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幼儿的心理反抗现象

时间:2022-09-24 11:56:06

如何对待幼儿的心理反抗现象

孩子会从2岁至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这种反抗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对他们的精神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力也不应改变这种现象,但讲究一点艺术,对于正确引导孩子则十分必要。这时幼儿常常表现出不顺从、不满足的情绪,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允许任何人动,对于批评的话,马上会表现出不高兴甚至哭泣。有些心理发育早的幼儿在两岁半时就表现出来。多子女家庭中往往在这时候又生育一个孩子,父母的关心重点转移了,孩子的心理反抗受到漠视。一般,这种反抗期大约要持续半年到一年。如果有弟弟或妹妹,这个反抗期会出现变化,如潜藏、化解等。

一、如何理解幼儿的心理反抗?

首先必须明白,孩子的反抗不是无缘无故的“捣蛋”。在三岁左右时,作为独立的人的思想萌芽了。一般人可以做的事,孩子也要尝试去做,而且掌握技能的水平提高很快。常常因为他的愿望受到干扰而发火。

其次,从两岁到三岁,孩子开始感受自己的心理活动,出现自我意识。可以回忆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孩子常常想把他内心的想法表述出来,却又表述不清。从这个时候起到五岁左右,孩子的想法常常与成人的观念不一致。因此,许多想法都被压抑了。

如:一位家长不忍心体罚孩子,又忍受不了孩子的“无理取闹”,把孩子关进了厨房,什么时候不哭了,听话了,什么时候放出来。孩子十分恐惧。有一次,她丈夫出差去了,孩子说:“爸爸出差了,你不要关我。”等他爸爸回来一问,才知道孩子这段时间为什么自己表现非常好的原因,就是因为害怕被关起来。这种结果与体罚是一样的,甚至比体罚的伤害更深。

两岁半左右,孩子对大人之间的社会规则还感觉不到,可是三岁以后的孩子想把心理活动直接通过自己的努力变成实际行为,遭到拒绝后,马上就会体会到“大人世界”对自己的不公正。

另外,不要认为没有反抗期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是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先天素质和家庭气氛使孩子的心理表现出许多差异。

某儿童研究所对于那些没有表现出反抗期的三岁孩子进行个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和训练使他们改变现状,带有一点反抗、独立的气质。经过努力,发现其中先天素质较弱,在家庭中经常受到威吓的孩子,根本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反抗的行为。那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特别老实、安静,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男孩子也像女孩子一样。

二、如何引导幼儿的反抗心理呢?

1、让幼儿独立做一件事。

三岁幼儿愿意找机会表现自己。这个特点从两岁半以后就出现了,但在三岁多孩子中比较突出。这对于幼儿的自信心塑造很重要。

要让幼儿独立去完成他喜欢做的事,不管完成的结果好不好,都要充分地鼓励孩子。例如,穿衣服,取物品,倒拉圾等等。独立完成一件事,孩子会感到很愉快。

2、经常让幼儿帮忙。

老师做事时,要找一点简单的事让幼儿参与。一般三岁孩子不会主动去做,要指导他,像做游戏一样来完成。让幼儿与老师一起做事,便于心理沟通,使他们体会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相互合作的快乐。

幼儿做过的事也许大人不满意,不过,如果没有特别的影响,尽量不要纠正,否则幼儿会很生气,而且也违背了引导他心理活动的初衷。

有一位教师比较注意这个问题。经常在吃饭前给孩子一块抹布,告诉他:要吃饭了,请擦一擦桌子。孩子高兴地接过抹布,用劲地擦来擦去。教师在一边鼓励孩子擦得真干净,真能干。受到了表扬,孩子擦得更来劲了。

为了提高幼儿做事的质量,教师可以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上述例子中的老师经常和孩子同时擦桌子,让孩子观察老师的做法,起到了身教的作用。

3、尽量增加孩子的体验机会。

幼儿可以接触的事,尽量让他们观察、接触,以丰富他们的体验。

例如,和幼儿一起操作电视遥控器,让他观察出现什么结果;一起操作录音机;春天去公园放风筝时,在风力不大的情况下把线轴交给幼儿,让他体会操作的乐趣。

4、参与孩子的游戏。

参与 幼儿的游戏是引导幼儿心理的有效方法。例如跑步、捉迷藏、踢球、跳绳等。教师和幼儿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达到心理默契。

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心理反抗现象。

上一篇:“勤于备\活于教\精于练”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 下一篇: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