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山石材园区:“生态工程”为何成“鸡肋”?

时间:2022-09-23 11:54:11

芝山石材园区:“生态工程”为何成“鸡肋”?

古田县有一个石材大镇――鹤塘镇。由于当地花岗岩储量丰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石板材业开始繁荣发展,并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与此同时,令人忧虑的是,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化管理,石板材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也开始严重污染着福州第二水源――敖江的上游。为此,在省环保局的建议和支持下,一个占地近888亩的工业园区于去年破土动工。然而,近日记者跟随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建)组委会来到施工现场,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完美――

尴尬的“丑小鸭”

3月4日,由于刚刚下过一场雨,进入园区的窄小村路上的泥洼里积满了泥水,一辆载满石板材原料的拖拉机“吃力”地在泥泞的道路上爬行,一不小心,熄火了。

在这个总投资5640万元,占地面积887.5亩的园区里,记者并没有看到想象中机械穿梭、流水作业的景象。眼前除了几座红砖搭建的简易厂房外,被推平的广阔的红土地上空空如也,还有不少未开发的空地上杂草丛生,一片萧条景象。前期工作必备的拦渣坝和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规划处还是一片荒草地,和去年下半年的景象相比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很显然,园区目前仍处于“雏形”阶段,用当地父母官自谦的形容词“丑小鸭”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在省政府去年4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中,记者看到,其中在“整治石板材业污染”一条中明确规定:“推行石板材业污染集中控制和产业集约化发展,以‘五江两溪’沿岸为重点,全面治理石板材业污染。2004年上半年建成古田县石板材工业园区。”然而,距省政府规划要求建成的日期“2004年上半年”已经过去一年了,这个“巨无霸”却陷入了困顿和尴尬的境地,“集中管理,统一治理”的“美好蓝图”似乎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据了解,古田县现有石板材企业227家。在这个可以容纳200家企业的园区内,经过当地政府鼓励和动员,目前仍只有11家企业34台锯机“入驻”。而且11家中只有7家尚处“半开半停”的“试”生产状态。在对业主们的采访中,记者听到的声音大都是抱怨和不满:“搬迁前给我们许诺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承诺至今未落实一件,原先规划的拦渣坝、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还没有影子。”业主们忿忿地表示,由于缺乏环保基础设施,这些响应政府号召搬进园区的企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要生存就要开工,一开工就会有废渣、废水,一污染又得面临环保和一些执法部门的压力……“生产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我们已经无路可走。”

据介绍,目前入园的企业大多采用自建的简易循环处理污水池,用以达到环保部门要求的“零排放”。然而这毕竟是权宜之计,只要监管部门有所放松,偷、漏排废水、废渣现象就时有发生。在一个企业厂房隐蔽的背后,记者无意中看到触目惊心的一幕:整个半山腰的斜坡上被废渣覆盖,污水已将大面积山体的红土染成白色,并在山体下汇成一道“牛奶河”,在对面郁郁葱葱的林木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显然,这个本为整顿污染而建的生态园区如今却尴尬地成为一个新的“污染源”。

石板材业陷入困顿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位于古田县东部的鹤塘、杉洋、卓洋、大甲4个乡镇,俗称古田大东地区。由于当地花岗岩储量丰富可达1亿立方米,自1992年起,古田石材业迅速发展,截止2004年底4乡镇共有大小板材厂280多家,锯机1160台,矿点180多个,年开采荒料38万立方米,年产板材1400万平方米,总产值约4亿元,成为古田县支柱产业。其中,作为“老大哥”的鹤塘镇拥有板材厂227家,年产值3.5亿元。据鹤塘镇党委书记魏鼎介绍,鹤塘石板材企业一年上缴税收高达1000多万元,镇里70%以上的用电用于石板材企业供电,而镇里收入的70%也是“仰仗”石板材及相关产业,石板材业的繁荣同时拉动了当地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短短几年,鹤塘镇又多建了两所中学。“早在1996年我们镇就被古田县委、县政府授予‘小康示范镇’”,魏鼎回忆说,“前几年刚兴起小灵通时,我们镇就开通了这项业务,而且相当普及。”

然而,石板材繁荣的同时,其所带来的废水、废渣对敖江上游生态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也立即引起省市人大、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关注。经过几年的反复整治和反弹,有关部门最后达成共识――成立石板材工业园区,把散落在各地的石板材企业集中到园区内进行管理,建造污水处理厂将废水集中处理;同时废渣统一清运,定点填埋。

与此同时,为配合园区发展,古田县政府对鹤塘镇辖区内所有的石材企业和渣场进行全面整治:禁止在芝山石材基地外新建、扩建、技改石材企业,凡需新建、扩建、技改的石材企业应到芝山石材加工基地建厂,否则将依法严肃处理直至关闭取缔;同时要求沿路、沿河两边污染严重或占道作业的石材企业、环保不达标的石材加工企业以及未经政府职能部门审批许可的违法违规石材加工企业必须搬迁,靠近居民区、学校、街道,存在严重噪声粉尘污染、群众反映强烈的石材加工企业分期分批搬迁。

“搬迁一台锯机需要3~4万元,而我们平均每个企业都有3-5台锯机,动辄十几万的搬迁费让我们心痛不已。”采访中,不少石板材老板表示,政府虽然对企业搬迁给予了一定政策扶持和优惠,但巨额的搬迁费用让很多石板材企业老板犹豫不决。另外,由于闽东是个小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园区外不入国家电网的每度电才0.2元多,而搬进园区要统一由县电力公司调度,每度电要0.58元,由于石材业是用电大户,一年用电近1亿度,成本的上升也让很多企业对入驻园区“没有太大兴趣”。

另外,园区里施工建设进程缓慢,环保基础设施都还没有踪影,让更多园区外企业处于观望甚至失望状态。这也是政府部门动员企业搬迁时候被问到的最窘迫的话题。于是乎,那些打算新建的企业开始无所适从:在园区外搭建政府不批,入驻园区内风险则更大,“芝山工业园区是否能建成?究竟何时能建成?”――这一石板材企业老板们心中最大的疑虑成了当地石材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屋漏偏逢连夜雨。今年以来全国石材市场价格普遍下跌,一平方石板材的售价由原来的100多元降至如今的25元左右,整个行业利润空间迅速萎缩,无情的市场淘汰,加上一些验收不过关和违规搭建的企业被政府部门关闭,鹤塘镇石板材企业数量短期内迅速减少近1/4,石板材产业陷入低靡困顿状态。

“芝山工业园区如果再这样耗下去,不仅是拖垮一个工程,还可能拖垮一个产业。”古田县一位政府官员也深感忧虑。

来园区何去何从?

用“命运多舛”形容芝山工业园区似乎并不为过。

由于古田石板材企业绝大多数分布在沿江、沿路两侧,规划布局不合理,治理工艺落后,加工后的废渣、废水直排入溪流、河沟的现象常有,而堆渣场出现坍塌、渗漏现象也是常事,沿途采石矿点,更是青山“白挂”,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沿途的公路旁废石料成堆而倒。而当地溪水、河沟中经常流淌的是浑白色的“两废”污水,被当地村民戏称“牛奶溪”的上游,严重污染了当地水源,同时也是福州第二水源“敖江”的上游。

于是,2000年,省政府出台了《敖江流域水源保护管理办法》,敖江流域各县区以“一控双达标”为主攻任务,使水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一定的控制。然而,污染很快又回潮,并开始陷入“时好时坏”的怪圈――抓得紧就好,看不牢就差。为了彻底解决这一矛盾,在几次深入现场调研后,2003年1月,省环保局和宁德市、古田县召开了整治专题会议,提出了以石板材业集中发展、集中治污为主,从根本上解决石板材业污染问题的意见。随即,古田县确定在石材业最集中的鹤塘镇路上村征地1400亩土地,建设芝山工业园区。然而,由于迟迟没有招到合适的投资商进行投资,工程正式启动一拖再拖,直到2004年4月工程开始动工建设,随后,通过招商引资,由古田县国土资源局与投资方林先生签订合同建设,并注册成立“福建省古田县芝山生态工业开发区有限公司”,开发商在前期投入1000万后,到了2004年9月,园区才初具“雏形”。

然而,一波三折,刚刚有所进展的园区又在开发商与政府之间的相互推诿中陷入困顿。开发商称政府督促企业搬进园区力度不大,在坟墓、房屋拆迁等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政府又抱怨开发商可能出现资金问题,不能履行协议建造污水处理厂等环保基础设施,使得政府无法说服企业搬迁等等。

“建一个污水处理场需要600万,每年运营费用都得50万,按照政府这种办事效率,即使建好了也不一定能搬进几家企业,这让我们怎么收回成本呢?”开发商的苦衷似乎不无道理。

开发商表示,愿意在年底建成环保基础设施,也希望政府做出相应承诺,比如年底搬进100家企业。“打破僵局,真正各司其责,而不是在互相推诿中让工程陷入瘫痪,这才是积极解决之道。”

“实践证明,集中治理、科学规划是治理石板材企业污染的唯一出路,芝山工业园区作为省市重点项目,已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希望各方采取积极切实有效措施,促进园区建成和运转,让石板材业发展的同时不再严重污染敖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保发展的‘共赢’局面。”中华环保世纪行(福建)组委会办公室主任蒋绪平呼吁。

上一篇:“名校办民校”,何去何从? 下一篇:农民生病也能享受“医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