自悟,学生在班报交流课上,组长会把每人一张手抄报发到大家手里,上课时要做两件事:第一,找出特别喜欢的文章或语句,谈谈你喜欢的理由;第二,请学生在黑板上写“母爱无声、母爱如玉、母爱无言、母爱似金”。

六、阅读卡导引实践体验

我们应打开思路,关注家庭生活中的焦点,引导回顾,链接口语交际交流讨论内容,出示阅读卡表格。在填阅读卡前,我为学生推荐读三本书:《爱的教育》、邓永浩的《妈妈喜欢吃鱼头》、龙应台的《雨儿》,初步感受母亲与儿女之间的爱,然后是亲身体验,在家为父母做一两件实事。有了如此的准备,再引导学生填卡交流。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读书交流实践中,应突出活动的综合性和趣味性,并在情感中激发学生对亲情的感恩,从而提高语文工具性与情感性的高度统一,达到两者并驾齐驱,双赢互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赛芬.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的“五个突出”[J].教学与管理,2014,9.

上一篇:高职院校单独招生问题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下一篇:巧读文本,催生阅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