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欣赏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时间:2022-09-24 05:28:34

从影视欣赏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日本著名管理大师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开展的全民阅读调查,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有4.5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除了人均阅读量较低外,中国国民阅读的另一个让人忧虑的倾向是“功利性和实用性突出”。据统计,在全国有限的人均购书中,八成都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售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的书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现在学生读的课外书少,知识层面仅仅停留在课本和一些资料辅导书上,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很不利。许多高中学生以学习任务繁重、“亚历山大”为借口,将课外书和报刊拒之门外。其实,即使他们有空余时间,他们宁愿看电影,看电视,玩游戏,也不愿意看课外书。学生为什么不愿意看课外书呢,这其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条是没有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阅读兴趣从何而来呢,不妨通过影视文学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影视的优点

(一)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文字阅读变成视觉享受。

可以紧紧抓住学生喜欢看电影的心理,为他们精心布置一场电影或者介绍几部电影让他们在课外看,看完电影之后,他们就有了共同的话题。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看电影的,对于这些学生他们就和喜欢看电影的学生没有共同的话题,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自己远离了这个群体,自然而然想方设法通过其他途径来了解作品了。电影,可以让静态文字变成动态知识,再加上音响和电影里边场景的描摹,来吸引观众的眼球,看电影本身也是享受轻松乐趣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二)明星效应。

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心中的偶像,有的是歌星,有的是体育明星,有的是影星明星,这些人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对人们有或多或少的影响。正如有一些球迷花重金看比赛是为了一睹某某明星的风采,如果有幸得到他们的签名,那更是莫大的荣幸一样。新版《三国演义》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运用高科技手段之外,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明星效应吧。“爱屋及乌”的道理人人都懂,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可以快速获取文本的故事情节和故事梗概。

一本300页的书,有的人可以用几小时就能读完,而有的人则需要一天,一个星期,甚至是一个月。看电影,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看完,并且里边的情节和故事内容很容易就记住。读一本书则不然,只有记忆力特别好的人才能比较完整地复述作品的内容。

(四)融入作者价值取向。

为了考虑观众的心理和爱好,影视文学不仅仅呈现作品的原貌,而且融入了编导者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很多人不喜欢读《论语》,却喜欢于丹的《论语》心得;不喜欢看《三国演义》连续剧,却喜欢看易中天《品三国》;不喜欢读《史记》,却喜欢王立群品《史记》;等等。这是因为他们都融入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真正做到了个性化的阅读和讲解。

二、作品具有影视不可替代的特点

(一)影视不能真正描摹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里边的刘备是“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号结交天下豪杰。

生的身长七尺五,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这样的人物在影视里是难以刻画出来的。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其实只能意会,难以言传,更难以扮演。

(二)影视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

《红楼梦》里边的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见面,黛玉心想:“这宝玉不知是怎样个惫懒人呢”,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哪里见过,何等眼熟!”如果不借助文本阅读,这种又惊又喜又好奇的心理以及那种神态是难以表现出来的。再看看宝玉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宝玉看罢,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笑道:“虽没见过,却看着面善,心理倒象是远别重逢的一般。”宝玉这种矛盾的心理仅仅用表演和旁白是难以体会的,需要发挥想象力去揣摩体会。

(三)影视创设的场景没有无尽想象的空间。

《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对“雪”的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风雪有三处。这一场景的描写处处都离不开“雪”,“雪”是这一场景的主旋律,用“雪”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渲染人物活动的气氛,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影视场景难以做到。

(四)影视体现出来的主题单一化。

影视往往会受到时间的长短、商业价值、观众的审美、编导者的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作品只能选取其中的情节,不能一览故事的全貌。这样的影视作品体现出来的主题就会显得单一,没有多样性。

上一篇:返朴归真 重视底蕴 回归语文学习的真谛 下一篇:有效识记现代汉语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