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戏进课堂的几点尝试

时间:2022-09-24 11:41:41

谈地方戏进课堂的几点尝试

【内容摘要】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地方戏如何进课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为三部曲,使地方戏进课堂有模有样的开展起来。

【关键词】戏曲要从孩子抓起 吕剧 柳琴戏 淮海戏 地方戏进课堂三部曲

2011版教育部《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我国有56个民族,各地有自己的地方戏曲,也组成了我国丰富的戏曲文化,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喜爱戏曲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在青少年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而有的地方戏曲的生存状况也是令人堪忧,由于经费不足,新的文化活动形式的出现,使得许多地方戏曲的专业团体都不同程度的陷入了困境。许多有志之士不断呼吁:戏曲要从孩子抓起!作为从教二十年的音乐教师,我认为: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所以,戏曲之间也应是相通的。我想我们应当借“京剧进课堂”的“东风”,让地方戏曲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我们居住的县城位于江苏、山东、安徽和河南的交界处,就方言来讲,县城的北部和南部方言差别较大,因而有影响的地方戏也分为两部分。吕剧和柳琴戏深受北半部老百姓喜爱,淮海戏深受县城南部人们的喜爱。

吕剧,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山东省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最初的吕剧班大都走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才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我们县的吕剧团是全省唯一的吕剧团,十几年前的现代吕剧《红丝带》曾获国家级、省级大奖。《墙头记》、《金镯玉环记》、《李二嫂改嫁》、《小借年》、《小姑贤》等吕剧名剧在我们这广为流传。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它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后,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柳琴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一说是由江苏海州传播而来。紧靠我们的徐州市有全省唯一的柳琴戏剧团,知名柳琴戏有《喝面叶》、《大燕与小燕》等。

淮海戏,戏曲剧种。流行于苏北淮阴地区、连云港市及徐州、盐城地区的部分城乡和皖东北一带。源出于海州、灌云、沭阳一带流行的“拉魂腔”,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我们所在的市里有专业的淮海戏剧团。

如何让这些濒临失传的地方戏发扬下去?如何让她们走进课堂?身为音乐教师的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地方戏进课堂三部曲:

一、走进课堂,解决文本

要积累更多的文字资料,就必须全员齐动手!我们发动学生在自己的家中找相关的吕剧、柳琴戏、淮海戏的书和有声读物,交到教师手中,并作详细的记载。教师要从这些资料中去筛选符合学生实际的文字和适合演唱的著名唱段进行教学。同时,发动有条件的学生上网学习,查找教师提出的针对性的相关问题,打印后交给老师,提供给大家进行交流,教师把这些资料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许多家中没有资料的学生也能够学习,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为了使大家的资料能够适时学习共享,我们在学校网站设立了地方戏专栏,内容涉及文字、图片、伴奏音乐、代表性唱段等等,学生和老师上网学习,从而提高资料的利用率,同时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持久性的支持。

如何将优秀的代表性剧目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并能为戏曲学习打下持久的基础呢?我们认为主要是没有相关的学生读本,当然也就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持久性,我们就组织教师自己来编写学生读本。教师们认真查阅资料,请教专家,遇到问题大家积极探讨,在不断实践中,学生读本也有了雏形。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走出引进,解决师资

教师是戏曲进课堂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戏曲进课堂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到最后不了了之”,还是逐步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戏曲进课堂中所有环节中的重中之重。

对于音乐教师来讲,要胜任戏曲教学,自身须对吕剧、柳琴戏、淮海戏有较足够的了解,比如要熟悉这些戏曲的发展与历史,以及现状与未来;要熟悉它们的主要唱腔,熟悉相关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唱段;熟悉其伴奏音乐和伴奏形式,还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点,并且教师自己还能作一些示范演唱。这些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一般音乐教师中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少。如何解决这一困扰戏曲进课堂的瓶颈呢?我认为,有几条途径:

第一,学校领导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有条件的选派合适的人选到戏曲学校进修。

第二,学校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教师买戏曲类的读本、音像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或者组织音乐组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研讨,逐步提高自身的戏曲水平。

第三,一些地方戏的专业团体或多或少地存在,尤其是地方戏剧更有生命力,如果开设这个戏剧门类,根本不存在师资缺乏的问题;或许多家庭里就有票友存在,由学校通过聘请专业团体的演员,或者戏曲学校的教师来校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专门进行各剧种的教学与辅导。我想这些艺术家们会欣然为学生们传授唱腔,让那些美好的艺术传承下去,是这些艺术家的心愿,也是一个多赢的前景。当然,这也是音乐教师面对面学习的一个契机。同时,在校外辅导员的建设上建立长效机制,让一些喜爱戏曲的一些教师也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学习戏曲的校园氛围,也为学校戏曲文化的建设作长期准备,储存教学骨干力量。

三、追求实效,达成目标

学生对于吕剧、柳琴戏、淮海戏的了解情况和喜爱程度怎样?戏曲进课堂教学的教学流程是什么?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情况?学校艺术节的相关戏曲文化的建立等等,这些是我们一直在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段时间后,我们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主要是分析学生对于吕剧、柳琴戏、淮海戏的了解和喜爱程度。可喜的是,经过课堂及校园文化宣传,加上学生受到长辈的影响,大多学生能略知一二,有的还能唱上一两段,这给我们增添了不少动力。当然,学生对地方戏也有缺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历史发展、代表性人物和唱段、唱腔、伴奏音乐和乐器等相关知识等较为缺乏。

我们认为,戏曲进课堂绝不是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而是补充音乐内容,调节课堂品味,戏曲教学要想出成果,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请校外辅导员定期上课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探索戏曲教学,初步形成了“预习——听赏 ——学唱——析赏——表演展示——拓展”的教学流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项学习活动中,我们设立了“小能人”、“小戏迷”、“小百花”等多个评比。学习兴趣高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在探索和“唱念做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戏曲素养。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基本达成了人人参与的目标。

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戏曲的兴趣,我们音乐和美术教师自己动手,收集整理了许多吕剧、柳琴戏、淮海戏的代表性剧目剧照,角色图片,以及音乐知识资料,伴奏乐器等张贴于各音乐教室和走廊里;在美术课上让学生从头饰、脸谱、服饰等方面去了解戏曲中人物的角色、性格等等。

戏曲学习既需要大家参与,也需要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骨干力量。为此,我们特别设立了戏曲校级兴趣小组,学生报名踊跃,参与积极性高而且十分认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演唱技能和水平得到提升,并登台表演汇报,受到专家肯定,家长赞许,孩子们羡慕。在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开展了“戏曲头饰、服饰、脸谱设计比赛”;在学生中开展剪贴报、手抄报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与途径,也为学生持久参与戏曲活动提供了平台。

这样的三部曲,这些思考和策略,仅仅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具体做法,究竟能否使这些活动达到了解、理解、喜爱、传承戏曲的目的,还需我们在实践中去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和具体实施。我们相信: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敞开学校大门,戏曲文化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在我们不断的追求中一代代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西双湖中学)

上一篇:转化“学困生”教育方法谈 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中关于新课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