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促进林地天然更新的探讨

时间:2022-09-25 01:09:01

人工促进林地天然更新的探讨

摘要:指出了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充分发挥了天然更新潜力,再加以人工辅助的方法和措施,既节约了劳动力,又节约了费用,从而达到最佳更新森林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措施

1引言

过去马龙县国营林场曾经进行过各种方式的森林采伐,在采伐作业设计的同时也进行了配套的更新设计。更新设计有采伐后人工造林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虽然两种更新方式,最后都郁闭成林,但是人工造林在幼苗期虽然成活还可以,随着林地郁闭成林后人工造林地中天然更新的林木的保存率比人工造林的林木保存的多,这就给林地更新工作带来一定的思考,即不同林地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何种更新方法。

2人工促进林地更新概述

(1)不同林地更新方法不同。对于大面积的荒山,由于天然更新能力较差所以应该采取人工造林的更新方式。对于采伐迹地,由于在采伐时已经具有大量的天然下种幼树和种子所以比较适宜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2)人工促进能够达到天然更新应具备的条件。更新的林地土壤、气候等立地条件比较适应林木的生长。进行采伐前已经具备一定的更新幼树,通过人工措施达到3000~6000株/hm2的标准。边远林区人员活动少,可以通过封山达到更新效果的林地,或者具有专人管护能够通过进行封山、补植等人工措施达到更新的林地。

(3)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特点。形成的林分具有人工林特点,即分布均匀、生长快、材质好、产量高、成林期短。同时,又能充分发挥天然更新潜力,改变天然更新的目的树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生长期长的特点。多年实践证明,植生组比单株成活率高,既定向培育了优质高产的针阔混交林,又充分间伐利用了保留木,具有分期郁闭的特点,最后形成复层异龄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是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结合,人为地利用其互助和竞争关系,既达到了人工更新改变林相的目的,又发挥了天然更新潜力。

3在森林采伐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措施

3.1保留母树

在伐区或需要更新的迹地上保留一定数量的母树,可以增补林下种的不足。保留母树的数量针叶林为15~20株/hm2,针阔混交林为10~15株/hm2。

(1)母树的标准。母树应选择生长健壮、发育良好、结实能力强的壮龄树木,这样可以保证下一代的遗传品质,一般可从中龄林中选取。另外,作为母树的林木要树冠发达且抗风力强。

(2)母树的配置。采用单株和群壮配置法。实践证明,无论单株或群状的母树都必须均匀配置。单株母树会产生风倒现象,大面积采伐时必须成群保留母树,每个母树群的面积以0.1~0.5hm2为宜,母树群间的距离为200~300m,这样就可以使母树群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森林环境特点。母树群分布也有一定秩序,主要视采伐方式和集材方式,母树群应避开集材道,分布在集材道和集材道之间,母树群的总面积不超过伐区面积的5%~10%为原则,母树群的形状尽可能留成椭圆形,长轴与主风方向平行,以减少风对母树群的侵袭和危害。母树群内允许有次要树种存在。而且一般母树应选在更新迹地中间,地处比较高的地段为宜,这样可以增加种子飞扬能力便于下种。由于林墙具有很好的下种能力,距离林墙10~15m的地方不需要选择母树,幼树群不需要选择母树。

(2)选为母树的林木确定后,应在树干1.3m处做“+”号标志,以免伐除。待更新完成后(一般3~5年),及时伐除,可结合透光抚育进行,最好在冬季降雪后伐除,以减少采伐对幼树的损伤。

3.2保护幼树和小径木

在采伐迹地上保护好幼树和小径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在成熟林冠下都存在不同数量的幼树、幼苗,如果能及时将这些幼树幼苗保护下来,将促进森林更新的提前完成,甚至可以提前10~20年采伐利用。在作业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严格控制树倒方向以免损伤幼树。②集材时,防止踩伤幼树和小径木。③清理山场时,严禁破坏幼树。④将保护幼树和小径木当成经常性任务,纳入作业规程,对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实行奖惩制度。

3.3清理更新迹地

清理更新迹地,可以为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清理方法一般采用运出利用、堆积等方法。及时清理迹地可以改善天然下种和人工更新的条件。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采伐迹地,一律不准炼山防止因炼山而烧死林地上目的树种的种子、幼苗、幼树,破坏生态环境。采用人工方法,清理地。对采伐迹地的枝桠材、藤蔓、地被物等,沿山坡水平线放置,每隔4m堆积成一条带,任其自然腐烂,既可减少林地水土冲刷,又能提高土壤肥力。

4在采伐前后进行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措施

4.1整地

整地可以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保存土壤水分,增加土壤肥力并除去竞争的植物,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树生长。整地的方法有局部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但是在云南地势不平坦,并且更新幼树较多,多数适应块状整地。带状整地沿等高线,带宽一般为05~15m,带间距与预定的行距相等;地形复杂及有大量树根的地方采用块状整地,块的大小一般为0.5m×1.5m、1m×1m等,块的数量每亩约100块左右,整地的翻土的深度为15cm左右。整地最好在种子年进行。对于针叶树种以夏末秋初最好。整地过程过早杂草易于侵入,过晚种子已飞散,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在幼苗、幼树 天然更新较好的地块不宜整地,整地对天然更新幼苗、幼树保存不利。

4.2补植或补播

为了达到更新的目的,结合天然更新幼树的种类特点,在林冠下幼树更新不好的地块和林中空地进行人工均匀补植补造适生目的树种。造林时间可在计划采伐的前1年或采伐后的当年春夏季。

由于天然下种不均匀,致使幼苗幼树疏密不一,不能保证良好更新,应采取人工进行补植或补播,使之形成密度适中,分布均匀的优良林分。

4.3采伐后对更新的林地封山

禁止放牧、铲草皮等一切人员活动,并实行专人管护。封山期为10年后。对天然更新幼树已经基本符合更新要求的林地可以直接封山。

4.4幼林抚育

调整树种结构,确保目的树种生长。幼林生长5年左右,应进行一次树种结构调整坚持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优,“三砍三留”原则。并对保留林木进行修枝,修枝的高度为树冠为树身的1/2。根据阔叶树和针叶树特点,每亩保留160~300株,分布均匀。

4.5间伐

及时间伐,促进成林成材。在封山10年左右,进行一次抚育间伐。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分,树种繁多,结构复杂,要求技术水平较高。在抚育间伐过程中,应认真调查,合理设计,落实专人实施、确保质量。

5结语

天然更新的优点是可充分利用原有林木的种子及幼苗幼树,节约人力和物力;且更新树种均为乡土树种,适应力强,一般多形成混交或多层的林分,不易遭受病虫害。缺点是林木结实有大、小年,不能保证年年有足够的种源,更新苗木稀密不匀,通常需要5~10年或更长时间,才能使迹地达到符合要求的数量。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各有优缺点,强调保护和利用天然更新,不是否定人工更新的作用,更不是不要人工更新,而是要在大搞人工更新的基础上,充分保护和利用天然更新,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加快更新步伐,尽快恢复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法介绍[J].林业勘查设计,2011(3):2~3.

[2] 张丽芳.对天然云冷杉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探讨[J].林业勘查设计,2013(3):10~11.

[3] 万丽萍,丁万胜,孙伟平.阔叶树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探讨[J].黑龙江林业,2000(1):13~13.

上一篇:滨海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析余额宝发展的瓶颈及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