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病误诊为甲肝2例分析

时间:2022-09-24 05:37:52

蚕豆病误诊为甲肝2例分析

日前,我中心接到某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院以甲型肝炎病人(2例)入院治疗多日、病情无明显好转,疑为食物中毒,请派人协助调查,接到报告后我中心随即派人参与调查处理。

资料与方法

例1患儿,男,4岁,因发热、呕吐、腹痛、面目黄及浓茶样尿,于2006年4月12日下午4时前来就诊,之前曾在某村卫生室及乡卫生院以感冒、胃肠炎诊治未效,之后又转某卫生院,而诊断为病毒性肝炎,治疗未效,反而病情加重。查体:急性病容,贫血象,精神疲倦,T38℃,P102/分,R22次/分,皮肤、巩膜黄染,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不思饮食,头痛、头晕。听诊:肺正常,心音弱,律齐。肝肋下1cm,质软,脾未扪及。查血:Hb50g/L,RBC2.05×1012/L,WBC11.5×109/L,NO:0.8,LO:0.2:查尿:色红、潜血试验阳性。该患儿于2日前中午进食过蚕豆,晚上即发病,其父厌食葫豆。综合上述情况,诊断为蚕豆病,采用输液纠正酸中毒等对症治疗,内服中药葫豆黄方,溶血停止后,善后给以VB12及铁剂治疗,5日后痊愈。

例2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呕吐、不食、面黄,于2002年4月14日上午10时前来就诊。患儿2日前下午发热,呕吐,不进乳食,时而啼哭,去某乡卫生院就医,诊断为感冒合并胃肠炎,治疗未见效,病情加重,病家疑为肝炎,来某院检查诊治,值班医生以其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入院治疗,不见好转。查体:贫血象,T37.9℃,P105次/分,R25次/分。听诊:肺(一),心有贫血性杂音,皮肤、巩膜黄染,精神疲倦,肝肋下1 cm,脾()。查血:HB51g/L,RBC2.10×1012/L,WBC11.0×109/L,NO:0.82,LO:0.18。小便:血红蛋白尿。询问其母于发病前1日曾进食过鲜葫豆,患儿之父有蚕豆病史,结合上述情况诊断为蚕豆病。停食母乳,给以输液,纠正酸中毒,对症治疗,内服葫豆黄方,治疗4日出院。

葫豆黄方:白头翁10g,茵陈10g,白茅根10g,车前草10g,当归6g,生地6g,白芍6g,仙鹤草10g,大枣6g,藉节瞻,松针15g,凤尾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有清利湿热,活血养营,对控制溶血改善贫血有一定作用。

讨论

本病系进食蚕豆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特点:①病情的轻重与进食量无关,一般病儿仅嚼食蚕豆5粒,个别可在吸入或接触蚕豆花粉发生,少数婴儿在吸吮乳母食蚕豆后的乳汁发生。②蚕豆病引起溶血,其主要原因是蚕豆中存在的植物凝集素及溶血素和红细胞中的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遗传性缺陷等所致。③此病大都有家族史,以急性溶血为特点,从发病的临床表现,可分隐匿型、轻型、中等型、重型。

诊断要点:有进食蚕豆或接触过蚕豆花粉史,发病季节多在3~5月蚕豆成熟季节,男性儿童多。潜伏期。短者数小时,长者达1周。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恶心、呕吐、精神疲倦,病情轻者仅见一般不适和颜面苍白乏力、食欲不振、轻度黄染及短时间的血红蛋白尿。一般病人可有发热、头痛、呕吐、腹痛、黄疸及贫血,尿少而呈红葡萄酒样,精神疲倦或嗜睡,食欲减退,皮肤、巩膜黄染,肝轻度增大,半数患者有脱水、酸中毒,重者有高热寒战、深度黄疸、昏迷、惊厥。

化验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显著下降,网织红细胞及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均见增加,红细胞中有亨氏小体,血内间接胆红质及黄疸指数增高,小便呈血红蛋白尿,潜血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药物性溶血、黑尿热、病毒性肝炎等鉴别。

治疗原则:输液、纠正酸中毒、对症治疗;重者输血,恢复期给以维生素B12及铁剂。

上述2例误诊原因主要是:①本病发病率低;②对本病认识不足,鉴别诊断能力差;③未详细询问病史。

上一篇:板蓝根针剂穴位注射治疗痤疮300例临床观察 下一篇: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社区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