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叉口缓堵改建方案研究

时间:2022-09-23 09:03:58

城市交叉口缓堵改建方案研究

摘要:重点交叉口在城市路网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关键的交叉口的运行效率直接影响到整条道路的运行效率和整个城市路网的容量,因此,做好城市重点交叉口的缓堵改建工作,对城市交通的高效运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城市交叉口运行效果直接关系着城市交通的畅通程度,做好城市重点交叉口的缓堵改建工作,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本文以重庆市万州区国本路/白岩路/沙龙路交叉口为例,对其进行交叉口的缓堵改建方案研究。

1.1 交叉口基本情况

沙龙路-白岩路-国本路交叉口紧邻万州大桥,是万州旧城区通往省道103的重要交叉口,是万州工业园区通往旧城区道路的咽喉部位。

该交叉口为沙龙路、白岩路、国本路三路相交的错位交叉口,两交叉口相距约60-70m,相互影响较大。

沙龙路和白岩路均为双向4车道的主干路,设计车速为50km/h,两路相交形成平面交叉口。沙龙路转弯下坡进入白岩路。该交叉口无信号控制,各进口道车辆减速让行通过交叉口。交叉口的几何形状为T型,未渠化,交通量较大。

国本路设计车速为40km/h的次干路,与白岩路平面相交。国本路有较小纵坡(上坡),进口为1车道,出口为2车道。白岩路北侧进口1车道,出口2车道。该交叉口几何形状为Y型,中间有小型环岛,交通量较大,较拥堵。

国本路/白岩路/沙龙路交叉口早晚高峰流量及流向如表1-1所示。

表1-1 国本路/白岩路/沙龙路交叉口早晚高峰流量表

交叉口 国本路/白岩路交叉口 沙龙路/白岩路交叉口

高峰时段 白岩路(北进口) 国本路 白岩路(南进口) 白岩路(北进口) 沙龙路 白岩路(南进口)

直行 左转 左转 右转 直行 右转 直行 右转 左转 右转 直行

早高峰 797 171 430 397 895 378 754 473 441 88 832

晚高峰 922 207 503 548 697 347 847 478 458 91 586

1.2 现状运行评价

(1)冲突分析。交叉口范围内的交叉、交织及分合流行为都会对安全产生影响,其中交叉行为的影响最大,合流次之,分流的影响最小。

图1-1 交叉口的交叉点、分合流点示意图

(2)服务水平分析。该错位交叉口为无信号交叉口,本报告采用vissm软件进行仿真得到该交叉口的每车控制延误为11.5s,对比美国《道路通行能力手册》的标准可知该交叉口的服务水平为B级。

(3)管理情况分析。交叉口采用小型环道组织交通,半径较小,与沙龙路交叉错位运行,转向车辆运行质量不高。

①交叉口几何形状不规则

由于地形限制,两交叉口的几何形式不规则分别呈T型和Y型,降低了运行安全系数,增加了交通管理难度。再者,受交叉口用地约束,该错位交叉口不能改建。

②交叉通管理设施缺乏

道路标志标线不完善、渠化岛形式不合理,如国本路/白岩路交叉口是Y型路口,采用环岛形式的交通组织方式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交叉口流量。

③交通控制与管理措施不完善。

沙龙路/白岩路交叉口是主干路交叉口根据规范应采取信号控制。行人过街的管理措施缺乏,干扰车流运行。此外,交叉口范围内违章停车现象明显,严重影响交叉口的运行效率。

1.3 交叉口组织渠化及信号方案

本报告在减少冲突点的思路上,采用信号控制的方法对交叉口进行改善。

(1)国本路/白岩路交叉口

①本方案采用了信号灯控制来改善交叉口运行环境。此交叉口的交通冲突主要存在于白岩路北进口左转、南进口直行与东进口左转之间,因此分别设置了相应的相位,减少交通冲突。

②国本路进口道的流量较大,出口道流量较小。因此,将国本路进口道扩宽至2车道,出口道压缩至1车道。

③国本路进口右转车、北进口白岩路直行车与其他车流无冲突行为,采用减速让行的方式右转或直行驶出交叉口范围。

④在前面三步的设置要求上,完善交叉口的道路标志标线设置及信号灯配时。

(2)沙龙路/白岩路交叉口

①在此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

②为沙龙路左转车辆设置左弯待转区,并设置成1条车道变2条的形式。

③压缩交叉口北进口道车道宽度,变为3进口道,并采用信号控制。

④将北出口的车道宽度压缩,增设成3车道。2车道直行,1车道为右转。

⑤设置行人交通信号灯,有序化行人交通。

⑥完善交叉口的标志标线设置。

(3)两交叉口连接路段及其协调设计

两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是以流量为基础计算得到(如图1-2所示)。两交叉口距离较近,信号应协调控制,并考虑因等待产生的排队对下游交叉口产生影响。

图1-2 沙龙路-白岩路-国本路交叉口信号配时示意图

1.4 方案评价

将现状及改善方案在vissm中进行仿真,对比仿真效果可知信号控制的交叉口车流运行更有序。将仿真结果与冲突分析结果汇总对比,如表所示:该方案不仅减少了冲突,而且服务水平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上一篇:水利水电工程优化设计分析 下一篇: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