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引导林下经济焕发新活力

时间:2022-09-23 10:11:10

政府引导林下经济焕发新活力

摘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12年了《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指出了政府应在林下经济发展方面的角色与功能,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探析了该模式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指出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可以为其他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政府职能;“永乐店模式”;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林下经济产业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主要通过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两种基本模式,选择适合林下种植以及养殖种类进行合理搭配。既可以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林下经济是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在充分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林、农、牧等产业链条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的复合高效的独特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改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为林禽、林菌、林畜、林间种植等复合经营模式,提高林业综合效益,进而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理在2007年指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好林下经济很重要”。而贾治邦(2011)也提出“林下经济是近年来随着林业改革发展的逐步深入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虽然各地有许多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值得借鉴,但林下经济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发展任务重。要切实把这件事关林改成败和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办好,各地需要高度重视,科学谋划,突出特色,稳步推进,确保实效”。翟明普(2011)认为,林下经济内涵是发展农林复合经营,以生产多种木质与非木质林产品为目的的经济形态,而林下经济和农林复合经营有很多共同点,均为农业和林业的混合培育模式,均可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袁顺全、王锐等(2010)在这一论述上提出了对于生态效益的几点建议,发展林下经济必须尊重生态规律,在确保不破坏生态系统结构、不降低林木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对不同种类的林下选择什么样的物种进行种养殖也必须进行科学研究与分析,筛选出适宜的物种进行生产。而这些内容,必须有一个权威、有说服力的“第三方”来做监督和引导。

林下经济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产生仅靠农户自己生产远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有政府和其他生产合作组织进行监督和合理引导。北京市通州区的“永乐店模式”作为一个政府支持的成功案例,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2 “永乐店模式”发展沿革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永乐店镇探索利用营造速生丰产林为农民增收致富。然而,由于生产周期长,速生丰产林难以使农民在短期收益。为此,如何让农民在短时间内实现增收,成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2004年,通州区园林绿化局通过访问和咨询相关专家和有关兄弟单位,尤其是与河北省文安县林业局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如何有效合理利用林间空地再次进行了有益探索。经过全面和系统的交流与探讨,得出林间地的特殊环境适宜种植食用菌。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反复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区委区政府责成区林业局在永乐店镇陈辛庄村进行“林菌间作”试种项目。在试验过程中,不断摸索经验,调整管理方案,使陈辛庄村农民掌握了基本的种植黑木耳的培育技术,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林菌间作产业项目得到了通州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关注,并将该项目列入2005年通州区重点发展项目之一,在永乐店镇正式启动实施,它是集原料生产-菌棒生产-食用菌生产-食用菌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产业发展初期,为了能使林下经济产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通州区政府责成林业局派出工作组动员各家各户参与种植。不过由于农户资金有限无法进行生产,于是政府为了使老百姓减小投资风险,确定种植户可以先赊欠投资款,产品卖出的收入由政府统一管理,盈利扣除欠款后,剩余部分全部发放给农户,同时,对菌棒的购买给予1元/棒的补助,减小了农户的经济负担,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

2008年后,当地农户和政府联合,利用木质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食用菌培育和家禽饲养,而废弃的菌棒和家禽粪便又成为了林木生长的有机肥料,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利用模式,不仅节省了15%的肥料费用,而且对优化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政府在“永乐店模式”中起到的作用

目前,“永乐店模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一切都与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密切相关,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市场导向,政府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在“永乐店模式”开始实行的时候,由于农民积极性不高,政府便想尽一切办法刺激农民积极性,最有效的莫过于直接进行补贴,当时的菌棒价格在2,5元/棒左右,而政府则会进行1元/棒的补贴,很大程度上使农民有更大兴趣进行林菌生产。目前的“永乐店模式”仍然是以镇党委、镇政府为主管单位,从安装灌溉设备、采购、生产、提供菌种等方面进行统一。统一购进生产食用菌所需要的设备,而资金方面也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避免单户生产导致的混乱。政府与附近高校、研究院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并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统一培训。逐步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掌握一定技术水平的村民,并由村民进行一对多的培训,将种植技术和循环经济利用技术推广。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使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引导农户自主合作;与农户签订了收益保障书,承诺按照统一的生产规程每亩地纯收入超过5000元,低于部分由基地出资补齐,保障农民利益。

2009年左右,菌类生产企业发展速度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急转直下,企业效益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农产品市场也面临着工业产品市场的挑战,价格疯长,供给量和需求量大幅减少。交易市场中菌类产品交易途径单一,不能得到一定的重视,市场调节出现混乱。大量种植林菌的永乐店镇的农户无法将手中的菌产品卖出,大量产品滞销,农户对市场需求也一无所知。通州区党委、区政府为缓解这些问题,建立起“党委+基地”、“支部+协会”的永乐生产模式,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为农户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对产品进行宣传。同时,与部分菌类产品生产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对企业的生产提供补贴,引导农户将手中的菌产品销售给企业,不仅使得农户的损失减少,也对企业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出资800万元建立了菌种生产基地。基地负责修建林间微喷灌溉设施,解决生产用水问题;产品生产流水化,大规模集体生产,在基地中进行试验、高产培育等,提高菌产品的生产质量,减少成本,进一步减少了农户损失。

上一篇:农村沼气池使用率下降的原因与对策 下一篇:水稻插秧机自动导航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