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时间:2022-09-24 08:55:31

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建议

摘要: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现状为立足点,深入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变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对策建议: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实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促进人才发展。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对策建议

现代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取决于四个因素:新的资本资源的投入;新的可利用自然资源的发现;劳动者平均技术水平和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技术的和社会的知识储备的增加。在现有资源环境的承载量基本满负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就无法有效利用现有的宝贵的资本和有限的资源。2009年5月14日,《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出台,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蓝图,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从而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发展的现状

(一)人口总量及人口变动系数

根据2009年福建省统计年鉴,2008年福建省人口总量为3604万,其中户籍人口约为3477.14万,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之比为100:104。总和生育率是反映生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按照总和生育率=一般生育率*35的粗略推算方法,可知福建省1.323的总和生育率低于全国1.359的平均水平。但2008年福建省人口出生率为12.20‰,同全国12.14‰基本相当,但死亡率5.90‰则低于7.06‰的全国平均水平,因而人口自然增长率6.30‰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8‰。

(二)人口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城镇人口数量/人口总量

关于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理论界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采用三阶段的划分标准,即把30%以下作为城市化发展的初期;30%-60%为城市化发展的中期;80%及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较高阶段。2008年福建省人口城市化水平为52.24%,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比国际大都市圈90%的城市化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分地区来看,厦门市的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81.2%,已处于城市化发展较高阶段;福州市与泉州市城市化率均超过50%,同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莆田、三明、漳州、南平的城市率均超过40%,全省仅宁德市城市化低于40%,为39.9%,相比全省其他地区,虽然也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中期,但水平较低。

(三)人口文化素质

人口素质涉及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本文将重点考察福建省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状况。从1982至2008年,福建省人口文化程度有了比较大的提升,文盲、半文盲比重有了明显下降;高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大大增加。但是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福建省小学和初中文化所占比重仍较大,占总人口的66.3%,整体的受教育程度还不容乐观。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口变动特征

(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占全国比重缓慢上升

一个地区的常住人口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常住人口的自然变动、户籍人口的机械变动以及流动人口三个方面。从福建省1978年以来的人口总量同全国同期人口总量的对比来看,虽然占全国的人口比重基本成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幅很小,按照前文关于福建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略高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由于在出生率相当的条件下福建人口的死亡率略低全国平均水平所致的结论。同理,我们可以将福建省人口总量在全国人口比重的对比关系归结于常住人口的自然变动因素。

福建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并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主要载体,要实现《意见》提出的阶段性经济目标,就急需大量的包括高层次人才在内的各类各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除了区域内现有的人口资源之外,同样需要外来人口来补充由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岗位空缺,大量外来人口的净迁入也必然引起该地区人口增长加速,反映在人口数据上即为人口年均增长速度的加快以及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大。

综上所述,福建省目前的人口增长趋势显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急需大量劳动力资源补充的预期不符,急需凸显区域发展的极化作用,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参与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伟大事业中来。

(二)人口城市化滞后与区域经济发展

钱纳里于1988年曾对101个国家和地区1950-1970年经济发展水平数据与城市化水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证明在一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上,与一定的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市化水平相对应。另据世界银行的资料,当人均GDP为820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30%-39%;当人均GDP为1087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40%-49%;当人均GDP为3621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50%-59%;当人均GDP为6224美元时,城市化水平为60%-69%。

2008年福建省整体城市化水平为52.24%,比对钱纳里关于工业发展阶段的理论以及世界银行的城市化与人均GDP的比照关系,目前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2008年常住人口人均GDP约为4303美元,对应城市化水平应该在60%-65%之间,与实际值仍存在大约10%的差异。而目前福建仍未实现“三二一”的产业机构转型并依然保持“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的事实同样印证区域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平衡绝不会以牺牲工业化的发生速度来实现,除了需要吸引更多区域内的乡村人口融入城市化建设以外,更需要吸纳大量的外来人口加入海西这个大家庭,从事现代制造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以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发展目标,并最终实现与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化。

(三)人口流入与流出并存,不同城市人口集聚能力差异显著

总体而言,福建省的人才集聚能力同长三角与珠三角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区域内不同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选取两个指标,一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例说明一地人口净流入的情况;二是2000年至2008年八年间一地常住人口的增长比率,说明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

1、将福建省各城市2008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数量做了对比,将常住人口比列高于户籍人口的地区作为人口流入区,常住人口比例低于户籍人口比例的地区作为人口流出区。结果发现,在福建九个地市中,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四个城市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大于一,即为人口流入区;另外五个城市莆田、三明、南平、龙岩和宁德为人口流出区。从福建省这九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可以的得知城市吸引外来人口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成正比。

2、从人口集聚能力来看,福建省2008年的人口集聚率为1.09%,其中以厦门市最高,达到8.33%;福州与泉州的人口集聚能力相当,分布为1.86%与2.20%;漳州的人口集聚能力为0.72%,其余五个城市的人口集聚均为负。

三、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人力资源整体优势的对策

(一)提升劳动力资源素质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而言,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关键在于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具体包括:

1、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在新经济增长时代,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步减弱。实施以质量替代数量的发展战略,旨在通过国家或地区的产业政策,调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投资结构和规模,促进产业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度,通过提高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降低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

2、提高劳动者教育年限的发展。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产出效益,推进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的经济发展进程。具体对策包括:一是在条件成熟时,先将义务教育提升到12年的水平,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大学阶段的入学率和教学质量;二是在全社会形成多模式的现代化职业培训体系,提高从业人员的人均受教育年限。

3、构建人口学习创新机制的发展。实现人口素质的极大提高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应该确立“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的思想,构建人口学习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政策环境,形成全社会崇尚学习的激励机制。

(二)实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

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最大限度发挥劳动者的潜能。因此,需要在区域内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和机制,建议将劳动力包括人才的流动作为制定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消除劳动力地域流动的障碍因素,发展劳动力中介产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尤其是网上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跨地域的市场配置。

(三)促进人才发展

1、人才资源一体化开发。首先,必须强化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开发的整体性观念,制定一体化的人才开发目标,并通过建立人才开发共同体,实现区域人才开发利用的最大化。其次,必须制定切实措施,加强本地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此外,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已有人力资源要充分开发利用,为人才创造较好的发展环境。

2、人才规模扩大。一是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二是加大紧缺人才的引进力度。为此,可凭借本地区优势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央政策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和机制,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通过各种灵活的方式、引进国内外高素质智力型、投资型、国际型人才,特别是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和高资历的“三高”人才。

3、人才集聚和扩散。由于各区域间的人才吸引能力差异明显,因此应集中资源,利用福州、厦门、泉州对于外地人才具有较高的吸引能力,拓宽这三个地区人才高地的“地基”,并能利用高铁时代的同城效应优势将此地打造成为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优秀人才的集散中心,并通过区域人才流动,使之成为其他城市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和辐射的现代市场平台。

参考文献:

1、许文兴.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福建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福建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二)[M].海风出版社,2009.

3、李玉江.区域人力资本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5.

4、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林学明,席斌,米红.福建人力资源质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发展研究,2006(7).

6、何福平.福建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区域人口与发展研究,2006(8).

7、吴雪萍,苏天恩.浅谈海西建设中福建人力资源开发[J].龙岩学院学报,2008(2).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所。其中许文兴为本文通讯作者)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分析 下一篇:关于保护和开发长白山森林资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