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之博物馆掠影

时间:2022-09-24 08:17:45

巴黎之博物馆掠影

有人这样描述巴黎:一个带有思想的历史性城市,像诗一样美,有着外表与内涵的极大统一……这些正是理想博物馆的特质。

作为博物馆热爱者,一直对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馆充满着向往。这个浪漫迷幻的艺术之城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末,当一个凯尔特人的部落沿着塞纳河来到西堤岛定居,巴黎的历史缓缓拉开序幕……公元508年,法兰克王国定都巴黎;10世纪末,雨果・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再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后,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而后,巴黎又历经了英法百年战争、文艺复兴、路易王朝、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后的建设发展,或许正是这厚重却激荡的历史和在这历史进程中穿插不息的历史面貌更迭与创造性城市建设,造就了巴黎自由学术思想与艺术生活方式的交织交融,也形成了巴黎的美丽与神奇。在关于巴黎城市赞誉之中,其随处可见的博物馆、影剧院、花园、喷泉和雕塑,始终被世人所称道,正像朱自清在他的《欧游杂记》中所说:“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谁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巴黎人雅,因为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对我而言,那些在有关世界著名博物馆的书籍中反复出现的名字: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以及荣军院、大皇宫、小皇宫、橘园美术馆等等等等,都让我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2011年的7月下旬,在考察欧洲文化遗产保护期间,终于与巴黎和巴黎的博物馆短暂邂逅,紧张行程中匆匆游览了卢浮宫、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专题参观了小皇宫博物馆,也与更多的博物馆或遥遥一望或擦肩而过。虽然难以全面而深入地解读巴黎的博物馆,但终究得到了领会它们风貌与气质的机会,驻足回望时,它们让我反复思考:博物馆的本质是什么?博物馆的价值在于哪里?博物馆承担怎样的社会职责?

卢浮宫的冥思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8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卢浮宫的建造发展与法国历史交织在一起。从菲利浦・奥古斯都二世到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再到拿破仑一世,其作为多位皇帝的寝宫,记录了法国的重要历史。作为最初的法国王室城堡,其经过几个世纪不断的修葺而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暴风骤雨又赋予了它全新的意义。1973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将卢浮宫改建成公共博物馆。如今的卢浮宫,不仅以其雄伟恢弘的建筑闻名于世,而且以拥有众多艺术瑰宝而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馆。

在相对漫长的排队等候入场之后,进入了迷宫般的参观区域,一时间被众多的艺术作品和拥挤的人群所湮没。即便大致明白它的陈列包括了古代埃及艺术、古希腊和罗马艺术、古代东方艺术、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代雕塑艺术、工艺美术及绘画艺术六个部分,也无法逐一浏览,只能寻找最经典展品的指示标识,猎犬般追踪世人皆知的“米洛的维纳斯”,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萨莫特拉斯的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玄妙的微笑被层层的人群包裹,我似乎看到了她嘴角隐约的嘲讽与不屑;胜利女神瞬间迸发的振翅欲飞亦凝固成永恒;而维纳斯,维纳斯之美更在于被世世代代惊艳着,她却始终荣辱不惊。或许,这其中就蕴藏着博物馆的本质:寻找、收集、保存、展示庞杂人类历史中弥足珍贵的见证物。

恍惚中走出卢浮宫,等候的人群依旧蜿蜒,忽然看到有孤独者静坐冥思。我愿意相信,他是在追溯曾经的岁月、反思身处的时代、遐想遥远的未来,我也憧憬,当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艺术品的热炒对博物馆趋之若骛的时候,也有更多的人在经历博物馆的洗礼之后,会对自然、历史、科学、人文、艺术生出质朴而由衷的尊崇之心。

奥赛博物馆的感悟

奥赛博物馆又名奥赛美术馆,位于塞纳河左岸,和卢浮宫斜对。其原址是为了迎接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而修建的通往法国西南郊区的火车站。大约在1940年前后,其实际使用功能萎缩,渐渐被搁置。1972年有人建议把火车站改造成为博物馆,在政府的支持下,改造工程逐步付诸实施,又经过了近8年的建设,1986年12月,焕然一新的建筑打开大门,以博物馆的身份迎接各方的来访者。

在意大利女设计师奥朗蒂的精心设计下,奥赛博物馆的大门位于建筑西侧,从西到东是一个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是一间间独立展室,两侧展室各有三层,主要陈列绘画作品。陈列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在大厅的底层、中层和顶层。底层展出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中层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顶层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及后印象派的作品。

相对于在卢浮宫的奔走,在奥赛博物馆是安静的徜徉,徜徉在塞尚的质感静物、高更的浓烈色彩、凡高燃烧的向日葵、莫奈幽秘的睡莲,雷诺阿丰盈的……艺术作品的人性化与博物馆功能布局的人性化,让我这样对西方艺术一知半解的人不觉隔膜,浑然沉醉。不能摄影,在保护绘画作品之外,也减少了对欣赏的无谓干扰,除了眼睛,对艺术更能纯粹感受的是我们的心。

走出奥赛博物馆,在不舍中转身,拍下了它门前的景象。我明白这是一个追求视觉的时代,一个追求效率的时代,但反观博物馆哲学,我也坚信,在适应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同时,博物馆所承担的文化信仰不可变更,也因为这种根本宗旨的不可变更,博物馆给予人类的最大智慧在于――摒弃盲从,坚信时间的洗炼。

小皇宫博物馆的启发

小皇宫博物馆位于温斯顿-邱吉尔大道和香榭丽舍大道交叉处,与大皇宫博物馆隔街相望。小皇宫是由建筑师查理・吉罗所建,原为1900年万国博览会的展览场,1901年,法国政府把这栋建筑物赠送给巴黎市政府,从此小皇宫就成为巴黎市政府的美术宫殿。小皇宫的藏品多半来自收藏家的捐赠,馆内藏品繁多,有埃及、希腊、罗马古物和荷兰画派之绘画、素描、版画、装饰艺术品,此外也有中国的陶器,法国18、19世纪的家具、装饰雕塑等。

小皇宫博物馆是巴黎14家由市政府管辖的博物馆之一,这些博物馆在开放上大都采用免费入场参观,基本陈列不收费但特别展览另行收费的方式;而在巴黎的卢浮宫、凡尔赛宫等博物馆由国家管理,并为普遍实行免费开放。在政府全年投入主要管理经费之外,小皇宫博物馆积极采用吸引社会捐助、引进赞助商投资等方式来维护学术报告厅等设施设备,也通过底楼大厅外借举办盛大文化聚会活动的方式扩大社会影响力并获得一定的资金。

和卢浮宫、凡尔赛宫相比,小皇宫博物馆显得秀丽精致、别具一格。博物馆管理方介绍,巴黎政府从2000年开始,花费了大约5年时间对这栋100年前的建筑加以重新修缮,一方面尽最大可能保留它原有的历史面貌,一方面又尽最大努力使其与小皇宫博物馆的功能定位相适应。在浏览大厅陈列的艺术品间隙,时时看见三三两两的游客闲坐在内部小花园的四周,恬淡悠然地享受洋溢着博物馆艺术气息的生活。忽然就联想起那句印第安古谚:连赶三天路后,要停一停脚,让灵魂得以安歇。面对越来越纷杂繁复的社会,小皇宫博物馆诠释出:历史与现实、文化与自然、物质与非物质、可移动与不可移动等不同时代、形态和形式的遗产在博物馆受到保护进而传播成为可能――这就是博物馆不断更新、日益强大的社会职责。

上一篇:北人南相 骨厚气清 下一篇:现实的幻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