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致颅内出血术后护理

时间:2022-09-25 01:25:11

外伤致颅内出血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183-(2011)04-0051-02

【摘要】外伤性颅内出血指因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颅脑外伤已成为继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之后的第四位高死亡率的病症。笔者对本院一段时间内所在医院外科收治了53例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护理经验进行探讨,改善护理措施以达到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目的。

【关键词】外伤致颅内出血;护理外伤性颅内出血指因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的一定部位,形成占位性病变,颅腔的容积固定,四周又为坚硬的颅骨,致使颅内压不断升高。颅脑外伤起病突然、病情危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继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之后的第四位高死亡率的病症[1]。并且其严重伤害中枢神经系统,生存患者的高致残率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2]。为提高提高颅内出血患者的生存率,降低致残率和提高生存质量,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细心、耐心、全面的护理,使患者早日脱离病痛的折磨,恢复健康的身体。现将在我院治疗的53例外伤致颅内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外科收治了53例外伤性颅内出血患者。入院时,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频繁呕吐、失语、躁动不安或昏睡等。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8~74岁,平均年龄67岁。硬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8例,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23例。血肿量50ml以下38例,50ml以上10例,最大血肿量100ml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别采用了微创颅内出血手术、大骨瓣开颅手术等为患者清除血肿,抢救成功46例,占86.79%,死亡7例,占13.21%。

2护理措施

2.1生命体征监控:颅内出血患者手术结束后回到病房,护理人员应立即测量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观察患者的精神、意识等情况。每20~30min测量一次生命体征,并进行详细的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常反映出病情的变化。当发现患者血压下降、脉搏增快、呼吸减慢且不规则,则有可能脑干功能衰竭;血压上升、脉搏呼吸变慢,往往预示着颅内压增高或脑疝早期;当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寒战、体温达到39℃~40℃,则多为脑水肿或持续颅内出血,需立即报告主治医师,使用冰块、冰毯等物理降温物品,同时使用降压药进行治疗,降低颅内压力,减轻脑水肿[3]。正常瞳孔直径在2~5.5mm范围内,大小对称,光反应敏感。观察患者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的敏感深度,当瞳孔放大时常意味着脑疝的发生,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防止病情加重。

2.2和身体护理:保持正确是颅内出血患者护理的关键之一。床头抬高15°~30°将头部连同背上部一并垫起,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预防脑疝的发生。保持头部与躯体在同一轴线上,头偏向一侧,有利于呼吸道通畅,便于口腔内分泌物自然流出。定时擦拭患者身体,保持患者身体清洁。勤翻身,每2h翻身一次。勤按摩,按摩骨隆突出部位,或在该出防止垫气圈。保持床铺的干净、整洁、无渣屑,避免皮肤连续受压时间过长,预防褥疮发生。

2.3口腔及呼吸道护理:观察口腔色泽、湿润深度,有无口疮、溃疡等。护理人员每日使用生理盐水、1%~4%碳酸氢钠或者口疮灵等对患者进行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感染。当出现感染时,应及时进行治疗。保持吸氧装置通畅、清洁,当神志清醒的病人鼓励病人咳嗽,指导病人有效排痰方法,如痰液排出不畅时,给病人拍背,使痰液松动,易于排出。当患者出现痰液粘稠,不易吸出时,给予雾化吸入。严重时进行吸痰处理,并联合使用抗生素治疗。

2.4眼部护理:对头面部受到创伤的患者应特别注意眼部的护理,当出现结膜充血、出血、肿胀时,应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者眼膏进行处理,并覆盖盐水纱布,预防角膜感染而引起结膜炎。眼睑闭合不全时,为防止角膜感觉减退,角膜暴露易干燥坏死,可用眼药水点滴或生理盐水清洗,然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湿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眼睑。

2.5泌尿系统护理:血肿排除术后短时间内患者通常无法下床排尿,为减轻患者的痛苦,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此时临床上常采用无菌导尿术留置导尿管导尿。放置导尿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每次不超过1000ml,以免一次过多致膀胱内压力骤降,大量血液滞留于腹腔血管内,引起血压突然下降产生虚脱。另外,膀胱突然减压,可引起膀胱粘膜急剧充血、水肿,发生血尿,增加病人痛苦。一般开放2~3天,然后定时,每2~3h放1次,每天3次,以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尿管3天更换1次,尿袋每天更换1次。给与患者抗生素,每日还应使用消毒药水清洗外生殖器,定时冲洗膀胱,预防感染。

2.6饮食护理:颅内出血后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及耗能状态,蛋白质加速分解,因此,饮食护理是对恢复脑细胞功能、颅内血肿吸收,加快患者恢复速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神志清醒患者应鼓励进食,以增加抵抗力。先以流质软食物为主,并缓慢进食,待胃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原则上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为主,减少盐和脂肪摄入,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嘱咐病人大便时勿用力,变换时动作应缓慢。对于昏迷患者则留置鼻胃管,食物由牛奶、鸡蛋、谷物、豆类、肉类、蔬菜、油脂和食盐等,混合制成半液体状态,用注射器在5~10min内缓慢注入,每次200~400ml,每日4~6次,2次之间补充水分或果汁。食物温度保持在30℃左右,灌注营养液时,应使患者头抬高30°,并检查有无胃潴留[4]。

2.7心理护理:外伤致颅内出血患者术后由于暂时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活动能力往往会产生焦虑、悲观、绝望的情绪。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细心、耐心,使患者保持较为舒适的住院环境,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疏导,重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从而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龚惠芬.颅脑外伤急诊抢救与护理[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2(3):93~94

[2]李昊.颅脑外伤及颅内出血[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3(6):73~76

[3]武桂敏,姚爱红.颅脑外伤颅内出血38例临床观察与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7,13(4):140~141

[4]杨春英,谭晓华.脑外伤术后昏迷患者护理体会[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1):61

上一篇:去纤软肝胶囊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中的... 下一篇:碘与健康 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