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误诊分析

时间:2022-09-24 07:41:23

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32例临床误诊分析

613100四川省井研县中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临床误诊原因及避免误诊的对策。方法:对32例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被误诊为风湿热(6例)、心肌炎(5例)、心肌病(10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冠心病(8例)。结论:提高对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的认识,详细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等可以减少误诊。

关键词 心律失常 慢性感染病灶 误诊

慢性感染病灶所致的心律失常,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脏症状,而慢性感染病灶的症状表现不典型或缺如,易造成漏诊和误诊。我院1998年9月~2006年7月共收治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49例,其中32例被误诊,误诊率65%。现分析误诊原因如下。

资料与方法

32例病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5~68岁,平均42岁。

原发疾病及临床表现:慢性支气管炎伴肺部感染12例,肺结核4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8例,慢性咽炎1例,慢性扁桃体炎6例,龋齿1例。除部分有原发病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

辅助检查:住院期间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性心动过速6例,房性早搏8例,交界性早搏1例,室性早搏15例。胸片:肺结核病灶4例,慢性支气管炎改变12例,心脏均不扩大。心脏彩超:各瓣膜各房室无器质性改变。B超检查:8例诊断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血白细胞>20.0×109/L 2例,>15.0×109/L 4例,>11.0×109/L 8例,<10.0×109/L 18例。

误诊情况:误诊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心脏病3例,风湿热6例,心肌病10例。

治疗:32例病人住院期间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肌酶谱等排除器质性心脏病,明确诊断为慢性感染灶性心律失常后,均给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清除病灶,(8例胆囊炎胆石症患者做腹腔镜胆囊摘除, 1例龋齿拔除),必要时给予抗心律失常治疗,心律失常消失,治愈出院,全部病例出院后6个月随访未再复发。

讨论

在各种常见心律失常原因中,以往报道大都认为急性感染是其病因之一。但慢性感染病灶亦常是多种心律失常的原因,却易为临床医生所忽视而误诊。

(1)发病机理: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不甚清楚,可能与引起急、慢性炎症的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有关。再者,由于肺部及支气管炎症引起通气障碍,使肺、支气管腔内压力增高,刺激迷走神经,通过内脏-迷走神经反射,反射性引起心脏症状和心电图改变。

(2)32例病例临床特点:①所有患者除有明显或隐匿的感染性疾病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及头晕、乏力等;②心电图证实有心律失常存在,以室性早搏最多(占47%),其次为房性早搏、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③经一系列检查能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功能性心律失常;④单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而控制感染或清除病灶后心律失常很快消失;⑤所有病例经较长时间随访未见复发。

(3)误诊原因分析:①对慢性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认识不足。当慢性感染灶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常不注意寻找真正的原因,而根据心脏局部的体征误诊为冠心病、心肌炎等。②病史询问不详,查体不细致,不重视原发病体征而只重视心脏体征,对有诊断意义的病史视而不见,也没有做进一步的辅助检查。③缺乏经验,对疾病缺乏客观分析。本症在青年人中易被误诊为风湿热与病毒性心肌炎,中年人易被误诊为心肌炎或心肌病,老年人易被误诊为高血压心脏病、冠心病。当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同时存在慢性感染病灶,出现心律失常时,可在保护心功能基础上,控制感染病灶,如心律失常得到纠正,则可诊为感染灶性心律失常,如清除感染灶后仍无效,则多为心脏病本身引起。因此只要掌握各病特征,仔细鉴别,还是不难诊断。

(4)避免误诊的对策:①提高对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的认识,开阔诊断思路,与常见心脏病相鉴别是避免误诊的关键;②详细采集病史及体格检查,对临床上新近出现的心律失常,尤其是既往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鉴别;③除心电图、心脏超声波检查外,还应进一步做X线胸片、肝胆B超及血、尿、大便常规等检查,以找出可能存在的感染灶;④对高度怀疑本病者可积极治疗感染灶,必要时手术去除病灶,如心律失常症状消失,即支持感染病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参考文献

1秦青通,崔融.感染性心律失常152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4,33(4):535.

2樊小莉,范甲卯.慢性感染灶对青年人心脏早搏的影响.山西医药杂志,2004,33(4):339.

3过晋源,等主编.内科医师进修必读.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84.

4孙北岳.感染病灶所致心律失常6例.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3,13(10):608.

上一篇:艾滋病37例误诊分析 下一篇: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升高与预后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