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24 10:15:48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引发的思考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子白板、班班通等电子化教学设备在学校的普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运用越来越深入,也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课堂效率提供了更多样的方式.但就目前而言,开展整合教学的现状却并不那么理想,还有一些因素在制约着信息技术整合的实施和效果,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才能达到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一、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是前提

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单纯呈现上,把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屏幕简单地呈现、叠加,使得计算机屏幕变成了教室的黑板,而忽视教学观念的更新,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指导,必然会扭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教学观念,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思考、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策略,同时加强学习,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

二、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是实施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该学会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及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合理地运用教学模式,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改变,本人体会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化抽象为直观.概念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很多数学概念相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掌握,死记硬背又枯燥无味.比如函数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要突破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理解.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通过列表、描点、画图分别显示解析式y=2x,y=2x+1的变化规律,结合声音、动画等形式直观地显示“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引导学生认识两个变量x、y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形成了y与x的函数关系,这种化抽象为直观的方式,使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更加透彻.

第二,化静止为运动.我们知道,运动的几何图形更加有效地刺激大脑视觉神经元,有利于加深印象,帮助理解.初中几何《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由于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学生对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往往容易出错,如果利用教学软件,如几何画板、Flas等来演示两个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翻折后重合的过程,则每组对应边、对应角就一目了然了.

第三,化繁杂为简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教学“频率分布图”时,师生一起计算频率,绘频率分布表,画频率分布直方图,既繁琐又费时.而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简洁明了,把数据输入Excel,排序,最大值和最小值,各组中的频数,一目了然,用Excel还能方便地绘出柱状图,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处理好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的几种关系是关键

1.处理好多媒体计算机与教师的关系

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需要计算机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数学修养、教学经验、教育理论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相同的信息技术条件的支持下,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创意和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和教师的素质相比,后者显然是更关键的因素.因此,教师不要认为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帮助,自己在教学各环节中就可以放松了,而是更应当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教学的能力、艺术.

2.处理好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新一代媒体在整合教学中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优势特点,也有着计算机多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教师优秀的板书,往往能科学地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概括、完整、合理、持久、易操作等特点,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同时,也能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这是计算机一闪就过的演示所不能比拟的.当然,我们也决不能低估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整合教学中,教师应尽力做到把计算机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整合,发挥两者的最大功效为教学服务.

3.处理好学生思考、探索与计算机辅助展示的关系

计算机速度快、容量大,有独特的动画特技,能全过程地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问题的解决过程.但是我们应当牢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机器的演示过程不能取代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不能代替必要的数学活动.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优势,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思维活动和探索研究,去操作、实践、发现,把过去的“听”数学变为学数学、“做”数学.

信息技术正在引发数学教育的一场革命,它将极大改变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工作方式、教学模式乃至教学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要做到有效地开展整合教学,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

上一篇:初中数学有效教学“三步曲” 下一篇:浅谈“说课”在生物教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