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9-24 02:41:50

论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 为了更明晰、深刻地明了振藩截拳道所蕴含的真意,运用文献法、归纳法,从萌芽、孕育、发展、形成、原始截拳道与概念截拳道之争五个阶段论述了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脉络。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并不能人为地分开而论。

【关键词】 发展;形成;原始截拳道;概念截拳道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LI Hui-shuai REN Jin-ju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 Henan475001)

【Abstract】 To have a clearer and profoun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l meaning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It used documentary methods and induction metho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which are sprout stage, cultivation stage, development stage, formation stage and argues of Original JKD and JKD Concepts. It is an organic process for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Jun Fan Jeet Kune Do, which cannot be divided into parts subjectively.

【Keywords】 Development; Formation; Original JKD; JKD Concepts

任何事物从萌芽到成熟,都是一个过程,都会经历不同的几个阶段,然而不管事物发展过程经历的几个阶段是不是有明显的分界点,各个不同阶段绝对不是孤立的,都是这个发展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前提或原因,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结果,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延续的条件。振藩截拳道的发展历程也是如此,这里人为地把截拳道形成与发展的有机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是为了更明晰的展现振藩截拳道的形成脉络,以便更深刻地明了振藩截拳道的真谛。

一、香港萌芽阶段(1954年底-1959年)

1955年,十四岁的李小龙正式拜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为师,学习咏春拳,其授业师兄为黄淳〔1〕P185。虽然李小龙一生中曾涉猎多派武学,有不少良师益友,然而叶问却是李小龙一生中唯一一位正式的授业恩师,咏春拳则是李小龙生前所学、所教的主要拳术,由于叶问当时年事已高,其师兄黄淳代师授艺,所以在李小龙的武学生涯中黄淳的教诲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李小龙在美国开始时以教咏春拳为主,但其1959年离开香港时,并没有系统的领会咏春拳,遇到疑难问题经常与师兄通信请教。之后若干年中,李小龙多次返港随叶问深造咏春,得叶问指点和师兄黄淳梁真传,成为咏春拳门传人,后成为叶问宗师十大弟子之一。李小龙弟子中木村武之、严镜海再后来也成为咏春门人。

截拳道与咏春拳颇有渊源,两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咏春拳的“中线理念”、“连消带打”在李小龙截拳道中有明显的体现, 截拳道“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的武学理论核心同咏春拳理“以无招胜有招”亦极其吻合〔2〕P198-201。众目所见,李小龙的打斗动作具有鲜明的咏春拳技击风格也就不足为怪了,咏春拳是截拳道创立的基础,但截拳道和咏春拳又不能混为一谈,李小龙在咏春拳基础上通过吸收其它门派的功夫,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咏春拳的格斗体系,加上自己对武学的深刻认识而创立截拳道。虽然截拳道的母拳是咏春拳,但经过李小龙加上一些先进的武学理念,已经将原来咏春拳的某些元素变得更科学化,更直接,更简单,但是并非将咏春拳的某个技术部分拼凑在截拳道中。

综上所述,1955―1958年间,咏春拳是截拳道形成的基础,但不是根本,李小龙在叶问门下所学的咏春拳并没有构成截拳道形成的充分条件,咏春拳在李小龙的武学生涯中仅仅算是启蒙开端,截拳道的创立,还凝结了其个人天赋及后天才思。

二、西雅图孕育阶段(1959年―1964年)

1959―1964年这一时期,李小龙的大多时间在美国西雅图度过,开始接受异域文化的熏陶,同时他坚持练习咏春

拳,并开办四间“振藩国术馆”。由木村武之提供的振藩国术课程中可以看到,李小龙在振藩国术馆所传授的课程,主要是以咏春拳为主体的基本拳理、小念头等套拳、手训练和木人桩等作为它的绝对核心内容,再辅以其他中国传统南、北拳派功夫的腿法和手法〔3〕P397-406,因此又称之为“李小龙改良咏春”。

然而, 这对于李小龙而言已经不同于在香港叶问门下的咏春拳练习,从客观上他有了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首先,他已不再仅仅是咏春学徒,而是边教边练,由学徒到师傅的角色转变给他带来一定的机动空间。其次,咏春拳被李小龙从香港带到美国,自然不自然地改变了土壤,环境的改变,无形中为李小龙的武学增添了许多新鲜元素。有文字记载:“1960年李小龙在西雅图青年会迎接一名日裔空手道选手挑战,仅用11秒时间就打败这名挑战者”〔4〕P187,这说明李小龙所处新环境与香港不同,这里有更多的武技存在,也为李小龙提供了一个相互比较的空间。1961年3月27日李小龙到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心理学系哲学科(一说艺术系体育健康专业,哲学实际上是李小龙的选修学科)就读〔5〕P187,从而扩展了自己的知识层面,对后来截拳道的创立打下一定的基础。另外,1963年,李小龙出版了生平唯一一部专著《基本中国拳法》,李小龙在这本书中提到功夫中的基本阴阳理论;功夫的哲学是建立在完整的道家、禅学和易经思想之上;功夫讲究适度,而不走向任何一个极端的原则;使对手的技术成为了自己的技术,简单地去完成搏击事件整体性中的另外一半,动作无固定形式可言,只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超前的程序设计等武术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并不成体系,但却是他对中国传统武术深刻领会基础上的真知灼见,并且已经可以看到这些观点开始闪现截拳道武学理论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李小龙在序言中写道:“在不久之后,也就是我从东方完成我的旅行回来之后,我将会出版一本名叫《截拳道之道》的书,这更加说明李小龙已经有了创立截拳道的想法,截拳道在这一时期已经开始孕育〔6〕P3-5。

三、奥克兰发展阶段(1964年―1967年)

1964年7月19日李小龙于加州奥克兰开设第二所“振藩国术馆”。这个时期,李小龙对于传统武术的实战效用和训

练结构,特别是对咏春拳的整体实战威力还是深信不疑,他当时所有的武术研究或创新行为,都集中在一个目标上:即如何知己知彼、如何取长补短,以更好地运用咏春拳克制其它武技,当时,李小龙的思想理念尚受到既定的门派武术观念的束缚。同年8月2日李小龙出席加州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大赛”,作嘉宾表演,表演内容主要包括咏春拳的寸劲、闭目手、无影拳等。11月,因李小龙坚持教授外国人中国功夫,引起了唐人街传统国术界对他的不满,而接受了自称三藩市传统国术界代表的白鹤拳高手黄泽民的挑战,最后李小龙以击倒黄平息了一场纷争。应战过程中,因挑战者满场游走,李小龙无法采取他当时所擅长的咏春拳近身打法速战速决,整场格斗耗时三分钟方才结束,而李小龙体力亦因此极度透支。这个结果,让李小龙内心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曾经给自己带来诸多荣耀并极度信赖的咏春拳以及传统武术进行了深刻而彻底的反思〔7〕P189,由此,李小龙开始有意识地加强体能、移动、反应等各种特质的训练,并跳出门派武术的圈子,扩大中外武术的研究范围,对振藩功夫的结构体系逐步进行整体的改造和革新,偶然而又必然的踏上了由“振藩功夫”到“截拳道”的革命性发展道路。因此,“奥克兰比武事件”在截拳道历史上,被相关研究者和李小龙弟子们,普遍视为李小龙武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里程碑意义,并由此次挑战引发了他对传统武术的彻底反思,自此下定决心要完全突破咏春框架而开创整体的自我武术。1965年7月31日李小龙曾经写信给严镜海,告诉他,自己正在创造新的武术,其主要内容是咏春拳、拳击及西洋击剑,他在这一时期写给他的亲密弟子木村武之的信函中,也多次表明此种心迹,并经常告诉他们新体系的研究进展情况〔8〕P365。很多研究者认为截拳道的基本模式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1967年2月,李小龙在洛杉矶唐人街创办了他武术生涯中最后一间“振藩国术馆”后,经常与当时柔道、柔术、空手道、跆拳道、拳击流派交流互动,也有意识地招收带艺投师者,以收教学相长之效,同时,还积极招揽各门各派名家高手前来登门交流、切磋,几乎研究了当时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武技体系。伴随着李小龙对武术革新的进一步推向深入,对世界各派武技更加广泛和科学的专门研究,李小龙的武术理念和武术体系已经发生革命性锐变而焕然一新,其武学理念也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飞跃。最终,李小龙在早期振藩功夫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了一种以改良的咏春拳、西洋拳击及西洋剑术原理、原则和经典技艺为中心,以交叉训练和全接触实战训练为基本特征,踢、打、摔、拿技艺全面,立战、地战整体融合的全新格斗体系――振藩拳道。

咏春拳的精华原理和技艺只是洛杉矶时期振藩拳道体系成分之一,但此时的振藩拳道无论在格斗战略原则,还是在技战术体系整体构成和训练模式上,已经完全跳出咏春而独具一格。李小龙已经将自我的武学体系,由单纯的武技升华为武道,成为融自我解放的灵性哲学、人生成功学和科学的街头格斗技法为一体的完整的武道系统。

四、形成阶段(1967年―1973年)

随着自创体系的不断充实和逐步完善,到1967年7月,李小龙将自己创立的整体性的武学体系正式命名为“截拳道”(JEET KUNE DO),并在1967年11月号《黑带》杂志对外公布,体系科学完备的振藩拳道很自然地成为初创的截拳道体系的实体基础,振藩拳道的基本技术结构则包含四个范围的内容:1.拳法与上肢攻击技法;2.踢法与膝部技法;3.关节擒锁、窒息与绞杀技法;4.摔法与地战技法。“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要增加更多的东西,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截拳道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精简的过程”,李小龙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去做的。对于李小龙而言,追求截拳道之道的过程,就是一个“为道日损”的过程,如此才有可能达到武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即截拳道最高哲学总纲所揭示的“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的境界。

从60年代末再到70年代初的香港发展时期,李小龙在截拳道发展的后期,主要致力于截拳道体系的精简和科学融合,进一步突出截拳道以本能截击为主体、流动性动态作战为特征,有感皆应、本能截击、如水渗隙、全面适应的无限制武道理想的实现。

至此,由李小龙独创的截拳道体系,不再像初期那样具有复杂的技战术结构,而是经过不断地去粗存精,高度精简而浑然一体,正如李小龙所指出的武道奥义:“真正精妙的东西是简单的”〔9〕P156-157。

五、原始截拳道与概念截拳道之争(1973年至今)

由于李小龙于1973年英年早逝,并未来得及对他所创立的截拳道进行很详尽的成型整理,多年以来,人们对截拳道的认识始终处于混沌的模糊状态,较有影响的是李小龙助教级亲传弟子黄锦铭与伊鲁山度关于截拳道的争论,其实质是“概念截拳道”与“原始截拳道’之争。

伊鲁山度自称教的是“截拳道概念” (JKD CONCEPTS),他在《黑带》 (BLACK BELT)杂志1997年第1期上认为:“原始截拳道”就是“振藩国术”,截拳道不能标准化,截拳道只有“截拳道概念”。 而黄锦铭教的被称为“原始截拳道” (ORIGINAL JKD),他认为:伊鲁山度已将截拳道修改并且掺入了其他技术;“振藩国术”不是“原始截拳道”,“截拳道”可以标准化。黄锦铭认为:为了保护并继承这种独特的武道,截拳道有成为某种标准化和系统化招式的意义,否则原本形式将不会继续存在〔10〕P368。

为了纯洁和统一李小龙的武术思想,1996年1月10日,由李小龙家人及弟子、门人共同组成的“振藩截拳道核心”在西雅图成立。后来作为核心成员的伊鲁山度退出该组织,其实质原因是由于观点不同。伊鲁山度的徒弟保罗胡奈克写了一信给振藩截拳道核心,除了支持师傅的“概念说”外,还认为截拳道是李小龙和伊鲁山度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武艺,并且指责“核心”追随60年代的形式而不懂得李小龙说过的“截拳道只是一个名称罢了”,断然把“核心”成员视为对立面。在他所附的照片上有伊鲁山度与弟子们互相敬礼的场面,但其中四人(包括伊鲁山度的大弟子)被胡奈克画上圆圈,因为他们加入了“振藩截拳道”,由此可见分歧已相当严重,远不止是“概念说”与“原始说”之争了〔11〕P371-372!

琳达也为目前所读到和听到的关于 “ 截拳道” 这个名称涵义的众多片面解释与论点感到遗憾。关于“原始截拳道“与”概念截拳道“之争,琳达指出就像振藩截拳道的阴阳标志:阴中带阳,阳中带阴,互为对方中包含要素,李小龙当年传授的原始内容,是包含了上述两派中所共有的独立探究事物本源的概念,也就是说在她看来,”原始截拳道“与”概念截拳道“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原始派”和“概念派”两种截拳道学说所教授的知识并无真正不同,“原始派”和“概念派”的称谓是无意义的,应早日消除,两派应团结一致。截拳道是由李小龙亲自创立并传授的“未经混合”的武技与哲学体系;截拳道的要素并非一件单一事物,而是一个最大限度发展自我的独特进程。

六、结语

振藩截拳道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有机过程,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事实上并不能人为地分开而论。但是鉴于振藩截拳道在传播过程中被误解或片面认识的情况屡有发生,笔者从它形成的脉络中探寻振藩截拳道所蕴含的武学真意,以期读者朋友能更明晰、深入认知振藩截拳道。

参考文献

〔1〕〔4〕〔5〕〔7〕〔9〕李小龙著.约翰・里特编、温戈译.醒思录.李小龙的生活智慧〔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2〕〔3〕〔8〕〔10〕〔11〕梁敏滔.李小龙技击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6〕李小龙,严镜海,埃德・帕克.基本中国拳法(中文版)〔M〕.电子版,1963.

上一篇: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试析我国女子铁饼训练现状与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