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时间:2022-09-23 08:34:22

弱势群体子女不良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一、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特征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

二、弱势群体子女形成不良心理问题的几个因素

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内因则是弱势群体子女的自身因素。

1.家庭因素

(1)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虽然面对生活贫困,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发奋图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一些问题。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经济弱势、文化弱势地位,而弱势群体家长普遍存在压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心理特征,问题心理必然导致问题教育。如父母情绪低落时,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爱护;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使子女逐渐从内心上产生一种自卑感。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可归纳为:“一吓二推三替四乱五‘认命’”。“一吓”,就是吓唬孩子,常用“不好好学习将来让你吃苦头去”,或“家里可没有那么多钱来供你复习”等来“激励”孩子;“二推”就是“全拜托”学校老师了,或是靠孩子“自觉”,希冀孩子能“树大自然直”;“三替”是指教育方法简单化。一是用“读、读、读”的催促代替对孩子的辅导;二是用唠唠叨叨的说教代替对孩子的引导;三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四乱”是指弱势群体家长对子女教育无原则,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秩序感和道德感。“认命”是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与子女交流中时常流露出悲观、生活无力感,而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无形中增大了子女的心理压力。

2.学校因素

主要指考试压力、学业压力,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被忽视或排挤等因素。较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测验考试,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向家长告状等,使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其次,在为弱势学生减免有关费用时,为了大造关爱弱势的声势,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公示。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地削弱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

3.社会因素

在教育社会化的今天,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人们往往对弱势学生另眼相待。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弱势群体子女紧紧围绕,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了心理上的种种问题。

4.自身因素

主要是生物性(遗传和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两方面。主要表现为:

由于弱势群体子女要独自担起约束自我,面对生活和搞好学习的压力,不少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很重;受托付的亲戚朋友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弱势群体子女不服管,其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出现管理真空,不少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差,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自由散漫,纪律松懈,缺失上进心。

三、改变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及措施

1.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由于弱势群体子女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教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可以实施“师友制”,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教师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思想上不能歧视,感情上不能厌恶,态度上不能粗暴,努力让他们睡得安稳、吃得放心、学得舒心、玩得开心。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加以表扬,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让他们在鼓励中长进,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对弱势群体子女来说,更需要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他们,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磨练意志。如学校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内外活动,使他们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使他们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感受生活的温暖和爱。

3.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校本课——心理健康课,针对弱势群体子女实际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行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个别辅导。弱势群体子女的性格类型和性格特征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通过集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教师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要随时随地观察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动态,倾听他们的心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引导,用真情推开一扇扇幼小的心门,解开一个个心结。

5.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社会的配合。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可充分利用家长会和教师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学校还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弱势群体子女开展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把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优化弱势群体子女成长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

“出生不由人,道路可选择”。我们教育弱势群体子女要敢于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家庭状况的不如意已成客观现实,烦恼、焦虑都于事无补,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重塑自我,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责编 张景贤】

上一篇:语文教师情感教育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影响 下一篇:浅谈初三英语困难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