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构

时间:2022-09-24 05:18:59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构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和质量,因此,必须强化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知识传授、智慧培养和情感交流的综合兼顾。本文在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构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误区 重构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点误区

(一)把满堂演示当作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指的是一种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各种感知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确切的表象,作为形成概念、理解教材的基础的教学原则。也许是基于这种原则的缘故,很多教师不去考虑授课内容的所需性,只知道在备课时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地忙于找实物、画图画、折纸片、制课件,上课时将它们一一演示出来,将一堂好好的语文课变成了纯粹的教具和课件演示课,学生们乐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儿地夸着“好看”,哪还有心思去学习课文呢?末了,还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将该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的倒将出来。结果是,讲课者茫然,听课者亦茫然。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传统媒体也好,现代媒体也罢;是直观教具也好,课件演示也罢,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辅助”,而不是教学中的“主柱”。

(二)视满堂问答为双边活动。

双边活动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许多教师却将师生的双边活动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提问与答问,否则就成了“注入式教学”。其实有的教学,虽然没有很多问答的热闹场面,但学生却是一副全神贯注的神态,注意力高度集中,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不停地做着笔记,学生的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自主性显然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个时候,确实是一个“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双边教学”,实质上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活动”。如果我们的课堂提问与答问只是单单局限于“对不对”、“是不是”、“你懂了吗”之类的“是非问”,还不如上面的“无声胜有声”式的双边活动来得好些。

(三)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同于学生自主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极为重要的。目前,这一点是教师们比较认同的。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老师受教材观点、老师观点和教参观点的束缚,始终未能将学生学习的自主发展凸显出来,依然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视为是学生的自主发展,于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导”到了极致。要知道,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追求过程中,自己有了观点才是最重要的,哪怕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总比学生自己没有观点好。如果我们依然用书本的观点、教师的观点和教参的观点去“导”学,事先就给学生的思维戴上枷锁,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贫乏,阻断了他们的学习创新。因为教师的这种极致的“导”,事先就给学生的思考制作了思维的框架,学生只是去印证老师的“指导”和“启发”而已。这样,学生就会缺失“想一想”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想”的了。要知道,观点错误也是可以导向正确、导向创新的。

(四)把接受性学习当作新课改的天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主流,要求“开其意,达其辞”,努力去启发,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当然是肯定的。但是,认认真真反思我们的课堂,难道接受性学习就真的成了我们教学的天敌了吗?其实不然,我们在教学中的精要讲解、提示点拨、点睛式小结、感召式演说等,还是需要接受性学习来点缀的。接受性学习的意义在于:一是接受性学习中的学习内容往往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二是接受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因为这种学习往往是直接吸收前人或他人的经验,不必一切从零开始。三是接受性学习中的‘果子’,是学习的难点疑处,是在‘最近发展区’上着力,因此效率很高。这种观点非常正确。当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应将接受性学习“驱逐出境”?还是该给它留有“一席之地”?这还得我们第一线的教师在实践摸索中说了算。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重构的措施

(一)努力构建平等、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过去只注重教师“教”的这一过程转向注重学生“学”的过程上来,实实在在的放下老师的架子,抛弃教材的绝对权威性,构建起平等、合作、探究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在这种宽松的氛围和没有等级之分的空间里,充分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的时间、空间,让他们能够畅所欲言,敢于表现自我,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张扬个性。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搭建起平等的师生对话的平台,并让师生“带着自己的视野,带着一颗向真理敞开的心”进行对话。

(二)努力搭建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桥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关注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研究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是学生学习的铺垫,如何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有效地与课本知识进行搭建。只有这样,才能将古板僵硬的、由单一语言符号堆砌而成的一篇篇课文,转化为具有情感、思维、知识、技能等融为一体的学生所熟悉的活生生的学习内容,学生才能体验到自己所经历过的事件并与文本产生共鸣,产生审美感受。

(三)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构建起教师与学生个人、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小组、学生小组与学生小组等不同类型的互动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肯定和理解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成不同文化在不同水平上的交往,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享受,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

(四)强化开放性语文课堂的建构

“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语文教学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课内”“课外”的学习资源,树立起“大语文”的教学观,构建起开放的,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将“课内”“课外”的学习连成一个有机体,从而让学生不断地积淀起丰厚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构,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致力于学生学习理念的更新。

参考文献:

1.尚慧娟.创新改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

2.罗世雄.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

上一篇:数学课堂中“问题”情境的设计 下一篇:训诂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