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和重组

时间:2022-09-24 10:55:05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产业地位上位居现代各个行业的基础层。信息化改变了各个行业的组织和运作形态,并且促动和引发了许多新的产业和工作方式的出现,关注于这个行业的企业是否可以做强之道有现实的价值。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极其新型的行业,相关企业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立和发展,较少地受到了国有资本和政策的左右,特别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产业规模小、对地方GDP影响力弱、利税小,因此不为政府所关注。

中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在资本来源和运作方面具有草根化、平民化的特征;在企业文化、组织形式、管理运作等方面有较少的包袱,相较其他行业,研究其成长路径和发展机会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自发成长的一代企业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受大环境影响以及行业人的努力和扎实,大多数企业得以存活,少数企业得以迅速成长,形成了行业整体向上的氛围,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以来,近50家以软件开发和服务为核心的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的上市,人员规模发展成为上千到几千人。虽然相比于美国的微软、甲骨文、欧洲的SAP、凯捷,印度的TCS,Infosys等还有一个数量级要跨越,但在中国的今天,这些企业无论如何要算一个大企业了(中国进行企业信息统计时,将所有超过300人规模的企业列为中大型企业)。

可是,这些不小心就长到了他们父辈所未预料的规模,超过了人们和相关监管部门预想的企业,营销规模很少超过1亿美元,企业价值很少超过5亿美元,在全球舞台上还是一个微小企业,今后十年的发展机会在哪里?

软件企业到了数千人规模后,可以坚持自主发展(Organic Growth),去扩张市场、去研发新品,看到了市场机会时,这个行业中已有了先行者,按照传统思路,去拼关系、拼市场、拼销售、拼产品,“敢拼才能赢”嘛,这是改革开放交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没有拼搏哪里还有什么拼搏机会呢?

可是如果在这个行业中有了数个或十数个这样的对手时,恶性竞争会使得整个产业规模小且弱,成为鸡肋行业,即整个行业有规模而无核心企业,有产值而无利润,对长期发展颇为不利,特别是当全球范围存在垄断者或竞争者时,这些行业很快为国外企业所占有,中国将丧失掉其中的发展机会。

购并成长风险分析

也许购并和合并整合(Mergers and Acquisitions)是另外一种合适的工作方式,研究表明,就一般上市企业的购并整合(特别是美国、欧洲为主)案例分析,实现预期的购并成功率为23%,导致并购目标完全无法运作或转盈为亏的失败率也在20%左右。

虽然失败几率风险很大、完胜率不高,但考虑到创业成功率不超过1.5%的情况下,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或进入新行业显然更是风险极大的事件。可见,到了一定资本结构支持下,可以通过购并或合并进行整合,这是规模企业得以发展的必由之路。

研究表明,全球软件50强(2011年的排名进入门槛为软件产品并服务,不含硬件,营收在14亿美元)在过去的三年中至少实现了7次以上的购并和合并整合,且成功率在90%以上。由此可见,在我们不小心成长到相当规模,当我们将企业整理得有了可运营的机制、可支持的文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进入到企业下一个发展的快速道上去工作—购并和整合发展。

数字引发的思考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统计显示,2007~2010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并购由2007年的28起增长到2010的83起,年均增长43.5%;并购涉及的金额由2007年的29.58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34亿元,年均增长61.2%。可见,并购活动态势活跃,并购日渐成为中国规模化软件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笔者有幸经历了2010年当年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合并案(从法律形式上采取购并方式,案值在7.3亿美元,约45亿人民币;在实质协议上,采取对等合并,形成了20亿美元市值,约130亿人民币规模),合并后企业人员规模达到万人,软件营收25亿,利润达到5亿人民币,是在软件产品服务和开发领域中最大的企业。

但在合并整合中所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不是2009年开始洽谈合并时可以预料的,其中艰辛和痛苦现在回想还历历在目。对中国信息和服务行业而言,这样的经验应该归属于整个行业。

上一篇:噩梦还是机遇? 下一篇:“把脉”企业级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