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时间:2022-09-24 01:08:18

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摘要: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构建了多种衡量工业化进程的标准和方法。在简要回顾西方工业化理论和工业化内涵的基础上,梳理、汇集了部分国内外学者关于工业化进程量化划分标准与方法。

关键词:工业化;量化测评;标准;工业化进程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5-0059-06

世界工业化发端于西欧,迅速发展于欧美。“工业化”思想最初出现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奠基人物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zt)首次对工业化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此后,工业化逐渐被视作经济发展和国家富强的途径。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W.G.Hoffmann)1931年在其《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分析了工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被称作霍夫曼定律。20世纪40年代以后,经济史、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都将工业化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这一时期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工业化理论,如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等人的“大推进”理论、罗斯托(W.W.Ros-tow)的“起飞”理论、刘易斯(W.A.Lewis)的“二元经济”理论、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赫希曼(A.O.Hirischman)的“不平衡增长”理论和缪尔达尔(G.Myrdal)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等,标志着传统工业化理论体系趋于成熟。20世纪80年代以来,钱纳里、鲁宾逊、赛尔奎因、吉尼斯、波金斯等人把工业化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采用历史统计与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影响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构建和发展了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工业化研究的量化模型。

我国学者在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工业化理论和采用西方经济学中的量化模型时,结合中国工业化发展实际,对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梳理,特别是对有关描述给出了量化指标,更便于对原作的理解和具体方法的应用。这些基于西方经典工业化理论改良和发展了的量化模型散见于学者们的众多研究成果之中。方法论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是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依据和帮手,搜集和整理工业化进程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于理解西方工业化理论,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开展相关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业化的内涵

工业化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发展到工业经济的一个特定阶段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截止目前,学者们对工业化的内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工业化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

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的角度界定。德国经济史学家鲁道夫・吕贝尔特(R.Lubeh)认为,工业化是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劳动过程。

从资源转换的角度界定。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Kuznets)认为,“产品的来源和资源的去向从农业生产活动转向非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即就是,工业化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领域由农业转向工业的过程。

从结构转变的角度界定。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把工业化看成是制造业份额的增加和农业份额的下降,认为工业化“一般可以由国内生产总值中制造业份额的增加来度量”。《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指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一般也有增加的趋势”。郭克莎等人认为,工业化是指一国通过发展制造工业,并用它去影响和装备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使国家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过程。

从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界定。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向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工业化的实质是高效率的工业部门的比例上升,低效率的农业部门比例的下降。显然,这个定义内容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业部门自身的变化,还包括由此引起的工厂制度、市场结构等经济组织的变化。

从专业化和分工组织的角度界定。新兴古典发展经济学家的代表人物杨小凯认为,工业化是一个分工和专用化组织的成长过程,其特点是分工演进、商业化和贸易依存度的上升、新机器的出现、每个人专业化水平上升、结构多样化及企业制度、劳动力市场发展等现象同时出现。

上述这些对工业化各不相同的定义和理解是互为补充的,它们共同勾勒出了对工业化全貌的认识。通常研究表明,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可以通过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和收入水平等相关指标反映出来。

二、工业化进程量化测评标准与方法

(一)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典型划分方法

工业化阶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阶段,对其判断也同工业化的定义一样,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国外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量化测评研究一般是从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从业结构、人均收入水平、城镇化率等方面进行测度,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库兹涅茨、科林・克拉克、钱纳里与赛尔奎因、约翰・科迪等人。这些典型的量化测度方法受到了国际国内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纳。

1.工业结构水平判断方法

(1)霍夫曼比例

德国经济学家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中,提出了霍夫曼比例(H),即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比值,并根据这个比例的变化趋势,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4-6之间;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1.5-3.5之间;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介于0.5-1.5之间;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小于0.5。霍夫曼比例亦称作霍夫曼系数,其基本表达式为: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工业化各阶段对应的霍夫曼比例见表1。霍夫曼比例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部门内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霍夫曼比例越低,说明资本品工业规模越发展,相应地消费品工业比重越小,工业结构乃至整个产业结构高度越高。因此,霍夫曼比例的变化反映了工业化的进程。

(2)科迪指标

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联合主持的一项研究中,约翰・科迪等(1990)学者根据工业的主体部分――制造业的增加值在总商品生产部门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来衡量工业化水平。有人把这种方法称作科迪指标。科迪等人把工业化水平划分为非工业化(20%以下)、正在工业化(20%~40%)、半工业化(40%~60%)、工业化(60%以上)等四类。其中,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部分(工业还包括采掘业和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行业);总商品生产增加值(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产业;制造业;电力及其他公用事业;建筑业),大体上相当于物质生产部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加值。

2.产业结构水平划分方法

(1)西蒙・库兹涅茨划分标准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研究认为,工业化作为产业结构变动最迅速的时期,其演进阶段也通过产业结构的变动过程表现出来,并根据实证研究得出了一般模式(库兹涅茨:1971;Syrquin andChenery,1989):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由于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市场化已得到较大进展,以商业、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就到了结束阶段(一般来说,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便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各国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反映了工业化演进的阶段性。

(2)赛尔奎因与钱纳里划分标准

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三次产业GDP结构的变动看,在前工业化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二产业的比重较低;在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大于20%),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但低于第一产业的比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是缓慢提高;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低到1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时,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

3.就业结构水平划分标准

(1)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经验性学说。1691年,威廉・配第对当时英国的实际研究中发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的财物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即工业往往比农业、商业往往比工业的利润多得多。因此劳动力必然由农转工,而后再由工转商。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后来的研究中,依据20个国家一定时期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统计资料,计量和比较了不同收入水平下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的变动趋势,得出:随着人均收入水平地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克拉克认为他的发现只是印证了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故后人把克拉克的发现称之为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该定理通过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表明就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2)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

赛尔奎因与钱纳里等人研究认为:工业化导致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变。工业化过程是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移的过程,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高的部门转移的过程。因此,通过分析就业结构演变轨迹,可以判断工业化发展的阶段。

根据赛尔奎因和钱纳里就业结构模式(见表6),三次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和推进,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的变化不再显著,大量农业劳动力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并导致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下降与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的持续上升。

郭克莎(2000)认为,一般情况下,就业结构变动所反映的工业化阶段,已经通过人均收入水平变化的阶段性表现出来。

4.人均GDP水平划分方法H・钱纳里等人通过对多国工业化的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工业化可用人均GDP水平来衡量,人均GDP水平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钱纳里等人按人均GDP水平将所研究国家的工业化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见表7)。该划分方法被称为钱纳里的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在使用人均GDP水平测度工业化水平时,学者们大多采用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型。

5.城乡结构状况划分方法H・钱纳里等经济学家在研究各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时,曾概括了工业化发展阶段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即城市化与工业化是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而城市化所提供的集聚效应又反过来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般认为,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城市化率介于10%~30%之间;在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在工业化的高级阶段,城市化率一般在70%~80%之间;后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化率在80%以上。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重。

(二)国内学者对工业化进程的划分方法

姜爱林(2002)在其《国内外工业化发展阶段不同划分方法》一文中,对国内学者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学者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援用外国划分法,并以此为主,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实际做必要的修正;二是创立一种新的方法,对工业化阶段进行划分判断,由此衡量各阶段工业化的水平。他概括地介绍了“胡欣划分法”“江小涓划分法”“廖元和划分法”“史清琪划分法”。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谢德禄等,2004;陈元江,2005;王亚玲,2008;等等)研究探讨了中国新型工业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一些学者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在选取测评指标、构建综合测评标准的基础上,计算或给出指标权重,得出工业化化进程的综合测度值,并依此判断各地工业化进程。这种方法避免了运用单一指标测评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的传统评判弊端,得到了不少学者和政府部门的认可和采用。

(1)陈佳贵综合测评法。陈佳贵等人(2006)基于经典工业化理论给出判断工业化所处阶段的标准(综合测度值,见表11),选取人均GDP、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五项指标并给定相应的标志值(见表9),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见表10),得出工业化化进程的综合测度值,对“中国地区”进行了测评。

(2)(重庆市)经济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课题组综合测评法。该课题组(2004)在测评重庆工业化进程时,采取先测评人均收hi业化进程、增加值工业化进程、劳动力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劳动生产率工业化进程,再结合给定的各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测度值,与给定的评判标准比对判断地区工业化进程。

重庆市各指标权重采取专家打分法,分别设定为0.25、0.29、0.18、0.16、0.12。综合判定指标为:工业化进程=(人均收入工业化进程×0.25+增加值工业化进程×0.29+劳动力工业化进程×0.18+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0.16+劳动生产率工业化进程×0.12)。各指标工业化进程依照工业化后期阶段向发达经济阶段的临界值与当前该指标的实际值比值来测度。即:

人均收入工业化进程=人均GDP/4500;

增加值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一产业增加值)/8;

劳动力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5;

城市化水平工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80;

劳动生产率工业化进程=劳动生产率/20000。

重庆市地区工业化进程测评标准见表13。

上一篇:赵长卿及其词作 下一篇:基于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中国能源消费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