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贵州仡佬族的婚姻制度文化

时间:2022-09-25 01:16:54

略谈贵州仡佬族的婚姻制度文化

摘 要: 仡佬族是贵州历史上最悠久的土著民族,从古到今,仡佬族的婚姻都比较自由、淳朴,至今保留许多原始的习俗。仡佬族的婚姻制度文化是其民俗、心理、礼仪、道德的具体体现,寓含仡佬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寄托仡佬人美好的期盼,是仡佬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和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 仡佬族 婚姻家庭 传统文化

仡佬族是贵州的“原生形态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历程中,仡佬族与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开发和丰富了贵州高原的历史文化。贵州仡佬族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悠久而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有别于贵州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语言、思维特征等,产生了有别于贵州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质,也产生了彰显民族文化精神的婚姻制度文化。

一、婚姻形式

据文献记载,直到战国前期,贵州仡佬族先民仍然处于“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氏族时代,男女过着对偶婚的生活,自夜郎国建立开始,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了新的社会分工,男子不仅在狩猎、渔业技术上有了较大进步,而且已逐渐取代妇女成了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社会地位大大提高,仡佬族进入了父系氏族阶段,在父系氏族制度下,婚姻已从“对偶婚”形式演变为―夫一妻制。

贵州仡佬族在不同的社会经历及民族关系的影响下,内部各支系明显形成。不同支系之间联系极少,男女婚配只在同一支系内不同宗族之间进行,联姻范围只在十里至数十里之间,形成“亲上加亲”的族内婚姻体制。其中最普遍的便是姑舅表婚制,其中不同地区有所差异,如安顺、平坝、贞丰等地严格实行“姑之女定为舅媳”,如果亲舅家无子,就须嫁堂舅之子,否则这位姑娘便终身不得嫁,他人亦不得娶;而普定、关岭、六枝、金沙等地则相反,即“舅之女当为姑之媳”,姑之女绝不能嫁归舅家为媳,否则会遭人耻笑;而大方一带姑表婚、舅表婚并存,还有一些地区则姑舅表婚和姨表婚并存。

1.自由婚姻。贵州仡佬族的早期婚姻是自由的,多由男女双方自由选择,父母不加干预。他们在劳动中、生活中通过接触,互相了解,互相爱慕,产生了爱情。男女青年要到“耍房”和山坡上去对歌,好像民歌中所描绘的:“新编背篼篾条黄,一打猪草二望郎,快把猪草打满背,大树底下摆家常。”这是女的唱给男的。男的唱道:“新打锄头口口薄,薅草犹如剃脑壳,只要妹妹心合意,薅草薅到豆子角。”经过一段时间的恋爱活动,彼此情投意合,就可互赠信物,以示定情,随后喜结良缘。

2.媒证婚姻。贵州仡佬族的自由婚姻发展到封建社会,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在吸纳了汉文化的婚俗礼仪后,开始讲究“门当户对”、“三媒六证”,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证婚姻就是男方如果看上了谁家的姑娘,就要通过媒婆(人)撮合,在征得女方同意的情况下双方才协商婚嫁的具体事情。男方不可向女方直接提婚,女方也不能请“倒媒”(女方请媒人谈自己的姑娘)。媒证婚姻还形成了一套比较复杂的程仪。

3.其他婚姻形式

(1)娃娃亲:有的娃娃还背在背上(幼年),双方的父母就把他们许配成亲,十一二岁就办婚事。

(2)指腹为亲:有的双方父母对已怀在肚子里的孩子,互相开亲,指腹为亲,也是十一二岁时就给他们办婚事。如果生下是同性则结为兄弟、姐妹。

二、婚姻程序

贵州仡佬族婚姻的缔结程序上,各地略有差异,但基本上都要经过说亲、订婚、结婚三个阶段。

1.提亲。这是媒证婚姻关系得以确立的基础环节,男女双方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多半是男方父母看中了某家的姑娘而礼请媒人出面说亲。男家托媒提亲,要请媒人带去酒、糯米粑等作为礼物。女方一看来人所带之物,便知是提亲说媒约,招呼客人入座。主客双方对坐闲谈,闭口不言亲事。相隔一段时间,直到媒人带上同样礼物多次去女方家。这次女方父母如仍不接收礼物,则表示不同意这门亲事,男家从此作罢。如果收下礼物,则暗示同意考虑这门亲事,算是提亲任务已完成。

2.订婚。经媒人提亲后,女方询访,认为“门当户对”,即可回话同意(放话)。男方的父亲(有的是姑父或叔父)备办酒、面条、布料、糖果等物,在媒人陪同下到女方家。女方请来家族中的老辈作陪,并杀鸡煮酒,热情款待以示订婚。订婚的聘礼,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女方家接受男方送的聘礼后,将女方生辰“八字”送交男方,订婚即告完成。

3.结婚。结婚是仡佬族婚姻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各地仡佬族都十分重视,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传统习俗。男方接亲队伍到女家附近后,要首先由媒人和“押礼先生”(即司礼)向女方家报信,递“投书”,然后接亲队伍才能进入女方家,接着“押礼先生”摆出男方的礼品,礼品正中放“仁、义、礼、智、信”书,席间,“押礼先生”还要分别送出“饭书”、“菜书”、“酒书”、“茶书”,以表示对饭厨、菜厨等人的感谢;有的地方仡佬族在择日迎娶新娘时,要用鸡骨卜卦;一些地方的仡佬族在迎亲时,仅请媒人及至亲前往迎娶,“男不亲迎”,新娘接来时,新郎及其父母大多作暂时回避,新婚夫妇不行拜堂礼。

三、婚姻习俗

作为贵州历史上最悠久的土著民族,从古到今,仡佬族的婚姻都比较自由、淳朴,至今保留许多原始的婚姻习俗,比如一般不与外族通婚,同宗不得开亲等,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民俗研究价值。

1.哭嫁。哭嫁习俗在仡佬族婚俗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认为婚姻为人伦之始,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女人的最后归宿是夫家,她们的社会责任是通过婚姻实现的.出嫁是女人凤凰涅般的生命转变。姑娘出嫁,要与朝夕相处的亲人告别,她们只能通过哭表达自己心中难以言表的种种复杂情感,在这亦歌亦哭、亦喜亦悲的哭唱中互诉衷肠,相叙离情别绪,艰难地完成从少女到新娘的心理转换。仡佬族哭嫁习俗世世代代还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的“哭嫁歌”。

2.打湿亲。仡佬族婚俗中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叫做“打湿亲”。当媒人带着接亲的人来到姑娘家,进门之前,姑娘家中的男女亲友用脸盆盛上清水,用手捧水向前来接亲的人身上浇泼,以这种恶作剧的形式向即将形成的亲戚表示特殊的热情。与接亲客一样,送亲客也要过“打湿亲”这一关,新郎家的亲朋们拿两个竹编箩筐,用黄泥将底部和四周糊好并盛满清水放在大门两边,待新娘被送进新郎家大门时,前来道贺吃喜酒的青年女子手捧箩筐中的水向送亲的人们浇去,意思是“开亲开亲,不打不亲”,也有的是说以此打掉新娘的犟脾气和邪念。

3.打牙。贵州仡佬族有若干支,其中的一支仡佬族姑娘快出嫁时,要把上牙犬齿或门齿打去一、二枚,称为“打牙仡佬”。打牙时要备一壶酒,把娘舅恭请到自己家里来,用小钉锤把牙齿敲下来。如没有娘舅或娘舅去世,可请娘家与娘舅同辈的亲人来打牙。如果妇女不打牙,便会受到人们的讥笑。这种略显野蛮的婚俗,经过漫长历史岁月的逐渐演变,成为仡佬族一种独特的婚俗,一直保持到清朝末年,才开始改变。

4.追姑娘。姑娘出嫁,在贵州一些地区的方言中也称为“打发”、“交代”等。在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坑、青坪等地,对姑娘出嫁有一个十分有趣的说法,叫做“追姑娘”,令人十分费解。据说,在这一地区,有的仡佬族姑娘虽然早已经哭嫁好几天了,仍然不肯离家,在临上轿前,乘周围的人不备,姑娘便抽身“出逃”,到村上别的人家去“躲藏”。家中的婶婶、嫂子便四处寻找,找到姑娘后,强行把她拉回家,追着她到堂前拜别祖宗,由男方家派来的迎亲者将新娘抬走。

四、仡佬族传统婚姻制度文化的现代价值

1.仡佬族的男女青年谈婚论嫁过程,蕴含互谅互让、协商议事、知书达理的优良风俗,也体现了仡佬族人深厚的乡土人情,朴素文雅的文明风貌,以及尊老爱幼的优秀美德。

2.仡佬族的婚姻习俗,是仡佬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遗留和重要表现形式,是仡佬族民俗、心理、礼仪、道德的具体体现,寓含仡佬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寄托仡佬人美好的期盼,较完整地保留了仡佬族的历史传统文化,是研究人类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

3.仡佬族姑娘在出嫁时唱的“哭嫁歌”是用歌声酬谢长辈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以及亲友们的教诲,关心爱护的亲情、友情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孝敬长辈,关爱幼少,不弃家庭的情怀,具有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家烈.仡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0.

[2]《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

[3]《贵州通史》编委会编.贵州通史简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

基金项目:本文为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贵州仡佬族制度文化研究》[(黔省专合字(2013)25号]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下一篇:我们在诺蓝杞恭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