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芦湾人:一个回民家族的记忆与认同

时间:2022-09-24 08:34:23

摘要:苦芦湾是一个被数万人所铭记的地方,从明初到清末,一个回民家族世居于此。同治年间为躲避杀戮,这个自称“苦芦湾人”的家族逃离苦芦湾,分散到甘、青、新、宁、蒙等地。虽然此后苦芦湾只是一个遥远的地理记忆,但长期围绕保护祖坟和上坟等活动,“苦芦湾人”的认同维系至今。在群体文化自觉的当下,“苦芦湾人”已着手书写历史记忆并成立寻根组织。苦芦湾人是一个认知西北回民家族文化、祖先文化的绝佳案例。

关键词:回族;家族;记忆;苦芦湾人

中图分类号:K28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3—0107—07

一、苦芦湾:一个被铭记的地方

出生于穷乡僻壤的马青林8岁时父亲去世了,虽然之前他从长辈的谈话中听到过“苦芦湾”,但父亲归真前对他和哥哥的所说让他一直铭记于心——“你们记下了,我们是苦芦湾人!”从“”到改革开放,亲历了沧海桑田的他从一位农村娃成为一家宾馆的老板。2009年进入知天命的他听到甘青等地苦芦湾人组织上坟的事后,埋在心田的记忆被激活,他开始积极打听并与热心“苦芦湾”之事的人取得联系,并在2012年1月成立的苦芦湾人寻根组织——《苦芦湾人》编委会中担任民和小组的组员。老实憨厚、没有读过书的他,热忱地希望编委会能在他经营的宾馆中成立办公室,以补他不能调查书写之憾。

“苦芦湾”是一个地方,与族人取得联系的马青林终于弄明白从儿时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的一个问题。先辈们一直以“苦芦湾人”自称,是因为先辈的祖辈们曾生活在那个地方,那是他们记忆中的“根”。为避免遗忘,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和民国25年(1936年)先辈们曾立下几块石碑,现大都已佚失,只有一块名为“永垂不朽”的石碑留存下来。石碑上说:思我远祖马公讳广仁,其弟讳广义,原籍陕西渭南县良田坡人。自明肃王蕃时贸易西来,(兄)(依)兰州居苦芦湾遂为家焉,弟居陈官营分为家焉。

根据碑文中“明肃王”等字眼,今天的苦芦湾人将先祖广仁、广义兄弟到兰州的时间具体到1392年,因为这一年朱模被其父朱元璋封为肃王。与碑文记忆中“先居苦芦湾、后弟分居陈官营”稍有不同,口述史中的说法是,两兄弟先来到兰州陈官营安家定居。一日,兄弟俩肩鹰牵狗去打猎。他们沿着黄河南岸向东走,过了不少山,过了不少湾,走过了八盘峡,最后在湟水与黄河两河相汇的地方停了下来。这里虽荒无人烟,但狭长的河谷中有一清泉从一座独山两边流过,看着河边满眼葱郁的芦苇,广仁决定留居并开垦这块依山傍水之地。

也许黄河湾边那一片苦芦苇,是最典型的地理标记,让广仁兄弟及其后人将这块地方称为“苦芦湾”。广仁定居苦芦湾后,跨越黄河,迎娶了河对岸黄茨滩的焦姓汉族姑娘。在人与人的互动中,“姓”往往是最先记住的符号。与河对岸焦家、陈家等几个因住户姓氏而名的村庄一样,苦芦湾也被他称为“马家湾”。马广义回到陈官营后,娶当地陈氏汉族女子为妻。后来,一位编织匠人来到苦芦湾,被招赘为婿,分得土地并居住在离苦芦湾一公里的小茨沟。今日,甘、青、新等地人们记忆中的“苦芦湾马家”“陈官营马家”“小茨沟马家”三个家族就来源于此。

据说,广仁、广义兄弟及其后人不仅是生意上的“行家”,在农业生产上也是“好手”,而且他们还是能工巧匠。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苦芦湾、陈官营都毗邻黄河,为了利用水资源,他们在苦芦湾和陈官营分别修建了两轮水车。其中一轮是修给自己的,另外一轮是修给当地汉族亲戚的,至今陈官营还有“马家车”“马姑爷车”的记忆。清同治时,苦芦湾已有六辆水车、两处水磨。随着苦芦湾人的生活越来越好,也愈加虔诚。先是马家湾有了清真寺,小茨沟后修建了分寺,因为小茨沟的寺是隶属于马家湾大寺的小寺,故小茨沟别名“小寺沟”。后来,苦芦湾还出了不少宗教精英,并且修建了埋葬宗教先贤的拱北。

然而,“苦芦湾”如今已成记忆之地,虽然苦芦苇依旧,但物是人非,“马家湾”不再有马家,它现在的名字叫“抚河”,隶属于甘肃省永靖县盐锅峡镇,也许马氏修建的水车实在让人惊叹,今日抚河仍保留“上车”“下车”等地名。即使从马广仁、马广义起,马家已在苦芦湾、陈官营生活了近500年;虽然回民马家与当地陈姓、焦姓等汉族通婚联姻、和睦相处的情谊依在,但是那个被苦芦湾人称为“乱世年间”或者“大屠杀期间”的同治时期,因为体制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奉旨灭回”谣言四起,回民起义风起云涌,杀戮不断蔓延。

当时,陈官营马家已被官兵和团练打散,四处逃亡,苦芦湾已成累卵,危在旦夕。此时,东乡回民起义领袖马悟真从百里之外带人前来营救,苦芦湾和小茨沟三四百户马家便舍弃经营了几百年的家业逃往苦焦的东乡,其中一部分安置在喇嘛川,一部分安置在北庄。原本干涸、贫瘠的东乡两地,勉强维持着当地人的生存,土地和生产能力根本不能承受过多人的衣食。几年后,两处的苦芦湾人便各奔东西逃荒而去。正如俗语所说,“苦芦湾人是黑燕麦,四处而散随地而生。”现今,苦芦湾人遍布甘、青、新、宁、蒙等地,有的还到了国外,其中以兰州、西宁、民和等地较为集中。

逃离苦芦湾,但苦芦湾却一直萦绕在心,其中一支逃荒到民和川口的人,光绪年问便在川口河滩修建了清真寺,名日“河滩苦芦湾寺”,即现今民和北大寺的前身。还有一支苦芦湾人来到兰州金城关,于宣统三年(1911年)在黄河边上修建了苦芦湾寺,如今兰州著名景点——水上清真寺的前身即是。虽然以前的“苦芦湾”不在了,但是青海省乐都县至今还有一个自然小山村叫“苦芦湾”。乐都苦芦湾人说,他们的先人弟兄三人分别叫马化龙、马化虎、马化武,同治时各自逃散,马化龙、马化虎去向不知,他们是马化武的后代,现在共有55户、200多人,民族身份全部为汉族。据说马化武携妻到达现住址时,为了让后代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苦芦湾人,故名住地为“苦芦湾”。虽然曾有人以“苦芦湾”名字不好听提出改名,但年长者坚持传承先祖意愿,至今依旧名日“苦芦湾”。

二、祖坟:五代人的魂牵梦萦

同治年间苦芦湾人整体逃亡时,马兴旺带着自己的老婆和兄弟,从苦芦湾逃亡到东乡北庄,因为生计困难,又与一伙苦芦湾人逃荒200里后到达定西付家川,在一孔破败的窑洞中生下长子马全德。到达付家川时间不长,被当地人所不容,这伙苦芦湾人只好分散逃走,一支走了兰州,一支走了民和,马兴旺所在的一支星夜逃往定西邵家岔。安家邵家岔后,马兴旺只身到兰州一木场打工,为了生计很少回家。马全德到十四五岁时便带着母亲和五个幼小的兄弟姐妹,从几百里的路上来到兰州找父亲。马全德此举在木场轰动较大,人们啧啧称奇。不出木场人所料,马全德后来果然成为一位“人杰子”,在甘青等地苦芦湾人中赫赫有名、威信很高,因其经名叫“沙巴”,故人称“沙巴大爷”。

上一篇:先秦儒学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回应与超越 下一篇:《中庸》中“物”之于“诚”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