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有效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时间:2022-09-24 02:35:13

通过有效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督促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了解学生知识起点的有效方式。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也曾在一首诗中提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他们对课堂提问给予充分肯定。提问运用得好,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还能促使教师了解学生,以便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运用不好,就会干扰教学过程,甚至产生负作用。

一、准――提问要简洁有效

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不能不着边际、过于空泛,使学生不知从何回答。提问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洁、清晰,避免不规范、冗长或模棱两可的提问。

下面是《认识小数》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五题。)

这儿为什么写0.1?

生:因为0到1的线段被平均分成了10份,这样的1份就是0.1。

师:你们能在其他方格中填上小数吗?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条直线,下面是什么数?上面是什么数?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生1(感到茫然,一会儿一生胆怯地站起来):下面是小数,上面是整数。上面数多,下面数少。

生2:它们之间都有两个小数。

师(迫不及待,此时离下课不到3分钟):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0到1之间是零点几,1到2之间是一点几,2到3之间是二点几。(急忙地进行下一个环节)

师:玩具熊的价格在10元到11元之间,你能猜出它的正确价格吗?

教者的预设目标很明确,学生通过填数、观察、比较得到在0与1之间有0.1、0.2、0.3……0.9这些一位小数,1与2之间有1.1、1.2、1.3……1.9这些一位小数,2与3之间有2.1、2.2、2.3……2.9这些一位小数。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数,为下面比较小数大小作了铺垫。也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升学生的估算能力。但是因为教师的提问指向不明,过于笼统,学生不知所措。回答偏离学习内容,教者只好将学生硬拉过来,目标没有达成。如果问:“0与1之间有哪些小数?1与2之间?2与3之间?说一说,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这样一来,学生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就会积极地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二、点――提问要收放有度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取决于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是否得法。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学习价值,具有启发性。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怎样分析理解的道理。要把教材知识点本身的矛盾与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当作提问设计的突破口,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能发现“为什么”。同时,还要适当设计一些多思维指向、多思维途径、多思维结果的问题,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列综合式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我选了这样一道题:四年级有女生15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按一般思路,男、女生人数之差即为所求答案,列式是15x2-15。但我并不停留在学生仅能解答问题上,而是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这道题能否用更简捷的方法解答?学生的思维由“平静”开始“活跃”起来,探索其他解法,但又不知道从哪方面去考虑,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女生有1个15人,男生有2个15人,则男生比女生多几个15人?(1个!)那又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得出15×(2-1)。又通过比较,明白了第二种方法更简捷,且学会了另一种思考方式。到这儿,我仍不满足,继续点拨:如果把问题变作“求男、女生人数和”又该怎么办?条件如果变成“男生比女生的2倍多3人”该怎样求人数和?学生思维极度活跃,稍加思索便列出算式。

只要巧妙设疑、及时点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学生便能举一反三,教师教学也可事半功倍。

三、探――提问要新颖独特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因此,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究的乐趣。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

教师如果能设计简洁、恰当而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问题,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入问题:暑假到了,小红想让爸爸和妈妈一起带她到公园游玩。爸妈虽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可休息日却不同。爸爸连续上3天休息一天,妈妈连续上5天休息一天。小红的爸妈从8月1日起同时上班,请你帮她选一选,8月份最早哪天她可以和爸妈一起去玩?(出示8月份日历)有趣而富有思考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孩子们很快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中去了。

譬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时,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人深,扣人心弦,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上一篇:“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际” 下一篇:关于习作教学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