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姚贝娜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底线

时间:2022-09-23 10:19:26

从“姚贝娜事件”谈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底线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传播方式和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导致媒体从业人员为了不断满足受众的需求,继而采取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得独家新闻。此种行为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破坏了公序良俗,违背了新闻伦理。因此,改善此现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工作底线;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64-02

一、新闻从业者不断挑战职业操守现象频现

(一)“姚贝娜”事件回顾

2015年1月16日,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不幸病逝,引发众人热议。

然而,正当我们惋惜生命匆匆离去的时候,记者未经家属同意拍摄姚贝娜遗体一事又引起轩然大波。据悉,记者串通医生进入医院太平间,未经家属允许,擅自对姚贝娜遗体进行拍摄。此事被曝光后招致一片谴责声,给姚贝娜的离世增添了些许悲愤之情,同时也引发了大家对于新闻工作者工作底线以及对媒介伦理的讨论。

(二)事件原因分析

1.记者职业操守的缺陷

职业操守(Workethic),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必须遵从的最低道德底线和行业规范,它并不单指道德问题,也是一种行业现象。职业操守具有“基础性”、“制约性”特点,凡是从业者就必须要做到。虽然近些年来,我国新闻界在弘扬职业精神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努力,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少。2015年3月18日,“姚贝娜事件”再次上演,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病危已有两天,各大媒体记者早已摩拳擦掌,做足了准备,从人物生平到政治手腕,从对华关系到个人私交,都已铺满了电脑桌面,只待那最后的一下点击。为获独家,职业操守已抛之脑后。

2.领导者的指导思想误读

新闻媒体领导者的指导思想意味着下属的新闻工作者会秉承着什么样的思想、报道出什么样的新闻。如果领导者的指导思想发生偏执,没有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强化自己,没有按照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那就无法真正成为一名上到关心国家政治、党政建设,下到体恤平民百姓的新闻工作者。白岩松作为《新闻1+1》的制片人兼主持人,一直秉承着既关心国家大事,又不忘平民小事的理念与信念,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做出了榜样。

3.行业竞争激烈从业者压力逐渐增大

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完全统计,我国2005年共有报纸1930种,期刊9485种,电视台302个,广播1932个,电视频道1279个;截至2009年低,我国媒体总数量高达340万,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为了在这场无硝烟的媒体战中争夺受众、获得广告商的投资,一些媒体单位或是记者明知故犯地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抢夺新闻,特别是独家新闻,比如众所周知的“周一见”。2014年3月28日20:16,《南都娱乐周刊》主编谢晓了一篇微博,暗示周一将会有重磅消息,瞬间引起网上的热议,吸引了很多受众的关注。但越来越多的记者为了吸引受众的关注,不惜窥探一些明星的隐私,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新闻。

4.万恶的收视率在作怪

按照《广播电视词典》的解释:收视率是指在一定时段内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占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的百分比,即收视率=收看某一节目的人数(或家户数)/观众总人数(或总家户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媒体的直接接收者――受众,选择权不仅越来越广泛,对于媒体的形式及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导致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将收视率作为第一奋斗目标,以获得丰富的利益。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或原因,都必须向社会提供真实性的新闻。如果新闻工作者向社会提供了虚假的新闻和消息,那就和新闻媒体所批评的医药人员卖假药是一样的道理,同样违反了职业道德。就像“李光耀之‘死’”事件,3月18日晚10时许,关于李光耀去世的消息已经满世界飞舞,从中新社到美国CNN,多家主流媒体报出李光耀逝世的新闻,而十分钟内便发生反转,各大媒体、门户网站因没有得到正式消息源纷纷致歉。如果说收视诚可贵,那我们只能说真实是王道。

5.行业构成的缺陷

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对事件的判断能力各不相同,缺乏高度的职业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到位;新闻岗位招聘制度不完善。

二、商业化的大众传媒,媒体与受众相互消费

在大众传媒商业化的进程中,媒体与受众是相互消费的。当媒体得知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再次进入医院后,各大媒体便动用各种力量争取进入医院得到第一手材料,因为作为《中国好声音》的优秀学员,音乐上的才女,如此年轻便与死神抗争的新闻是会受到广大受众的关注的,也因此姚贝娜在无形中被媒体消费了。不可否认的是,媒体的商业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如何运用媒体的话语权是媒体探寻出路的途径之一。而作为受众的我们,有效抑制媒体信息的商业化、庸俗化,才能让媒体走上一条正确的商业化道路。

相似的事件还发生在台湾的明星身上。上世纪九十年代白晓燕命案(简称“白案”)为台湾有史以来最大刑案之一,由于被害者为台湾知名艺人之女,该案发生期间台湾新闻媒体大肆报道,良心尽失,亦被普遍认为侵害受害者家属隐私,将歹徒英雄化。在整个过程中,媒体没有起到对大众负责的义务,反而侵犯了艺人的隐私权,给艺人和其家属造成严重的创伤,给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成为了新闻媒体伦理标准的负面教材。

三、提升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建议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提升是新闻行业转型与发展面临的必然问题,而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底线正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当各种环境错综复杂之时,难免会有个别素质和情商低下的记者浑水摸鱼,给新闻界带来负面影响。大众传媒的性质特点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作用,这种作用对于社会和谐进步以及人们的思想导向有重要影响,因此提高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底线显得尤为迫切。

(一)加强监管

1.国家方面,要出台相应的法律规范,包括对新闻媒体的限制、党纪国法的制裁等,以规范媒体,做到有法可依。

2.行业方面,通过开展伦理运动,制定共同遵守的规则,对违反规则的记者进行处罚,比如:警告、罚款、开除等,对于严重犯错的记者采取更加严苛有效的制裁方法。

3.人大方面,在会议上由相关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再进行表决,制定出严格有效的方案。

(二)受众的自我维权

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作为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和消费者,我们有权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及时维护自己的权利,不仅可以通过法律条文,也可以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媒体的抗议和谴责达到维权目的。

(三)行业内部进行规范

改进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完善新闻岗位招聘制度;新闻工作者应自觉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意识。

(四)借鉴经验

就白晓燕案件而言,此事件后,时任政务委员的发表“不知为何而战”声明,为白案负责,辞去一切公职,转入政大任法律系专任副教授,不断完善制度。

四、结语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要做到真实、客观、及时地报道新闻,也应做到“人性至上”。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从业人员,成为一个有血有肉实实在在的人。(指导老师:王东林)

参考文献:

[1]王雅君.从电影“搜索”看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

[2]任庆.浅论如何加强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J].攀登,2007(04).

[3]李凌雪.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J].新闻传播,2006(03).

[4]黄瑚.新闻伦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上一篇:浅谈舞美设计中的创造性 下一篇:沈湘声乐教学风格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