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莉:有了“”也不喊

时间:2022-09-23 08:48:38

1972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如火如荼,一个15岁的女孩,却在深夜写下了狂热的诗句:“我的生命,我的青春,我的微笑,我的梦呓,只为你燃烧,文学!”这个女孩就是池莉。

在以后的日子里,女孩返城进了医学院,却依然挡不住文学的诱惑,又辗转去中文系读书……

35载时光弹指即过。如今的池莉,身为武汉市文联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名声远播海内外。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各种证书塞满了她的抽屉;由她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遍遍在各个频道热播。可人们并不知道生活中的池莉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她一向只问耕耘,很少接受媒体采访,哪怕她心里充满“”也不事张扬……

残酷的池莉

池莉是残酷的。如果一只手很美,她便会尖锐地告诉你:“指甲缝里积满了黑色的污垢。”隔着文字,我想象着她的目光:七分犀利,二分嘲弄,还有一分漠然和不屑。爱之深,故责之切。那些看似刻薄的描写或叙述里,蕴含着她对种种生存状态的殷殷关注。她在写作日记里如是说:“我们应该怎么活着啊?我们是依靠什么在活着啊?寂寞和热闹,辛劳和安逸,贬损与荣耀,它们都依据着什么?它们又在如何左右我们的人生呢?对于这一切的拥有和丧失,舍弃与获得,我们的力量从哪里生发出来呢?朋友啊,我用什么来安慰你和我自己呢?最后,我明白了,用小说。”

作为汉派小说的领军旗帜,池莉的小说一直众说纷纭。《有了你就喊》是池莉继《烦恼人生》、《太阳出世》、《来来往往》等畅销书后又一部小说的名字,也正是这个名字再次带来种种争议。对此,久经考验的池莉挥挥手,语气有些俏皮:“外界的说法可以存在,但和我本人是没关系的。其实被骂要比被吹捧好。骂是注射疫苗,被吹捧是灌输营养,营养过剩是非常可怕的事情。被骂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很酷。再说,只要名字被提及,姑且就算见报率吧――这是谁说的?王朔说的。”

池莉在日记中流露了她的创作心态:“是不是人到了一定年纪,经历了一定的事物,就会有重新审视的精神需要?抑或是现在这个历史时期,到了一个令人重新审视的时刻?为什么我的《东方青苔》(《有了你就喊》原名)中的男人,正巧也是这样的呢?一个成熟的人,庄重地凝视……男人当然也可以很美。”

“男人具有更深刻的焦虑……全球化是一个大,资讯时代的来临,使得世界加速了全球化,而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是全球化最明显的表征。……中国还没有富裕起来,中国男人还来不及享受价值感,却又被裹挟到新的焦虑中了。我的《有了你就喊》,是要写出这层层的焦虑感。对于那个书名,池莉说:“‘有了你就喊’是一句军中流传的格言,充满了阳刚之气,是男人们所追求的精神状态。中国男人尤其需要这种精神,人性的、自由的、坚定的、革命的、悲壮的。”

说到作品中包含的意义或问题,池莉指点着身旁葱绿的塑胶盆景:“比如说这盆花吧。人们制作了它,将它放在这里。你一定要说它有意义,当然也可以。因为它装饰了这个房间,或者说起到了别的什么作用。但作为一盆花,它存在于那里,它本身就是漂亮的,是一种天然的美好的事物。小说创作也一样。写作者用文字、结构等等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形象,这个形象能潜入到人们心灵的最深处,能由衷地打动人,作品就成功了。虽然,站在文字之外,你可以对它进行多层次理解。”

谈及对优秀作品的认知,池莉再次表现出她的尖锐。在阅读《政治自由主义》(约翰・罗尔斯著)时,她感悟:“不少所谓优秀的小说家,作品靠熟练的文字技巧架构,骨头就是道德信念,或者中国传统的道德信念,或者先锋的西方现代道德信念。当然,这样的小说会博得少数教条僵化的学院研究者的赞赏,因为这些骨头正是他们研究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读者正在唾弃简单廉价模糊的花拳绣腿式的小说,而大胆勇敢地喜欢着他们自己的作家。”

冷眼旁观的池莉

“我很像一只懒猫,总是闭着眼睛。”大凡媒体工作者都有这样的印象:如果不在特定的点儿给池莉打电话,那她一准不在;或者电话那头只有忙音传来。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她拔掉了电话插头,正躲在小书房里构思或者创作。

小说家大抵有两种,一种性情活跃,交游广阔,如海明威、毛姆;更多的人属于另一种,有着或深或浅的避世倾向。池莉当属后者。用她自己的话说:“是会议和社会活动的请假大王。”

成名后的“躲藏与逃离”,是池莉的终生梦想。“我不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宣传,我只要我的小说在读者当中口口相传。”掰指算来,池莉已差不多六年没在电视媒体正式公开地露面了。不仅如此,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她从不参与电视剧的创作,即使是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电视剧往往会以一种对于生活表象的简单模拟,教化和替代人的真实生活与感情。《来来往往》的电视剧影响了无数人,无数人把自己当做了其中的演员,不知不觉按照剧中的方式处理自己的问题,处理得令人啼笑皆非。我冷眼旁观,真是感到害怕。”

每个新鲜的日子里,“早起,焚香,运动,喝牛奶”,在半饥饿的清爽状态中,“缓缓步入小书房,慢慢坐在电脑前”。窗外有一丛竹子,熟悉的白头翁鸟在枝丫间跳跃。这是池莉的幸福时光。

女人味的池莉

家居闲暇时,池莉的伴侣有音乐、女儿以及一只调皮的小狗“皮皮”。

品鉴音乐如同创作文学,需要善感的心灵。写作过度狂热了,“听听冷清孤寂的古琴,就会让我心头冰凉如水”。1999年,一曲《忆故人》听哭了她:“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就受不了了,往事历历,风起云涌。当时我起身离开了小船。独自跑到饭店的房间,让心情慢慢平静下来……”

无论工作如何忙碌,女儿永远是母亲心中的“太阳”。池莉曾写过一本散文集:《怎么爱你也不够》。女儿成长的每一步,都牵动着她的喜与忧。

她在日记里记载:“我停下写作,听女儿的琴声,一会儿,女儿来到我的小书房,想与我一起听音乐,我们就一起听音乐。然后,为孩子做午饭,为孩子做晚饭,再送她去学校……”

女儿军训结束后回到家中。池莉搁下手头的工作:“本想今晚再看一遍《看麦娘》的,实在没有力气了。她满身都是痱子,为她擦六神花露水,一边吹拂,一边抚摸,她哇哇乱叫,直到她睡去,睡得像头甜蜜的小猪娃。”

女儿爱吃母亲做的菜,称赞她的手艺足够开餐厅了。池莉则从柴米油盐里感受到了诗意:“女人,拍好了黄瓜,放在盘子里,等候爱人,白色的围裙上,溅了点点的翠绿……夕阳在慢慢地下去,微风中,市声喧嚣,麻雀在窗户上啾鸣。”

“皮皮”在身边磨蹭久了,池莉会带它出去散散步,和它追逐逗乐,或者替它洗澡捉虱子:“皮皮是我的小女儿,它已经在我身边七年了。皮皮紧挨着我躺下,舔我的脸和手,发出轻柔的呼呼声,很母性的声音。”

“生活碎片如同鱼鳞,散落在历史与现实的隐秘角落和路边草丛里,到处闪现迷人的亮光。”生活中的池莉,充满了女人味儿。

因为池莉《所以》走红

作为国内女性作家的领军人物,池莉自2003年《有了你就喊》之后,已经连续3年没有推出新作了。2007年春天,池莉终于给喜欢她的读者们带来了最新力作《所以》。沉寂了3年,池莉一改以往的写作风格,以一种更为现代化、快节奏的语言来经营她的作品。市场也再次证明了池莉并没有被人们遗忘,20万册的首印量更是足以和韩寒、郭敬明、可爱淘等“文学新贵”比拼畅销。

许多人认为,在放眼都是青春小说、网络玄幻的阅读时代,传统作家的市场已经一步步地被瓜分和遗忘。然而,池莉新作《所以》的出版再次打破了这样一种说法。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所以》迅速地占据了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并且持续到了现在。截止到写稿前,记者发现《所以》仍然排在当当网小说畅销榜第一名,而在卓越网的小说畅销榜单上,《所以》也一直在第一和第二名之间徘徊。而据书店调查的数据显示,《所以》自出版以来一直都在小说类畅销书中占据前三甲的位置。

和许多小说一样,池莉的《所以》仍将写作的触觉停留在婚恋上。不过,许多读者却认为小说虽然描写了主人公3次失败的婚姻,但小说的真正主题却并不只是婚恋,而在于婚姻带给女人的困惑遭遇和命运。和以往的作品不同的是,池莉这次的写作风格更加简洁和现代化。

用池莉自己的话说,“传统文字方式显然过于臃肿与缓慢,所以加快了文字的节奏”。在《所以》中,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便是以往长篇动辄几十万字,现在却只有10来万字。而其中,对于40年的场景转变,更多的是一种括号和短句来代替,减少了许多大段的平铺直叙介绍和交代性的描写。不过,这样的改变也让一些忠实的老读者们有些不太适应,认为池莉的新作过多地向年轻化和网络化妥协,表述过于直白,缺少生动的情节描写。

池莉档案:女,1957年生于湖北,武汉市文联主席,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池莉文集》(七卷),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水与火的缠绵》等,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曾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十月》、《人民文学》、《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的优秀作品奖,共约50多项。多部小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有各种文字译本。

上一篇:意大利印象 下一篇:郑小琼:诗人打工妹拒绝作协“收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