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时间:2022-09-24 08:24:48

在教学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展示教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地、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寓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学生由情境自然转入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激发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二、开展数学活动,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现代的学习方式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在教学欣赏设计时,我让学生从生活中搜集美丽的图案,同学们欣喜地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窗花、挂钱、炕革、报头、手绢和衣服上都有美丽的图案,在引导学生体会对称、平移、旋转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后,开展自主设计图案的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三、设计探究性的数学活动,发挥学生的独立性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因此,我们应设计有探究意义的数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学生得出了100÷5=20(棵)和100÷5+1=21(棵)两种答案,启发学生想办法检验哪个结果对,引导学生寻找用简单的例子解决较复杂问题的办法,学生积极思考,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说在纸上画一画,有的说实际栽一裁,还有的说100米的路比较长,要栽许多棵树,把距离缩短假设只有20米或30米,这样栽树的棵数少了,就可以通过画一画、摆一摆等方法来验证哪个结果对。选择学生说出的最佳方法,让学生选择喜欢的学具动手试一试,看看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这样,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操作,验证出不能用20÷5=4来计算。有意义的思考和实践操作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把握《课标》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应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里填一个数字使每个数都是3的倍数。

7 42 44 65 121

学生都能填对,但有的学生只想到一种填法,有的学生会想到两种填法,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所有符合要求的填法。为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我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关注了全体学生,又满足了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五、发挥学习小组优势,加强合作与交流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而且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在验证出不能用20÷5=4来计算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选择认为容易操作的学具,改变路长和栽树的棵数,多做几次实验,记录结果,探索:在小路的一边栽树,两端都要栽,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讨论发现了在小路的一边栽树,两端都要栽,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转变学习方式,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学生简单的“接受知识”的地方,而成为学生质疑、探索、交流的场所。

上一篇:打造语文高效课堂 下一篇:《水浒传》杂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