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

时间:2022-09-24 11:52:24

中职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探究

【摘 要】本文分析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实现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专业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147-02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在计算机、智能手机、网络等设备支持下开展的教学活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在中职学校的重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普遍配备有计算机及其配套设备设施,建成了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校园网。信息技术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应用,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另外,中职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普及率高,因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技术进入课堂提供了条件,这将加快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更新,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推进教育现代信息化的进程。本文探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中如何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计算机专业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教学方法单一。信息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中最常见的运用是:教师在多媒体机房授课,将教学内容通过PPT、Word等文档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教师机演示操作,学生集体听讲,然后由学生自行操作或分组学习。虽然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让计算机学习形象化,改善了枯燥的知识体系,但是教师还是以说教式讲授为主,只不过“课本”变“PPT”、“黑板”变“计算机”而已,学生还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单一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并没有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也没有增进学生阅历,更谈不上差异化学习。

(二)信息化教学过于追求完美。中职计算机教师具备信息技术能力,这对利用信息化技术上好计算机课程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计算机教学有大部分是软件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录屏软件等自行制作微课、教学视频等,既方便又实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就必须有非常完美的信息化教学素材,他们一味追求精品,追求趣味,而当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每堂课中的信息化素材时,干脆就放弃了。笔者认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于信息化素材要求不必特别精美,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不必很多,实用、可行性高、有效果就好。例如,在备课时,教师使用录屏软件,边说边操作软件就可以将操作步骤录制成视频,花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师就可以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以上情况表明,“信息技术的支持”不能只停留在信息化教学表面,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转变教学观念,让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整合,才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改进措施

中职计算机教师要想使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上好每一节课,除了要掌握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和教法学法外,还必须树立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学观念,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需要,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课程很好地结合起,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另外,中职学生基A薄弱、学习主动性弱,教师要学会坚守快乐、爱心、耐心,积极地向学生开展信息化教学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教师不能盲目、随意,必须有完善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具体教学实施如下:

(一)合理利用信息化为课前做准备。课前,教师需要花时间和心思在备课方面,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将教学过程中涉及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确定下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学习情况,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教学突破重难点,更好地为计算机课堂教学服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组合作的有效途径。课前,教师可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学习目标,通过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将有关的各种资源(微课、素材)搜集整理,通过微信公众号、电子邮箱、指定文件夹或者内部网站等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课前预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动参与者。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资源环境,突破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知识的来源不仅仅局限在书本和教室。这大大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事先不会去观看授课内容,导致课堂上的自主探究很被动,为此,教师需要充分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结合学习任务设计多样化的信息资源,特别是设计相关内容的《课前学习任务书》,让《课前学习任务书》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避免放任自流的情况出现。通过上课前的“视听体验性”,为上课过程打下良好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基础。

(二)围绕信息化提升课中学习质量。计算机课程大多数是在计算机机房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通过课前学生提交的《课前学习任务书》,及时收集学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疑惑,并选出有代表性的问题,用作课堂教学案例。上课时,首先要创设一个情境,目的是引入授课任务;其次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明白到本次计算机课程所要完成什么内容;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将学习到的新知识巩固一遍。为了使学生加深印象,更透彻地理解本节计算机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数据库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他们所需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案例视频、规范化操作视频、纠错视频等,通过这些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扩充教学知识量。

同时,学生是有差异性的,他们可以自主选择教学资源,多次重复学习,学生在重复观看、反复思索的过程中,不仅更容易掌握一些深奥、难懂的计算机课程专业知识,还可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扩充自身的知识面,开阔思路,从多层面了解知识点,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利用信息化帮助课后反思和拓展。传统教学中,课后往往是布置作业及教师教学反思。而在信息化环境中,特别是学生的计算机作品,可以上传到微信公众号投票、在 QQ 空间、上传到优酷网等,从而对传统教学评价做了有益的补充,让课后扩展学习更多元化,让学生作品的评价方式更接地气。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微信群、QQ 群等交流学习、总结,增加彼此感情,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总之,在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中,教师都要根据具体的课题,采取相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当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了,自然在计算机课程中应用信息化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中职计算机课程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因此,中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结合信息技术,摸索出更多、更好的课程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达到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责编 刘 影)

上一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厂共育 学做交融”人才... 下一篇:走近海,走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