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摩”,政府应提前做好准备

时间:2022-09-23 11:18:49

【摘要】本文从禁摩的主要原因深层剖析“禁摩”令出台的主要背景,以实际案例分析、归纳“禁摩”的主要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从而总结反思“禁摩”前应该提前做好的各项“禁摩”的前期准备工作,为今后地方政府出台“禁摩”令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禁摩深层原因正面效应负面影响提前引导

中图分类号:C56 文献标识码:A

“禁摩”是禁止摩托车行驶的简称[1]。

中国城市“禁摩”起源于1984年,“风靡”于90年代初期,中国城市大都于90年代加入“禁摩”行列。时至今日,如汕头、佛山等城市仍在陆续加入“禁摩”的行列。

“禁摩”是一项影响范围极广的公共政策。由于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利益群体,关于是否应该禁摩,社会上始终充斥的各种观点,呼声此起彼伏。

比如广州市,自1998年全面停止核发市区摩托车号牌开始启动禁摩,2004年《关于限制摩托车在市区部分区域路段行驶的通告》标志着真正的实质性意义的“禁摩”令颁布。2007年1月1日起,广州全天24小时禁止摩托车在市区所有路段行驶。然而,“禁摩”以来,“虽然广州摩的已经盛况不再,但在部分人流集中地点,非法摩的又有了死灰复燃的趋势。”“充分的市场需求,违法成本低廉,执法人员难以打击,这些都构成了摩的屡禁不绝的原因。”[2]

因此,不由得让人反思,许多城市“禁摩”政策出台是否太仓促?各城市在下达“禁摩”令前,如何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从而充分保障“禁摩”的效果、尽量避免“禁摩”给城市交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禁摩的深层原因

摩托车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我国改革开放后,对于逐步富裕起来的城市居民,摩托车交通出行与经济收入水平相互适应:与尚不发达的公共交通相比,摩托车“灵活、方便、价廉”;与私人小汽车相比,摩托车“成本低、准点、停放方便”;与自行车相比,摩托车克服了“非机动化”的弱点。摩托车一度是所有交通方式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交通工具,并逐渐进入了广大市民的家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机动车总量普遍迅猛增长,在城市机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大趋势下,摩托车负面影响日益突出。

摩托车的出行优势是以牺牲其它交通方式获得的。“摩托车作为一种私人化的交通方式,其行驶随意性大,虽然本身车体比其他机动车辆小,但是行驶时占用的道路空间较大,单位乘客所占用的道路空间资源并不经济。由于体积小、活动灵便,部分摩托车在车辆之间穿行,影响交通秩序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3]。摩托车安全性能差, 导致交通事故的受亡率一直都很高。此外,“飞车抢夺”和“摩的”非法营运日益猖獗、“摩托车造成的空气以及噪声污染严重” [3]……为此大量城市对摩托车的发展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限制政策,下达了“禁摩”令。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超过170个城市采取的不同程度的“禁摩”措施。

二、“禁摩”的实际影响

“禁摩”的实际影响,主要是正面效应和负面影响两大方面。

“禁摩”的正面效应,包括改善道路交通秩序、交通出行安全和治安环境、带动城市整体交通方式结构优化等。

“深圳“禁摩”在根治“飞车抢夺”上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两个月时间,路面“两抢”案件大幅下降了47%,道路交通涉摩事故下降三成。” [4]

南宁市“禁摩”后,“城市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尾气污染情况大为好转,高等级空气质量出现天数增加。2008 年南宁市空气质量Ⅰ级天数达189 天,超过全年50%,比2002 增加61 天”[3]。

广州“禁摩”后,市区整体治安状况明显好转,2006年广州刑事案件总量下降10.1%,两抢案件下降近三成,飞车抢夺下降43%以上;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711宗,死亡1435人,受伤8108人,比上年分别下降32.4%,20.8%,31.3%;摩托车出行者(不含摩的)交通方式转移比例如下:公共汽车(50%)、地铁(10%)、出租车(4%)、私人小汽车(11%)、自行车(19%)、单位交通车(1%)、步行(2%)、其他(2%),公共交通工具和自行车合计比例超过80%(不含步行)。

但同时,“禁摩”在一定时期内也引发了对公共交通、私人小汽车和自行车等其他交通方式需求的突变式增加。如广州市,“从2002 年到2005 年,广州市每年新增加的汽车数量为7 万~10 万辆,2006 年受禁摩政策的影响,小客车拥有量开始增速,新增小客车10.95 万辆。2007 年小客车增长量突增至15.2 万辆,远远超过近年的增速” [5]。从公共交通客运量而言,禁摩后,广州市主城区公共交通客运量明显上升,2006年常规公交的日客运量达到600万人次,较上年增长了15%;广州市“2007 年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130 万人次,较2006 年上升72%”[5]。此外,禁摩前广州市区非机动车流量逐年降低,禁摩后主城区的道路自行车流量有较明显回升,“主要道路40 个路段的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比“禁摩”前增加了132.1%”[5]。

三、禁摩前的准备

由此可见,“禁摩”既能产生诸多正面效应,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禁摩”禁掉了摩托车的出行,摩托车出行者就必须选择其它的交通工具。

与其“禁摩”后再亡羊补牢式的采取一些列交通应对措施,去引导既有的摩托车出行量尽可能多的向公共交通出行转化,从而减少向小汽车出行的转化,不如“禁摩”前就未雨绸缪,提前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为“禁摩”导致的交通方式转移做好“提前引导”。当“提前引导”工作全面到位后,再颁布“禁摩”令。

结合全国各地特别是广州“禁摩”前后的经验教训,“禁摩”前当地政府应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一是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公交竞争力。具体包括:

优化公交线网,增强公交线网整体运营效率,促进区域线网及区间线网的良好衔接。如广州市2003年、2005年、2006年为配合“禁摩”专题,进行了多次大规模公交线网优化工作,强化了萝岗、白云、黄埔等边远区域的区内公交线网服务能力。

增开公交线路,填补公交空白区,提升郊区公交服务能力,方便中心区及远郊夜间出行需求。

加强公交与地铁等方式的有效接驳。如增设公交地铁接驳专线、扩大地铁线路的服务范围,弥补地铁线路覆盖范围的不足,实现“门到站”服务,使得小区居民可以实现由小区门口至地铁站的快速出行,满足市民换乘地铁出行需求等。

优化延长公交线路服务时间,包括延长日班线路收车时间和增加全夜班线路。

科学配置线路发车频次。应对“禁摩”后公交出行需求的增加,认真做好客流需求预测分析工作,采取大站快车、长短线结合等灵活调度方式,合理配置公交线路的发车频次等。

广泛开展公交服务保障宣传,包括通过电视、报纸、邮局派递等方式宣传公交服务保障信息,宣传倡导公交等低碳环保出行方式等。

二是配套实施合理的电动自行车、微型小汽车、城市停车等相关的管理政策。

电动自行车的主要优点是省力、方便、价格合适,但缺点也相当明显,表现为道路资源使用率低(相对于公交方式)、车辆稳定性差、行驶安全性差、对其他车辆干扰性大,而且存在“轻摩化”趋势。与“禁摩”政策配合,适时采取“限电”、“禁电”等措施,可以尽量避免摩托车出行需求向电动车出行转化。

微型小汽车具有售价低廉、油耗低、维修保养费用低等特点,是禁摩后摩托车出行的重要转移方式之一。为引导摩托车出行尽量向公交方式转移,在一定时期内适当采取“限微”等“堵截”措施,对于强化“禁摩”政策的影响和效果也存在其必要性。

三是以改善步行条件为重点,建立环保、健身、休闲的绿色交通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摩托车出行者集中的地区重点改善行人、自行车交通环境,提供便利条件,引导和鼓励在短途出行中使用自行车,抓住“禁摩”的有利时机,促进环保、健身、休闲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立。

四、总结

“禁摩”是一项影响范围极广的公共政策。“禁摩”对于城市安全的提升、城市环境的优化、以及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效应,相对而言,“禁摩”对于城市经济的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禁摩政策是一把“双刃剑”。要充分发挥“禁摩”的正面效应,尽量减少“禁摩”的负面影响,相关部门应提前做好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全面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改善步行交通条件、加强电动自行车与微型小汽车管理等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只有“提前引导”工作到位了,才能颁布“禁摩令”。

参考文献:

[1]王颖 何华兵.政策过程理论的多维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年第12期:41-45.

[2]李秀婷.广州市区全面禁摩五年 羊城摩的死灰复燃[N]. 南方日报,2012-06-29(A13).

[3]钟秀. 城市机动化中的摩托车交通问题及对策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0年2/3月下半月刊:110-112.

[4]陈震. 7年禁摩“飞车抢夺”基本绝迹[N]. 深圳特区报,2010-11-17(B05).

[5]马小毅. 后“禁摩”时代的广州交通[J].交通与运输,2010.12:23-25.

上一篇:浅谈城市道路病害处理 下一篇:简议大型地下商场火灾烟气特征及排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