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际”

时间:2022-08-08 02:13:20

“会说话”并不等于“会交际”

案例:

周五,我们二年级调班进行口语交际抽测,测试话题有两个:1.从水果、动物、游戏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话题说说。2.谈谈自己读过的一本书或者书中的一个人物。抽测的两组学生,无一例处地选择了第一个话题。的确,第一个话题侧重于叙述,有亲身经历及生活体验为依托,学生更易寻找素材、组织语言;而第二个话题侧重于议论,需要学生对相关事件有一定了解,并进行深入思考,就具体事件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颇具难度。

准备五分钟后,每个孩子都能条理清晰地说上一段,没有哑口无言者,没有口不择言者,有些孩子甚至还让我自然联想到了“出口成章”、“滔滔不绝”、“妙语连珠”等夸人口才的赞美之辞。但我也关注到了以下细节:

每个孩子接受测试时,我都会微笑地注视他们,亲切地询问他们选择哪一个话题;在他们测试的过程中,我也会微笑地注视他们,作出倾听之态,或是随着他的叙说作出相应的表情或话语回应;在他们结束测试时,我会叮嘱他们帮我叫下一位被测者准备,并真诚地向他们致谢。然而――

学生A匆匆走到我跟前,站定,开门见山,直奔“中心”:我想说说我小时候学跳绳的事……含笑打断:不好意思,今天的两个话题中好像没有一个是关于学跳绳的呀!你是否应该用一两句话引入你所要叙说的内容?恍然大悟……

学生B: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在我跟前,边说边不停地用双手左右开工捣腾两个裤子口袋。我用手轻轻按住他的手以示制止,放开,数秒钟后他又开始捣腾,继续用手制止他,数秒钟后他又继续捣腾,再制止,再捣腾……直至话毕,他不好意思地冲我呵呵傻笑,我也忍俊不禁跟着一阵笑……

学生c:说话颇有章法,机智地引用“溜冰既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一句作总起,顺势引出儿时趣事学溜冰,先表达见别人溜冰时的好奇羡慕之情,再讲述得到溜冰鞋时的喜悦兴奋之情,最后描述了学会溜冰时的欣喜激动之情。从他的讲述中,我也深觉学溜冰的确乐趣无穷,但该生自始至终都绷着一张脸,喜怒不形于色,那感觉更像在背一篇与本人毫无关系的他人习作。

学生D、E、F:皆与我对面而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话题,但始终目中无人,或仰面朝天、视线上偏;或低眉顺目,注视脚尖;或眼神飘忽,几十秒后,锁定我身后左侧的窗外风景……一一提醒:你是在和老师交流呀!请用你的眼睛看着我的眼睛,好吗?点头应允,终于鼓足勇气看了我数眼,但很快又转移目光,看向更令他(她)赏心悦目之处……

学生G:一个我久仰大名的优秀学生、写作能手,优秀作文榜时常能读到他的大作,说话内容切合主题,颇为生动,但据不完全统计,约用了数十个“嗯”,且每次发这个音时,眼睛都会习惯性地向上翻……

所有参与测试的学生,都未主动与我打招呼,都是不作寒喧、直入主题型;所有孩子结束测试时,都未和我说“再见”,在我向他们致谢时,他们都没有任何表示。

如果仅仅是一次说话能力的考核,那这些孩子都比较优秀,我甚至可以给每个孩子都打出优秀的好成绩,但,这是一次口语交际测试。

解读课标精神,我们不难发现,“说”只是交际活动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所谓交际,应该是双方互动的过程,在互动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表达,还应具备相应的倾听、应对能力,并要体现一种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如果按照这样的课标精神去打分,我们的孩子又能得几分呢?

我可以确信,‘会说语’并不等于‘会交际’。孩子们在口语交际测试时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协调,也许正折射着我们口际交际教学中忽视的诸多细节。培养孩子‘说’的能力,我们历来都是不遗余力的,因为这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但培养学生文明和谐的人际交流素养,恰恰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因为对于这一点,也许很多老师都未从思想上真正予以重视,包括之前的我。

上一篇:有感于林语堂的“相面打分” 下一篇:通过有效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