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4-02-20 10:00:13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1

一、充分认识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做好转化帮扶工作的政治责任感

近年来,全区各级党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呈现出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和农村社会团结稳定的良好局面。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区农村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薄弱村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还相当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全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市委、市政府把百个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列为“富民兴枣”十大工程之一,这既是一个有效的工作方法,又是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搞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解决农村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就我区来说,仅有城镇的繁荣和发展,没有农村特别是经济薄弱村的发展与稳定,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往往容易诱发治安、上访、、迷信等社会问题,计划生育等基础工作也面临很大阻力。如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会对城乡协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培植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是保持农村社会平安稳定、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

第二,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措施。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开展“四强”竞赛活动的带动下,全区涌现出了一批强镇、强企和强村,极大地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仍有一些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村容村貌落后。造成这些村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一是基层组织薄弱。村级班子软弱,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办法不多、能力不强。二是集体积累空虚。在全区212个村(居)中,70%左右的村年收入在万元左右,约有10%左右的村集体收入为零,是事实的“空壳村”。三是自然条件差,地处偏远,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条件和设施落后。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程,抓后进、促平衡,有利于尽快改变经济薄弱村的落后面貌;有利于调动各级各部门向农业倾斜,向经济薄弱村倾斜,形成支持农业、关心农村的强大合力;有利于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推动全区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第三,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要求。村级经济是农村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从实践看,凡是集体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经济有实力,服务有手段,修路、架桥等群众关心的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决,干群关系十分融洽,党组织一呼百应,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相反,经济薄弱村由于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有的村“两委”连最基本的办公经费也没有,更谈不上由村集体拿出钱来为群众办实事。当前,全区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先进性在农村最直观地表现就是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多为群众办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组织抽调优秀党员干部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同基层干部群众共谋发展大计,宣传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行动。各级一定要把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认真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加快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

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各项具体扶持政策,已经非常明确,现在的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实效,努力在促进经济薄弱村转化上实现新突破。

(一)要在推进集体经济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经济薄弱村快速发展的关键,是转化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各帮扶单位要围绕集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研究,与村干部共同研究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共同确定帮扶方案,从每个薄弱村的实际出发,坚持“因村制宜、各展所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原则,使本地的传统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推动薄弱村改变落后面貌。一是开发利用好经营性资产。要利用产权制度改革的办法,对村里废弃的土地、河滩、沿街店面、固定设备、水利设施等经营性资产,采取承包、租赁、拍卖、参股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利用,帮助经济薄弱村盘活沉淀性资产,提高利用效率和获利能力。二是大力开发农业资源。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四荒”等资源,采取股份合作、招标承包的方式经营林场、鱼塘等,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第三,借鉴强村的成功经验,借助外力加快发展。近几年,全区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加快发展的好经验、好典型,比如,马兰屯镇闫浅村通过招商引资,去年以来新发展民营企业29家,实际到位资金4500万元,有效增加了集体经济实力。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经济薄弱村学习借鉴。要在积极争取帮扶单位的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支持的同时,大胆走出去与外界加强联系,以资源作资本,广泛寻求合作,发展民营经济,培植税源,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

(二)要在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上实现新突破。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各部门各单位要立足于为农民办实事、谋福利,立足村情民情,着眼长远,因地制宜,实行开发式扶贫,让群众尽快富裕起来。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引导农民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瞄准市场搞调整,围绕我区确定的林果、桑蚕、畜牧、“三水农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等现金收入更多的行业。

二是放手发展庭院经济。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扶持农户广泛开展庭院特种种植、养殖,兴办家庭手工作坊,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邳庄镇邳庄村、马兰屯镇坝子村等一些村在这方面已走出了成功的路子。邳庄村通过发展庭院立体藕渔种养,去年实现人均庭院经济收入1000元。坝子村利用庭院养蚕和发展加工业,去年人均庭院经济收入1300元。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发挥经济薄弱村的资源、人才、传统产品等优势,广泛发动群众,依靠外力,启动民力,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小集子村发展板材加工厂12家,每家年收入3万元以上,仅此一项全村总收入达30多万元。

四是抓好科技服务。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增收渠道。要加大科技帮扶的力度,及时为经济薄弱村送技术、送信息,科技开发项目要重点向经济薄弱倾斜,培训农民、指导农民,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农民可支配收入。

五是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事实证明,转移一个劳动力,就能富裕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去年,我区共向外地输出劳务人员1万人,年创劳务总收入近亿元,人均9000元。各帮扶单位,特别是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把经济薄弱村劳动培训作为重要职责,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农村劳动力,努力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健全就业信息网络,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加快经济薄弱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三)要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上实现新突破。帮助经济薄弱村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是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群众感受最直接最得实惠的实事。各帮扶单位要积极发挥优势,为经济薄弱村办实事、办好事,帮助他们修路架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他们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造福一方百姓。要积极开展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地建设,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医疗卫生和教育条件。要帮助经济薄弱村建立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对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给予一定的救助,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四)要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是这次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各帮扶单位要把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作为加快经济薄弱村发展的重点。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经济薄弱村工作,注重选拔优秀复退军人、农村经济能人和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的优秀分子进村“两委”班子。要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员干部的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素质,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一门技术、上一个项目、带一批群众、富一方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要认真落实好转化帮扶的各项政策措施,兑现薄弱村“两委”人员工资补助等政策,充分调动经济薄弱村干部搞好工作的积极性。

三、切实加强对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领导

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时间跨度长,任务重,要求高,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做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落实各方责任,形成整体合力,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帮扶工作的领导。区委、区政府决定成立区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实施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对帮扶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各镇(街)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配合开展帮扶工作。

要建立帮扶工作领导责任制。县级干部要根据包帮镇(街)分工,把帮扶经济薄弱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担负领导责任。各镇也要明确分工,把责任落到实处。要建立帮扶工作情况调度通报制度。由区帮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对各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工作进展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调度,每半年进行一次工作通报。要建立定期例会制度。区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调度会议,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研究解决帮扶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下一步工作措施。要建立督查巡视制度。区领导小组或办公室要组织成员单位,不定期到经济薄弱村督查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帮扶工作顺利开展。

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心支持帮扶工作的良好环境。电台、电视台要开辟专栏,营造声势,在全区上下形成关心支持经济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的浓厚氛围。要及时总结推广帮扶单位的成功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各镇和各经济薄弱村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增强主观能动性,借助市、区两级帮扶转化的机遇,认真研究制定镇级经济薄弱村帮扶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同时,也要抽调机关干部协助市、区驻村帮扶干部,共同搞好镇级经济薄弱村的转化帮扶工作,促进村级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镇和经济薄弱村要全力支持市、区驻村帮扶干部的工作,及时为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为驻村干部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在工作中要多征求帮扶干部的意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希望区、镇驻村帮扶的同志要牢固树立宗旨观念,摆正位置,履职尽责,真正把自己看作是薄弱村的一员,不能有临时观念,不能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工作上要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以实实在在的政绩加快村级经济的发展。要与基层干部群众搞好团结,树立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区、镇帮扶单位要关心下派帮扶同志的生活,支持他们的工作,为他们搞好帮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齐心协力打好帮扶工作的总体战。

市驻村帮扶的同志们,你们来自市直机关,都是本部门、单位的骨干和优秀人才,思想解放,思路开阔,具有智力、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市、区、镇各级党委、政府对你们寄予厚望,经济薄弱村的广大群众对你们寄予厚望。希望你们充分发挥部门优势、整体优势,关心台儿庄建设,支持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与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推进经济薄弱村早日实现脱贫转化。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弱势群体 辽宁省

著名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弱势”群体——工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十分详尽的实证研究。马克思晚年写作的《工人调查表》,也是揭示弱势群体状况的一个范例。在我国“弱势群体”首次见诸官方文件是朱铭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弱势群体一般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在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困难和不利境地的劳动者。目前,在辽宁高校也普遍存在大学生弱势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可以定义为,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的学生群体。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在研究对象上,在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中抽取8所学校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2000人,其中男学生1060人,女学生940人。为了取得真实数据,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次调查从大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均衡设置调查对象,调查时间放在2011年12月份,样本已经对大学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因此样本能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特征。采取问卷调查的办法,以座谈会、访谈会为辅助调查手段,取得了一定的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二、研究结果

1.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总体数量

在被调查的2000人中,有508人认为自己属于大学生弱势群体中的一员,占25.4%。大学生弱势群体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提高,二、三年级的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高于一年级。这也正好说明了,随着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不断成熟,能够综合自身因学习困难、经济状况和未来就业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合理的界定自身弱势群体的认识。

2、导致大学生自身认为是弱势群体的因素

(1)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学生的来源地具有相关性

生源来自农村、中小城市或县城、大城市的弱势学生人数占同类来源抽样学生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8.0%、19%、17%,可见农村来的学生中弱势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城市来的学生。

(2)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专业优势具有相关性

所学专业按人文社会科学、理科类、工科类、其他四项计算,各项中的弱势学生占同类样本人数的比例分别为48%、33%、22%、15%,其中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和理科类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比例明显偏高,这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理科类毕业生就业不景气,广大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是相吻合的。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比例与性别具有相关性

在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508人中,其中男生占所抽样比例为38%,女生占所抽样比例为25%。这充分说明女大学生中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人数比例低于男生的相应比例,这与当前社会给予男人过多的压力是相关的。

(4)经济原因是大学生属于弱势群体的首要原因

从数据分析、调查表的问答题部分学生的回答和个别访谈都表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容易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成员。

(5)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疏远、综合能力不强、自身官能缺失、心理障碍,都是大学生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重要因素

在508名自认为属于弱势群体的大学生中有38%的学生认为自身学习困难,24%觉得自己人际关系疏远,18%的学生觉得自身能力不强,2%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官能缺失,8%的学生认为自身存在心里障碍。

3、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情绪反馈

调查中,很多弱势群体的学生表示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与帮助。很多同学面对自身弱势群体的时候,感到彷徨、孤独、自卑,调查结果实际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状态,也说明实际生活中有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受到过不公正的对待。

4、大学生弱势群体需要的有效的关注和辅助的方式

在对弱势群体帮扶的方式上,有38%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和发展方面的帮扶,有29%的学生选择了精神和情感方面的激励,有17%的学生选择了经济帮扶。可见,大学生弱势群体更需要就业和发展方面的帮扶,更注重于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激励。

三、新时期辽宁高校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保护的对策

1.整合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做好大学生弱势群体帮扶工作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改革深入的背景下,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出现绝非是偶然的,是一种必然现象。调查表明,现在大学生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属于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大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能否成长长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大学的和谐与持续发展。

2.实施弱势群体大学生成长导航制度,实现弱势群体大学生顺利就业

弱势群体大学生受到学习困难、经济压力、就业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自身比较自卑,对未来失去信心,因此必须针对弱势群体大学生建立成长导航制度,发挥资深校友、专业教师、学校政工干部以及家庭和社会的有效资源来形成合力,共同帮扶这些大学生的成长,以实现他们走出弱势群体的阴影,实现自身的发展。

3.实施扬帆起航计划,加强弱势群体大学生情感和精神的激励

在一定情况下,“精神可以变物质”,调查结果,很多弱势群体大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得到情感和精神的激励,因此要侧重于弱势群体大学生情感的激励和精神的鼓舞,通过一系列素质拓展活动,帮助弱势群体大学生找回自信,提高情感的适应度,加强精神的鼓励,对于实现完全的有效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帮扶具有重要意义。

4.建立社会非正式支持的沟通网络,加大对弱势群体大学生的经济资助能力

大量的事实和许多国家的成功经验都告诉我们,提倡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广泛关注,形成对弱势群体捐赠的文明风尚,发展专门为弱势大学生群体提供支持的慈善或义务帮助机构,是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实际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农村 弱势群体 教育 政策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125-02

农村弱势群体是指农村里由于种种原因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如农村留守妇女、孤寡老人以及残疾人,等等。对于农村来说,由于经济进一步转型,社会两极分化,弱势群体问题日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对社会稳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农村弱势群体也引起了国家及社会的高度关注,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已上升到政策层面。本文结合国家及社会相关法律政策,探讨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帮扶方面问题。

一、从政策层面上提高认识

一是明确政府责任。帮扶弱势群体,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政府与社会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往往拷问着政府与社会的良知。令人可喜的是,目前政府与社会已经关注到了这一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到《特殊教育条例》等,都强调了政府的责任。毕竟作为政府,在注重教育公平的同时,更需要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用政策来解决事实上的不平等。为此,政府可以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政策倾斜、资金补助,乃至教育培训方面投入更多,让农村弱势群体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二是重视农村弱势群体,重新认识农村弱势群体。农村绝大多数弱势群体并不是一开始就处于弱势的,而是经济发展的一定产物,他们有着内在的自身原因与社会的客观原因,他们当中一部分为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做出了牺牲。因此,政府、社会、社区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真正关心、尊重他们,为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当前,国家已经意识到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薄弱,而重视弱势群体教育却是当前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最近高考改革方案中,就针对农村学生进行定向招生专项计划,从2012年启动,到2014年扩大至22个省份832个贫困县的5万名学生,提升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同时,部属高校、省属重点高校都要安排一定比例的名额,专门招收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学生,力争到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明显增加。种种措施,表明政府在关注教育公平的同时,更是着力提高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地位。

三是落实教育先行。过于由于地方政府特别是一些农村干部一味地重视经济,强调优先发展经济,从而对农村弱势群体存在着一定的忽视。对此,政府需要认识到,农村弱势群体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更影响着中国梦的实现。这就需要政府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意图,关注农村弱势群体教育问题,尽力帮助农村弱势群体解决经济上的困难。例如,针对农村孤寡老人的经济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优待;针对残疾人的教育、帮扶,等等。这些政策的推进可以进一步让农村弱势群体感受到政府的春风,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二、从技术教育上进行帮扶

国家扶助是一方面,而要让农村弱势群体变成“强势”,更需要的是让他们能够真正地自食其力,不再成为家庭以及亲属的负担。也就是说,应让他们真正能够通过劳动换取别人的尊重。因而国家与社会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不能仅仅是经济上,应更多的是就业培训帮扶。而这一工作重点应放在残疾人以及农村留守妇女上。

一是残疾人就业。《江苏省残疾人保障条例》中曾专门列举一章节谈残疾人的就业保护措施。毕竟相比正常人而言,残疾人缺乏优势。比如第二十三条提到政府“开发或者购买适合残疾人就业的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帮助农村残疾劳动力向城镇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就业”。第三十五条要求各级企事业单位“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总人数百分之一点五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第三十七条要求政府与社会“兴办残疾人福利企业、盲人按摩机构和其他福利性单位,集中安排残疾人就业”。还有第三十九条提到“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个人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种种措施,不仅从残疾人自身加强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他们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国家层面上进行扶持,让他们有事可以做,有业可就,这样就能多途径给残疾人一种关怀,从而让这些农村弱势群体真正变得“坚强”。

二是留守妇女就业。相对而言,留守妇女比较艰辛,不仅担负照顾家庭的重任,而且还由于缺少经济收入沦为“弱势群体”。因而对于她们的帮扶最恰当的办法就是让她们真正顶起“半边天”。关注留守妇女,解决她们生计,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因而在政策层面上,要完善留守妇女小额贷款担保工作,促进她们再就业。这是其一。其二,全国妇联曾要求各级妇联把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关爱行动”作为农村妇女工作的重点,要求着力在留守妇女权益希望维护、生产农忙期待帮助、子女教育期盼指导、精神心理渴求抚慰、人身安全需要保护等方面进行帮扶,同时还积极筹建农村“妇女之家”,让她们真正成为留守妇女的“娘家”。而社区教育中心,则在一定程度上承接了这一功能,着重对留守妇女进行技术培训,做到与企业挂靠,着力给她们选企业,给企业选员工。这种桥梁、培训的作用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扶留守妇女走出困境,而且还能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从教育资助体系上尽快完善

一是建立教育资助科学体系。虽然从政府、社会已经意识到了农村弱势群体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重重原因,目前我国对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帮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而对于政府与社会来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完善、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除了基本减免农村弱势群体教育费用外,还需要加大补贴,比如对农村老年大学的补贴、对留守妇女培训的补贴等。而且还需要把这一层补贴提到省一级,这样就能在资金上得到保障。同时,作为社区教育中心,可以积极筹备农村弱势群体教育基金会,负责筹集、管理和发放弱势群体教育补助资金。

二是解决弱势群体子女入学问题。弱势群体子女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缺少更多亲人的关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因而在帮扶弱势群体教育体系中,重要一环就是帮助他们的子女享受受教育权利。这除了需要在政府上倾斜外,更需要做到违法必究,让国家法律政策成为帮扶农村弱势群体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武器,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三是加大救助力度。对农村弱势群体来说,技术帮扶才是主要的,这也是弱势群体教育最根本的意义。毕竟相对而言,他们之所以弱势,除了年龄、身体残疾等外,更多的是缺少一技之长。而要真正对他们资助,最根本的还是通过社区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这一方面,成人教育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因此,政府与社会需要积极宣传社区教育的意义,加强对社区教育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当然,最好的办法就是政府全额买单,用财政购买服务的形式或者依靠社区捐赠的形式积极加强社区教育中心服务工作,给农村弱势群体一些政策倾斜,给他们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让他们的受教育权真正得到关注与保护。

总之,农村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原因固然有很多种,但作为帮扶人员,最根本的还是做好培训,根据国家政策进行帮扶。一方面让农村弱势群体至少不再边缘化,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感受到政府的“春风”,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有信心、有能力变得“坚强”。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4

西部地区是中国最近及未来若干年水利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作为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因为水电开发项目建设会占用土地、房屋等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少数民族居民需要搬迁安置,在搬迁安置过程中会面临着各种问题,陷入“弱势”境遇之中,急需采取各种方法予以应对。民族社会工作就是一项有效的专业方法,它的工作方法诊断出了弱势移民群体面临着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社会等层面的问题,它的基本理念赋予了民族地区弱势移民群体帮扶工作以对象、价值理念、专业目标优势,它的个体、群体、结构制度理论都蕴含着干预弱势移民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水库移民;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工作;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31-05

中国最近及未来若干年内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必将是西部地区,西部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就达562 211.45万千瓦,占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总量的83%,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1 139万千瓦,年发电量为14 952亿千瓦时,分别为全国可装机容量及年发电量的82%与77.7%[1]。西部地区也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全国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于此,西部12个省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92%,而西部人口总量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8.07%[2]。西部民族地区在中国水电开发中具有重要地位,加之民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生计方式多样、社会结构特殊、文化形态多样[3],因此民族地区的移民帮扶成为了重要且极具挑战的课题。许多移民处于弱势境遇之中,影响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顺利完成,不利于移民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不利于安置区的稳定与发展,与“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发展原则不一致,也与十关于“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相违背。于是,进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帮扶成为必然,许多政策和方法被提了出来,但是在帮扶层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这样一门助人自助的新兴且与移民工作有诸多关联性的学科――社会工作(Social Work)却毫无踪迹。社会工作以弱势群体为工作对象,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已具有了自身比较完备的学理理念,本文将其称作“社会工作学理”,主要是指社会工作专业所具有的理念(主要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专业目标等)、问题诊断策略、分析理论,它是社会工作运用实务方法干预实际事务的重要指导。

一、西部民族地区水库移民面临的弱势境遇诊断

社会工作的诊断其实也叫社会工作预估、事先的评估,在收集案主(本文指弱势移民群体)资料的基础上,社会工作者对案主存在的问题以及案主与环境互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形成一个暂时性的评估结论过程,它为形成介入计划奠定基础[4]。以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理为指导,在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诊断出西部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在搬迁安置中主要存在以下“弱势境遇”,急需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社会工作诊断之经济层面的弱势

贫困是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在经济上的共同特征,制约着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民族地区居民搬迁安置前,很多移民是农村民族地区居民,土地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水库建设占用了大量土地。许多民族地区居民搬迁到城镇,不再拥有土地;有的虽然安置到农村却仅获少量土地或劣地,生产资料的丧失或减少而又无法获得其他生产来源,导致经济收入减少,生活境遇恶化。同时,不能忽视的是,有的移民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是因安置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须种植一些不同于移民库区的农作物,许多移民不懂播种、施肥等种植技术,面临难播种、减产量、无收益的问题,减少了收入,一度陷入经济困顿之中。这也就意味着移民迁移后,其生活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引发生存和贫困风险[5]。例如傣族、维吾尔族、白族等民族以种植业为主且相当发达,对耕地的依赖程度很高,搬迁将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西部民族地区,水库项目建设中有很多“纯居民”移民,即“三靠”、“三无”民族地区居民,他们搬迁到移民新区后,失去了靠路近水的区位优势和生意上的便利,既无固定收入又无外援,有的仅靠民政救济生存,生活水平大幅下降[6]。当然,在工程项目建设区还有很多贫困移民,他们搬迁前就很贫困,需要依靠政府的支持生活,而搬迁会使他们的经济境遇更加糟糕,加深了他们的经济边缘化。这也是社会工作在进行问题诊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水库项目建设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移民群体,即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患病者等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生理上的原因没有太多的经济收入,然而工程建设又需要他们搬迁,使其生活更加贫困。

(二)社会工作诊断之政治层面的弱势

在移民搬迁安置方式上,许多地方采用“插花式”分散安置,移民搬迁后进入了新的社区(农村或城市),纳入了一个新的基层行政组织当中。许多移民无法适应新组织的政治生活,得不到新社区组织的认可,丧失了社区政治参与的机会,没有了“话语权”,对社区政治参与的意见和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甚至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却寻求不到当地政府的帮助。

搬迁后,原来移民村的行政组织很多被撤销了,规划为新的社区单位统一管理,许多组织干部失去了职位,以前的权威不复存在,没有了政治资本,失去曾拥有的一些特权,陷入“政治失位”的弱势之中。

(三)社会工作诊断之文化心理层面的弱势

人类学家泰勒(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包含了语言、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7]民族地区移民特别是远迁移民,搬迁后会来到一个陌生而又异于原来生活的环境之中,面临着不同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适应上的困难。许多移民尤其是老年移民由于多年受本地文化的熏陶,无法自主进行文化调适,陷入了“文化震惊”“文化混沌”的状态中,而这种状况在少数民族的移民当中更加明显。如澜沧江上的某水电站移民,原来居于彝族聚居区,但搬迁后来到汉、白族为主的地区,文化教育水平、生产、生活、民族习惯与当地居民差别较大,移民不习惯,融入当地困难较大。

民族地区的远迁移民搬迁后文化的不适应首先是来自语言,而语言是不同群体之间最明显的文化差异表征,也是种群之间交流的主要工具。以甘肃九甸峡水利枢纽工程库区藏族移民为例,他们主要是从甘肃省临潭市石门乡、卓尼县洮砚乡等地搬迁到1 400多公里外的酒泉市瓜州县,两地分属于不同的方言体系,沟通起来很困难,尤其在老年人和儿童群体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老年人不如年轻人接受语言、适应语言速度快、能力强,陷于安置地环境和文化适应的困境。

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给移民与当地人交往带来障碍,甚至可能引起价值观和文化结构体系的冲突,影响移民与安置区的融合。例如,许多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的孩子是在村中的小学学习,学校里有部分老师用当地的方言教学,许多移民的孩子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成绩很差,有的干脆辍学。在酒泉市瓜州县南岔镇中学就读的移民子弟反映,由于他们不会说流利的普通话,总会受到当地学生和大人的歧视与责怪。

中国是一个具有历史、地理、生产生活多样性的国度,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城镇与乡村、南方和北方、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婚丧礼仪、饮食习俗不同。不同的习惯往往导致移民产生很多不适应感,有些移民因为忍受不了当地的生活、风俗习惯而被迫返迁或者离开安置地外出打工。

(四)社会工作诊断之社会层面的弱势

人生活在一定社会网络中,个体与个体之间连结出了人们共同生活的网络,个体是网点,人与人的关系为网线。对于个人乃至家庭来说,亲戚朋友以及联系密切的其他关系网络是生活、生产的宝贵财富和维系机制。然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搬迁无法全部保留除纯正的家庭关系以外的其他联系密切的社会关系网络,因为水库移民大多是非自愿搬迁,多采用集中搬迁、分散安置的搬迁安置方式。这种强制性搬迁安置方式扰乱了现存的社会结构,使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人际关系分散,使亲戚之间变得疏远,互帮互助的关系网、相互融洽的小群体、自发组织的服务团体被拆散[8]。在社会层面的弱势最主要表现在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网络解体,而这种关系无法在安置区得到恢复,移民个体显得无助、心情压抑、孤立,无法寻求到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网络的帮助,面临的经济、情感、生活等困难无法得到有效解决,陷入不适应的境地。

在中国农村社会中,血缘、姻缘和地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基础,尤其在民族地区更加明显,家人、亲戚和邻里是社会支持的重要系统,遇到困难主要寻求这些人的帮助,然而,远迁抽离了使这种社会关系支持网络赖以生存的基础。

二、社会工作介入西部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帮扶的工作优势

(一)明确的水库移民帮扶的工作对象意识

社会工作(Social Work)自20世纪初诞生于西方早期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上,主要是指:“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克服、解决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其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9]

从社会工作的概念中可以看出,它的工作对象是社会弱势群体,即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社区,这种不利地位就是一种“弱势”的境遇。进行弱势群体社会工作介入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维护人的基本生存权与发展权的需要。民族地区水库的建设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包括安置后)会产生大量的民族移民,部分移民会陷于“弱势”的境遇之中。也正是因为社会工作以弱势群体为工作对象,它在移民帮扶工作中比其他任何专业具有更超前的工作意识,在对民族地区水库移民群体问题的诊断与干预方面比其他专业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方向性。

(二)明确的水库移民帮扶的价值理念意识

中国社会工作在人道主义、保护人权等中外社会福利思想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认为:“在个人方面,人应该享有作为人的一切权利,如生存发展权、受教育权、从事职业发展等权利,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怀与保护,当受到伤害时社会应当给予支持与扶助,当人在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后,应该有从社会获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在社会方面,强调社会的和谐,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应当建立在与人们共同发展的平等尊重、相互支持以及密切的社会关系中,同时社会工作也要体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10]

价值理念往往是理性行动的先导,社会工作的理念可以更加优越地指导我们进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弱势群体的帮扶。在个人方面,社会工作在问题诊断和干预过程中能够始终以移民的生存、就业、追求平等、政治参与得到尊重和完善为己任,受到伤害和损失也可以及时获得支持与帮助。在社会方面,社会工作在问题诊断和干预过程中能够始终以关怀社会的理念进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弱势群体的帮扶,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社会主义人权的发展。以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为指导来开展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弱势群体的问题诊断、干预等帮扶工作,不仅可行还很必要。

(三)明确的水库移民帮扶的专业目标意识

社会工作在实践活动中本着这样的目标理念和专业使命:“预防问题或损害的发生,恢复受到损害的个体、群体的功能,为困境中的主体争取到资源以更好地改变困难境遇,促进个体或群体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社会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专业目标告诉我们:在进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帮扶工作时要相信每一位处于弱势的移民都有发展的潜质,要以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鼓励并协助他们进行自决能力的提升、潜力的发掘,通过移民和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来战胜困难、克服问题。在进行弱势移民帮扶工作中,工作者还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源,尽一切努力帮助他们,促进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移民与安置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正是这种专业的目标意识使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弱势群体的问题诊断、干预更具有科学性。

三、社会工作介入西部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帮扶的具体策略

社会工作在专业理论层面上把移民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主要归结于个体因素、群体因素和结构制度因素三个方面,在实践工作中也要从个体、群体、结构制度三个层面并结合相应的社会工作理论提出具体的应对之策。

(一)个体层面:迅速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德曼(Lindermann)和卡普兰(Caplan)提出了危机介入理论,认为当个体、群体遇到一些突发的事件或紧急的变动却没能立即处理时,就会平衡,陷入生活危机中。这种危机状态主要是指:“个人面对达成人生重要目标受到阻碍的情况,或是经历紧张性事件、情境时,会感觉到运用过去习惯性的处理机制,不足以应付当时状况所产生的状态,或找不出解决对策,陷入无力感状况,引起情绪变动,出现不安、紧张及其他异常反映状况,无法单独去解决问题。”[11]这种紧张性状态或情境可以是因饥饿、贫苦、失去土地、失去亲人、失业、财产受损等原因引起,也可以是因个体生存、成长、发展的环境发生变化引起,并且这些危机状态、情境具有问题的复杂性和紧急性,在短时间内,个人一定要做选择,拿出应对措施,否则会产生一系列的次生问题。

由此理论可知,民族地区水库建设导致的搬迁即是移民危机的诱发因素,移民在被通知搬迁安置时,往往会产生心理上的震撼,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产生紧张、无助等情绪,再加上故土难离、亲友难舍等心理,许多移民陷入危机状态;当移民搬迁到安置地后,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陌生的民族地区居民、异样的风俗习惯而无法适应时也会陷入危机状态;而当他们再面临着失地、失业、食物短缺等状况时而无法找到应对措施时危机的状况会加重,陷入“弱势境遇”之中。而这种弱势境遇具有问题的复杂性和紧急性,移民需要在短时间里做出选择并找到应对的措施,这就需要工作者立即采取帮扶措施。

进行危机干预时,首先,要与这些移民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了解清楚移民的情况;然后,工作者要评量移民受威胁的程度,检视出移民危机的严重性,清楚全面了解移民的主要问题,最终

找到

可行性的方法帮助移民处理情绪、提供协助,度过危机。这也启示,在进行西部地区水库移民帮扶时首先要与这些移民建立起沟通关系,对这些移民的基本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继而建立工作关系,明晰移民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评估出这些问题对移民影响的轻重缓急程度,快速研究出可行的干预措施。这一理论对弱势移民帮扶工作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对移民的问题要有更加敏锐的洞察力,要善于分清轻重缓急,而且这些问题具有复杂性和紧急性,需要及时迅速地帮助移民解决。

(二)群体层面:有效运用移民相关的系统资源

社会工作系统理论认为:“人们问题产生的关键是个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发生了困难,在社会工作介入时要特别重视环境系统与个体系统之间的互动,帮助人们意识到协助系统的存在,加强系统的关联,动员一切可动员的资源帮助困境者摆脱困难。”[12]非正式的系统(家庭、亲戚、朋友等)、正式系统(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系统(医院、学校等)对个体是有用的,而问题出现者往往没有或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系统,所以工作者要努力找出受助者与系统环境的活动之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在进行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帮扶的社会工作干预时,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探究出移民的哪些关系网络系统出现了问题以及问题出现的原因,继而努力协助和改善弱势移民的个人、自助群体、组织、社区等关系网络。当移民处于困难或风险中时,可以考虑从移民的社会关系网络入手,通过关系网络资源帮助移民解决面临的问题。在移民的个人网络中,社会工作者积极发挥联络者的角色,帮助困难移民建立与家人、亲戚、同事、朋友、邻居的联系,积极动用这些群体的资源,帮助移民摆脱困境;在移民的自助群体中,积极帮助移民与移民之间建立联系,开展移民的互帮互助活动,也可以建立新、老移民之间的联系,让老移民以自己的实践经验帮助受困的新移民;在移民的组织网络中,帮助移民建立与中华慈善总会、福利基金会、老年人社会福利院等非营利组织机构的联系,帮助移民摆脱困境,为移民的问题解决奠定基础;在社区网络中,积极帮助移民与安置区民族地区居民建立联系,形成移民与安置地民族地区居民合作的关系,同时,积极鼓励移民参与社区发展活动,为移民早日融入社区生活创造机会。做好移民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络者角色,加强移民与政府基层机构的联系。通过更好地协调和处理移民与相关资源系统的连结关系,促进移民不同群体之间、移民与安置地民族地区居民之间、移民与安置地生活环境之间的协调,更有效地促进弱势移民问题的解决。

(三)结构制度层面:赋予移民群体一定的权能

赋予弱势群体一定的权能主要源于社会工作的赋权理论,它认为:“弱势群体帮扶的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关注并呼吁社会来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为弱势群体向现存的社会秩序争取权益,或促使现存的社会秩序做出一些制度性安排以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通过倡导来改善弱势群体对自己生活、社区和服务的控制和卷入情况,通过赋权所运用的策略来减少、降低、阻止和改变社会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负面评价。”其实,这一理论的真正内涵就是工作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帮助弱势群体排除各种主客观障碍,克服对负面评价作出的不良反应,激发潜力,使其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并让其明白制度、规范等权力结构是复杂且可以部分改变的,最终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在对西部地区水库移民的帮扶工作中更要着眼于社会结构制度,立足于移民群体的压迫情境、无助感、无权感、剥离感,聚焦于协助移民群体重新获得或行使自身权力,促进自身问题的解决乃至社会层面的改变。移民的搬迁安置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为了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做出的牺牲,国家的相关政策都会对移民产生影响。以这一理论为据,工作者在帮扶工作中可以通过海报、媒体等宣传方式,呼吁社会来关注移民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把自己与移民交流互动中的经验与实际调查结果相结合给相关政府部门以建议,制定或做出合适的政策法规或制度安排,促进移民问题解决,境遇改善;搬迁还会使移民产生恐惧、忧虑心理,害怕安置地民族地区居民看不起自己,被当作“外来人”,使他们心理上产生高度敏感和不信任感,帮扶者要通过倡导来改善他们对自己生活、能力上的不理性评价,使其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求改变;有些移民得不到新社区组织的认可,丧失了社区政治参与机会,陷入“政治孤立”的弱势时,帮扶者就可以以赋权理论为指导进行帮扶工作介入。

四、总结

对于西部民族地区移民而言,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设给他们造成了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社会等层面的问题,可以说,西部民族地区水电开发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和民族问题,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民族关系,将民族间团结协作的关系进一步推向新阶段,团结是不能脱离经济基础,但我们在思考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时,必须着眼于当地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13]由此可见,水利水电事业的开发与利用一定要兼顾好西部民族地区的移民的利益,要运用各种合理有效的手段。通过研究发现,民族社会工作就是一项有效的专业方法,它的工作方法可以有效诊断出移民面临的问题,在工作介入中拥有工作对象、价值理念、专业目标优势,它的个体、群体、结构制度理论都蕴含着干预弱势移民问题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朱燕谋.西部地区及其丰富的水能资源[J].贵州水力发电,2000(1):71.

[2]周方.解读“五普”的少数民族人口[J].中国民族,2003(9):5-10.

[3]陈阿江,耿言虎.“留”或“去”――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J].江海学刊,2013(2):98.

[4]朱眉华,文军.社会工作实务手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游滨,刘敢新,彭建国.三峡库区移民风险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6]潘勇.论三峡库区移民弱势群体及其法律保护[J].河北法学,2004(5):69-72.

[7]TYLOR.The Origins of Culture[M].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Publishers,1958.

[8]迈克尔・M・塞尼.移民・重建・发展――世界银行移民政策与经验研究(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

[9]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0]刘永飞,许佳君.可行性:非自愿水库移民社会整合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4):26-28.

[11]宋丽玉,曾华源,施教裕,等.社会工作理论――处理模式与案例分析[M].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12]范明林.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1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J].北京大学学报,1989(4):2-19.

Study on Reservoir Resettlement Assistance of Nationality Regions in Western China

LIU Yongfei,XU Xiaochang,XU Jiajun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P. R. China)

Abstract: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 is the key area that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will b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As a minority inhabit district,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national minorities live in the region.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project,lot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materials have been occupied,such as land and houses. Many minorities’ residents need to be resettlement. However,in the process of resettlement,many migrates will face with a variety of problems,even fall into the “weak” situation. We need to take som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s. National social work is an effective professional method. Its professional work methods can help us diagnose the vulnerable groups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facing with economic,political,cultural,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basic ideas endow superior work object consciousness,value consciousness and professional goal consciousness to the work on the assistance of vulnerable groups. Its individual,group and structure systems contain much effective strategies that the can intervene in the vulnerable group of 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5

做好下一阶段的扶贫的工作,首先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坚持发挥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水利定点扶贫是中央交给水利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行业扶贫,必须发挥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水利行业的整体优势,集中体现在政策优势、投资优势和专业优势上。一是发挥政策优势。中央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水利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这些政策的含金量都很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等一系列支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在政策执行上要有倾斜,加大支持力度。二是发挥投资优势。要在项目和投资上给予倾斜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投资比例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扶贫县的投资比例要高于全省(市)平均水平。三是发挥专业优势。各业务司局、流域机构、科研院所等单位要在在技术、管理、人才上给予帮扶和支持。水利定点扶贫是水利部的一项重要工作,部属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要发挥全行业的整体优势,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真正发挥出定点扶贫的综合效应。

第二要坚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水利部和省市是扶贫的主体,贫困县是脱贫的主体,要使两个“主体”有机的结合起来,单方面的努力不可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一是水利部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工作作为重点,给予倾斜和支持;二是省市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工作作为全省、全市水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优先支持发展的地区,省、市水利厅(局)更要把这七个县的水利工作当作全省、全市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三是扶贫县政府要抓住机遇,充分运用好被中央列为水利部定点帮扶对象的机制,扎扎实实做好本县的水利发展与改革工作,并由此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三要坚持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扶贫的目标是让贫困县经济发展起来,群众能脱贫致富。水利扶贫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农业增产的基础保障,促进农民增收。只有经济发展,生活宽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所以水利定点扶贫工作一点要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定点扶贫的着力点。

第四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充分发挥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多年来扶贫开发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救助式扶贫不会自动提高弱势群体的发展能力,只有坚持自力更生,开发扶贫,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才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使贫困群众真正摆脱贫困,走上自尊、自强之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和群众两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基层组织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动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模式、新措施,探索群众投工投劳的新机制,引导群众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今后水利定点扶贫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农村水电、水土保持、集雨节灌工程等,部有关司局在安排年度投资计划时,一定要把贫困地区作为投入的重点,加大倾斜力度。定点扶贫县所在省(市)也要把定点扶贫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全省(市)水利建设的重点,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水利改革。水利改革是水利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坚定不移地走以改革促发展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等改革,探索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要积极探索集工程建设、产权制度、水价机制和科学管理四位一体的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三是切实加强对口帮扶工作。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我们在创新水利定点扶贫工作新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20*年建立了部属机关、单位与定点扶贫县的对口帮扶新机制。实践证明,对口帮扶是水利扶贫发挥专业优势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与项目扶持、干部挂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水利定点扶贫的有机整体。对口帮扶是我们下一步重点要加强的工作领域,一会我专门讲这个问题。

四是充分发挥定点扶贫工作组、扶贫挂职干部的作用。去年水利部对扶贫干部的选派工作进行了调整,扶贫开发新阶段以来第一次派出了以司局级干部任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组,在*市水利局挂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以增强对扶贫工作的统筹和部、省市、县各层次、各环节的协调,四名组员均来自规划计划部门,新一届扶贫工作组业务力量得到了加强。扶贫领导小组成员各单位都要关心、支持挂职干部的工作;有关地方政府要给予挂职干部更大的工作空间,敢于压担子,使他们有位有为。希望工作组的同志要在当地党委、政府及水利部门的直接领导下,深入调查研究,尽快熟悉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专业优势,发挥工作组整体优势,发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带着感情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利定点扶贫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对口帮扶工作

在整个定点扶贫工作体系中,对口帮扶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自陈雷部长20*年倡导建立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说,在水利定点扶贫三个渠道中还是一个薄弱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帮扶工作缺乏系统的组织协调,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二是帮扶工作总体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工作力度还不够大,工作范围还不够广,帮扶的领域有限,行业技术优势和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三是各帮扶县总体来说专业人才匮乏、技术力量薄弱,还不能适应实施大规模水利建设与管理的需要,但各县并没有充分利用好对口帮扶工作机制,来解决自身人才与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因此,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力度是下一步定点扶贫工作中要重点加强的领域。下面,我针对对口帮扶工作提几点要求: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落实工作责任。水利定点扶贫是中央交给水利系统的一项政治任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部属各部门、各单位都有责任和义务完成好这项任务。一是提高思想认识。今天参会的部属司局、单位,都是对口帮扶组成员,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水利扶贫工作,提高思想认识,以对口帮扶工作为己任,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帮助和支持贫困县的扶贫工作。二是调整对口帮扶组成员结构。帮扶组成员单位除了原有的29个单位外,这次会议上又增加了机关党委、综合事业局、水利报社、水利出版社、水利工程协会、南京水科院、小浪底建管局、国际小水电中心等8个单位。每个帮扶组都由行政司局、事业单位、流域机构组成,形成一定的综合帮扶优势,各组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综合优势,切实做好对口帮扶工作。三是落实工作责任。各组由一个业务司局牵头负责作组长单位,一个主要业务单位作副组长单位。牵头司局要抓好牵头组织工作,切实承担起对口帮扶组织协调责任。副组长单位是对口帮扶工作的主要承担单位,要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要协调好其他成员单位承担起帮扶业务工作。扶贫县要着眼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充分利用帮扶组的优势,解决自身的需求。

这里我要对流域机构特别强调一下,流域机构都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体,有些流域机构还管理着实力较强的公司和大型水利工程,对口帮扶是水利部交给流域机构的任务,不是交给流域机构内部某一个部门或单位的任务,要发挥出流域机构综合实力的作用。其他综合性的单位也是一样。

第二,加强组织协调,发挥团队优势。水利扶贫工作涉及贫困地区水利发展的诸多方面,只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统筹水利系统的各个部门的工作,才能形成整体优势,发挥综合效应。一是建立对口帮扶组内部协调机制。各帮扶组要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制定工作计划,明确各成员单位的分工。每个组都有一个流域机构或业务和经济实力较强的单位,都有技术后备支撑,要加强会商协调,有机结合、形成整体,发挥团队优势和综合优势。二是建立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的协调机制。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要建立会议协商制度,每年定期召开会议,扶贫县提出对口帮扶的具体需求,双方共同研究确定对口帮扶年度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提倡对口帮扶组与帮扶县在充分研究的前提下,五年签订一次对口帮扶工作协议,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作安排和工作责任。三是建立对口帮扶工作的整体协调机制。对于各小组帮扶工作中具有共同性的工作,如业务培训等,七个帮扶县有共同需求,要注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集中人力物力,面向七县统一培训。这就要求建立整体协调机制,这方面的工作由部扶贫办、扶贫工作组和各组联络员协调办理。

第三,突出行业特色,明确帮扶重点。对口帮扶应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技术帮扶。技术帮扶重点是规划和前期工作,如地方水利发展规划、项目规划、勘测设计、技术指导以及科技普及等。目前各扶贫县水利投入都比较大,工期比较紧,技术帮扶尤显重要。帮扶组的技术人员可以到扶贫县去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也在工作过程中帮助培养一批当地技术人员。二是管理帮扶。管理帮扶主要是把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管理等科学的管理体制机制、好的管理经验带到扶贫县,帮助他们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尤其要结合水利部在水利管理和改革上的重点工作,加强指导,全面提高扶贫县水利发展与改革的水平。三是人才帮扶。要加大水利建设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业务培训,安排帮扶县干部到部属单位工作锻炼,提高地方水利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四是产业帮扶。国务院三建委在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提出“坚持政府引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以“双赢”为基础,推动支援方和受援方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我们在对口帮扶工作中,提倡帮扶组成员中含有经营性实体的单位,如流域机构、综合事业局等,在上述原则下与帮扶县开展水电开发等多方面产业合作。此外,各组还应在改善基层水利系统办公条件、捐资助学、献爱心等多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6

——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下河街社区6800余居民中,家庭人平收入不足100元的占60%以上,50岁及以上的老人占50%,残疾人316名。通过开展城市扶贫活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的钱物累计达56万元,用于改善城市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达200多万元,解决了社区居民面临的“生活难”、“用电难”、“入厕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文化生活难”等七大难题。城市贫困群众在帮扶中得到了实惠。

——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以前居委会开会没人来,大街无人扫,社区居民见到干部就躲,背着干部就骂,党群干群关系极不和谐。在城市扶贫活动中,干部与群众交心谈心,面对面接触,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长期以来形成的怨气化了,郁积的怒气消了。现在贫困居民有事没事都爱到社区活动室坐坐,看电视,有什么心里话愿给干部说了,开会人到齐了,打扫卫生也快了。2003年7月,市委书记黄顺福一行到下河街调研,对社区党群干群的鱼水关系给予了高度赞誉,对社区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

——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通过开展城市扶贫,由贫困衍变的不稳定因素得以有效化解,由穷生乱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滋事生非的没有了,偷盗抢劫的没有了,仅2003年全县各类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期下降23.3%。由贫困滋生的各类上访案件得以平息。2003年,全县群众集体上访案件为零,群众上访率同期下降44%,有效地化解了矛盾,维护了稳定。

——凝聚了经济发展合力。通过城市扶贫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了广大困难群众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下岗职工走上了再就业之路,无业人员做起了小生意,大家纷纷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人心思进,人心思干,人心思富,企业改制的阻力减小了,招商引资的热情迸发了,重点建设的力度加大了,经营城市的步伐加快了,在2003年全市目标考核中,我县取得综合排位第二的好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从最要紧的事情做起,实施雪中送炭,身入心入解民难

年11月,要饭吃,要事做的上访群众引起了刚到任的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的高度关注。随即,组织相关部门对县城9个社区的贫困人口进行了摸排,对社区贫困家庭的人员构成、年龄结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日常开支、社会关系、贫困原因等具体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并逐一登记造册。由社区初步筛选出200户特困户,经过公示后,县委政府组织县级机关200名党员干部实行“一对一”的认“穷亲”,建立帮扶联系卡,开展对口帮扶。党员干部走进自己联系贫困户家中,为他们送去钱粮米油等物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下河街残疾人朱碧华一家母子二人均是残疾人,生活极为不便,家境贫寒。县粮食局党员干部唐建忠得知情况后,半年时间为其母子送去钱物近5000元,并购置了电视、电扇及床上用品,使朱碧华一家深受感动。

对贫困家庭实施救助是必须的,但是如何掌握了解城市贫困居民的生产生活现状,建立一种信息渠道畅通、捐助渠道规范,雪中送炭及时的捐助机制摆在了县委政府面前。经过调研,我县又依托社区党支部,发挥社区党支部作为党和政府沟通联系贫困居民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社区党支部建立贫困居民动态管理制度。每月对贫困居民家庭生活情况进行摸排,及时掌握群众面临困难,需要救助的第一情况,将临时性送温暖活动同救助贫困的长效机制结合起来,立即启动救助帮扶工作。2003年正月初一深夜,下河街社区孤寡老人李永会突然患病,求助信息传到社区党支部、党支部立即为他请医拿药,并自筹资金买水果和营养品。在困难群众需要救助的第一时间,帮扶机制立即启动,有效化解了居民的燃眉之急。

二、从最根本的需求抓起,实施教育扶贫,化急化难遂民愿

贫困群体处于弱势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受教育程度低下而导致的文化素质不高,生存能力弱化。不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贫困家庭就不可能彻底摆脱贫困。因此,加强教育扶贫显得尤为重要。我县实施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党政机关或有经济实力的党员干部与贫困家庭建立教育帮扶对子,长期定点扶持贫困子女上学,直至大学毕业,让城市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享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从而摆脱“穷—愚—穷”的怪圈。

我县对县城9个社区的贫困家庭学龄儿童进行了摸排。结果显示,学龄儿童辍学率高达5.2%,面临失学危险的人数高达300多人。于是,立即动员组织有经济实力的机关单位和党员干部,甚至民营企业家对贫困家庭学龄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教育帮扶活动。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定点帮扶贫困居民陈广林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陈泳生,使面临失学危险的小泳生重回到学校;贫困学生成林在实验中学读书,县委副书记罗建新同志在“一对一”的帮扶中多次到他家询问了解情况,送去学费一千多元,鼓励考上大学,摆脱现状;贫困家庭子女吴松建以优异成绩考上西华大学,却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县委组织部得知情况后,动员全体干部捐资2600元支助其走上了求学路;县教育局主动为390户贫困家庭的在校子女减免学杂费20853元,减收高中择校费54700元;下河街社区筹集资金开办社区幼儿园,实行零利润办学,使社区3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享受到了幼儿教育。在对贫困家庭子女实施救助的同时,我县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帮扶中的作用,建立了“圆梦工程”基金会,向全县机关干部、民营企业家、外地乡友募捐助学资金,对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实施救助,形成了一种政府导向,民间参与为主,教育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联动的教育救助机制。一年多来,全县30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圆了读书梦。

三、从最缺乏的地方抓起,实施医疗扶贫,真心真意解民忧

疾病是导致城市不富裕家庭赤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2003年12月,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到下河街了解情况,探访了生病卧床的陈广林一家。这是一个典型的病贫家庭,80岁的老母亲,从92年就开始患病,为了治病,孝顺的陈广林用去了积蓄,还背上了一屁股债,媳妇怕穷跑了,儿子也因此失学。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发现,因为生病致贫的贫困家庭占全县贫困家庭的比例高达18.5%。切断“病—穷—病”链条,斩除病魔,便成了扶贫工作又一个重点。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县开始实施医疗扶贫,让贫困家庭享受到最优惠的医疗救助。投资30万元,在贫困城市人口较为集中的下河街社区,建立了社区医院,并为400多名贫困家庭发放了免费医疗卡,对50多名患病的居民开展的义务诊治活动,发放药品10万多元。县人民医院组织义诊队,深入贫困户集中的社区开展义务诊治活动,发放保健卡,宣传医疗知识,提高贫困居民的防病意识。各民营医院也纷纷加入到帮扶行列,为特困家庭发放了诊治绿卡,定期派出专家组深入贫困家庭为患者诊治。截止2004年4月,全县已经建立了类似的社区医院服务点10多个,方便了困难群众看病就医,使以前小病靠拖,大病等死的贫困居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树立了脱贫信心,增强了脱贫能力。下河街居民成卫星的妻子患慢性鼻窦炎经过医疗救助后,病情趋于稳定,基本上可以料理家务,而且还可以协助丈夫做点小生意,为家庭摆脱贫困起到了助推作用。

四、从最关键的工作抓起,实施再就业扶贫,群策群力助民富

城市扶贫的最终出路在于再就业。我县坚持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将解决燃眉之急与开辟就业门路相结合,将寻找就业岗位与转变择业观念相结合,既解决了当前困难,又确保了长远发展。

一是抓中介促就业。对有一技之长,曾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现下岗致贫的下岗工人,我县采取广收信息,统筹安排的方法,将原县麻纺厂、丝绸厂、织布厂、烟厂的472名失业工人推荐安置到新引进的金华纺织、海峡丝绸、金坛电化、齐祥食品等民营企业,实现了再就业。二是出政策带就业。我县积极落实税费减负政策,为特困家庭发放《再就业优惠证》216本,减免税费50.5万元,鼓励贫困人口自谋职业。三是抓培训促就业。对一部分就业能力弱、文化程度低的贫困人口,我县组织开展多层次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面向市场,与社会办学单位和用工单位开设美容美发、厨师、计算机等专业、培训城市贫困人口1738人。新华街困难人员魏华于今年3月15日参加了美容美发专业培训后,在下河街开了一个理发店,走上了自谋职业之路;宏达水路公司下岗职工魏社松、生活十分困难,参加技能培训后,在磨子街办起了自行车修理店,月收入500多元。四是转观念促就业。据调查显示,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观念普遍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依靠政府找工作的旧观念普遍存在。为了转变观念,我县将思想工作、耐心说教、举例示范作为帮扶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贫困人口改变就业观念。贫困居民何士文四肢健全,但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现在他在磨子街摆起卤菜摊,生意红火;贫困居民肖某,30多岁生活懒散,好逸恶劳,经过教育,在部门帮扶下摆了个擦皮鞋摊点,解决了家庭生活困难。五是劳务输出带就业。由政府劳务办组织成建制劳务输出,对贫困家庭务工人员免收一切费用。仅去年实施这项活动以来,200多名青壮劳动力在深圳、新疆、北京找到了工作,寄回劳务费100余万元。六是“一帮一”带就业。除了成建制培训就业外,我县还对200户社区特困家庭实施“一帮一”就业帮助活动。县委书记刘中伯同志联系户陈广林用500元启动资金,走村串户卖起了小百货;县委副书记、县长邹平同志联系户廖和平用500元启动资金开了一家茶园;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黄成立同志联系户谭华明用500元启动资金一边自己做锅盔,一边叫儿子去外面学技术;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陈鹏泉同志帮助联系户潘明在深圳找到了工作,月收入800多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仕友同志给联系户熊文书启动资金500元摆了一个擦鞋摊,月收入在600元以上。

五、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实施文化扶贫,治标治本聚民心

我县在帮贫扶困工作中敏锐的发现,如果光注重物质上的帮扶,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帮扶和引导,那么帮扶成效就无法巩固。为了巩固帮扶成果,我县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条件的基础上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改变社区贫困居民精神面貌。县委组织部提供资金10多万元,为社区党员活动室配送了电视机、VCD、文件柜、办公桌等设施,建成了高标准的党员和居民活动室,完善了软件资料和墙上制度;县广播局主动为200户贫困居民减负有线电视初改费,收视费5万元,为贫困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如办投资2万余元建成了社区书屋、配备书籍、报刊500余种6000余册,免费供社区居民借阅,开展读书活动。在社区成立老年协会,组建了、钓鱼、游泳、登山四支队伍,开展爱国爱社、勤劳致富、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团结互助、家庭和睦、环境净美、安全生产“十星居民户”评选活动,在贫困居民集中的下河街社区,由居民自发组织,于2003年6月28日成功举办了有社区贫困居民参加的“首届社区文化节”,推动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广大社区贫困居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下河街社区劳改释放人员的郑某,平时无所事事,在耳濡目染的社区文化扶贫活动中,振奋了精神,还主动义务参加社区治安巡逻队,象这种在文化熏陶中受到感染教育的人数在下河街社区就有23人。

在地方财力薄弱,各种针对弱势群体的养老、医疗、大病统筹等社保体系尚在逐步健全过程中,由政府主导有序开展城市扶贫工作,是局部消除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大量显著的成效,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启示之一: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我们在实施城市扶贫工作中,既注重物资的给予,又注重精神的扶贫,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既注重扶贫,又注重扶志,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解决群众眼前困难的同时,又着力提高贫困群众自谋职业、自食其力的能力,拓宽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渠道,保障了城市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

启示之二: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个体与组织相结合。我县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既注重引导党员干部自发参与,又注重推进党组织的集中帮扶;既注重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又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参加帮扶活动的党员干部、基层党组织在帮扶工作中“察民之所虑,知民之所想,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使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这已成为帮扶工作纵深推进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启示之三:深化城市扶贫工作,必须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在城市扶贫活动中,我们立足当前,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又着眼长远努力构建扶贫长效机制。围绕“一个时期一个目标,一个阶段一个重点”的扶贫思路,建立健全了“一帮一”帮扶机制,贫困人口定期公示制、脱贫报告制、帮扶考核机制、定期评比总结制等相关规章制度。通过近期和长远规划,让困难群众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增强了致富的信心。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失独家庭 帮扶模式 探讨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对居民的生活问题给予积极的关注。特别是对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给予其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便帮助其能够更好的存在于我国社会总体当中,不影响社会和谐发展,不影响我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例如,近年来我国经常会组织企业参加三下乡活动,都基层地区开展扶贫,帮助我国偏远地区的弱势群体,使其能够感受国家和党给予的温暖,给予其积极的引导。还有,例如近年来我国对老弱病残孕等开设了专门的公交车、火车、地铁的快捷通道等。并且给予其坐车的优惠。这些诸多的惠民政策都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的弱势群体在社会当中的生存和其权益。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的剧增,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总体寿命在不断的延长,这就导致了我国很多老年人由于意外而丧失了儿女等情况的发生。这些老年人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辈,在暮年时丧失了儿女,让他们面临了生活中的巨大的困难。因此,为了更好的帮助我国弱势群体,吃水不忘挖井人,对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给予积极的资金帮助、生活帮助,我们就必须开展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研究。

二、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思考和对策

(一)资金的支持

通过对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模式进行研究之后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对于失独家庭所采用的主要帮扶的方式是对其进行经济上的补贴,定期给予其相应的资金。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现有医疗的不断进步,相应的也拉高了老年人看病就医所需要的资金,从而使其在每月领取资金时,无法支付相应的看病就医的费用,从而导致了我国现有政府提供支持的资金依旧是捉襟见肘,不能起到实质性的帮助。因此,在结合以上的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政府应当给予现有失独家庭更加多的资金的支持。首先,我国国家政府和有关机构应当重视失独家庭在生活中所面临的真正困难,从这一群体的现状和主要的需求入手,去了解他们真正需要得到的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发现,失独家庭基本都是大龄或者老年人,这些人没有经济基础,也没有劳动能力,大多数都会身患疾病。因此,可以发现,这类群体中的个体的需求应当是对医疗的需要。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转变现有直接将资金向各个失独家庭发放的方式,通过建立起政府失独家庭基金,一方面为失独家庭提供每月基本的保障性生活开支经费,另一方面建立有关我国失独家庭的专项医疗的保障制度,从而为我国失独家庭打造一个坚实和完善的帮扶救助的平台。

(二)生活的关爱

作者还发现,我国政府对失独家庭采取的帮扶模式过于依赖资金的支持。但是,可以试想,这些群体中的成员大多是老年人,他们可能不仅拥有疾病,而且缺乏行动能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怎么可能到银行取钱,怎么可能到医院去看病呢。因此,可以发现,单纯的资金帮助只是一个方面,在提供资金帮助的同时,提高对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的帮助,才能够促进我国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整体效果的改进,将这种对我国弱势群体帮扶的目标和目的落到实处,从而带来我国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整体的关爱。

(三)公共设施、有关条例的完善

另外,除了需要给予失独家庭一定的资金和生活帮助以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我国有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例如:孤寡老人院,非营利性养老院等等。通过这些场所的建立能够为我国失独家庭提供一个温暖的家,并且有利于对这些弱势群体进行统一的管理,以杜绝政府、企业结党营私对政府拨款的抚恤金进行占用,从而有利的保障我国失独家庭的整体利益。另外,我国还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为我国弱势群体的保护提供参考的依据,促使我国国家政府、企业和社会每一个自然人对失独家庭进行关爱,促使我国社会主义人民大团结及和谐氛围的营造,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建设奠定基础。

三、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的帮扶存在着较大困难。第一是国家的重视程度依旧不够,主要体现在对失独家庭的资金支持不足方面,从而给失独家庭的资源、资金分配带来了不小的困难。第二是我国对失独家庭的帮扶过于依靠资金的帮助,而忽略了老年人更希望的儿孙满堂的现状,缺乏生活关爱,导致了老年人心情的调节不好,无法开展正常的生活。第三,我国有关公共设施和法律法规制度的建设并不是十分的完善,导致了很多老年人不能够进入到正常的公益性的养老院去进行生活,从而居无定所,减少其寿命年限。因此,为了更好的关爱我国老一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我们就必须对现有失独家庭改善帮扶的模式,促进对失独家庭帮扶模式的更新和改变。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社会的生活关爱和完善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老一辈能够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杨宏伟,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 2012(11).

弱势群体帮扶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弱势学生;平等教育

党的十七大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前进的旗帜和道路,还为我们审视现状、解决问题、改进工作,不断推进各项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弱势群体教育至少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从发展的角度上来说,重视并加强弱势群体教育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一环。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更优的教育服务,应该是教育发展中最重要的民生体现。第二,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上来说,要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哪些人属于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弱势表现在什么地方,他们最需求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从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采取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改善他们的教育弱势处境。第三,从统筹兼顾的角度上来说,发展弱势群体教育不能脱离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大背景。

尽管市南区属于经济发达城市的中心城区,同样也存在教育的弱势群体,其中主要包括身体上有缺陷、学业上有困难、家庭经济有困难以及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学生。关注这些学生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区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一、开展弱势群体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关注特殊教育,实现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市南区把特殊教育纳入城区建设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确立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为每一位特殊儿童的生命奠基”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帮助残疾儿童少年自强自立”的教育宗旨;形成了“政府统筹,教育牵头,民政、残联、街道办事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特教工作体系;采取了“融教育、康复于一体”“分类施教、实施个别化教育”的教学策略,实现了对残疾学生教育的“零拒绝”。

一是实施政府统筹主导。市南区把特教学校的发展及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列入“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并制定发展规划,下发《发展特殊教育的实施意见》,每年政府都与区民政局、区残联等相关部门签订特教工作责任书。区政府先后投资150万元,改善特殊教育学校(三江学校)办学条件。2007年在为残疾学生减免杂费、课本费、取暖费的基础上,又为所有在特教学校上学的市南区残疾学生提供了免费午餐和免费校车。

二是规范管理、科学运作。市南区建立了残疾学生随班就读两级管理网络,对随班就读学生的入学、转学给予优先安排,每学期召开随班就读交流会;在教育教学上提出了“六优先”原则,即对残疾学生优先提问、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优先安排座位、优先联系家长、优先参与集体活动。三江学校是市南区唯一的一所智障特教学校。目前学校有学生53名,其中轻度智障占10%,中度智障占58%,重度智障占32%。学校在促进办学条件现代化、硬件设施配备标准化、实施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更注重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校园文化的培育。劳动教育、人文关怀让特教彰显独特魅力。学校也因此成为全国特殊教育的窗口学校,受到国家教育部特教处、中残联组联部领导的高度评价。

三是促进师资专业发展。市南区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建立“教师发展培训基地”,借助基地先后组织特教干部、教师参与培训。教体局还与青岛市的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医疗康复培训基地,定期派特教教师到医院进行学习,邀请医学专家深入学校指导康复训练。针对特教学校特色班缺乏专业教师指导的现状,市南区还成立了由普校青年教师、大学生以及社会人士组成的教育义工队伍,为特教发展提供保障。

四是加强教育策略研究。市南区加大课程的开发力度,构建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融教育、康复于一体的特教课程新体系。设立了常规课、大班课、走读课、助教课、单训课等,构建了“生活对话”“健疗艺疗”等校本课程,确立了十三个特教科研课题,编写了适合智障学生协调训练发展的康训七操。另外我区还努力将特教向两头延伸:一头是向职业教育延伸,成立了山东省弱智教育学校中第一个职业教育班,目前多名职业班毕业生已被企业聘用;另一头是向学前教育延伸,启动“阳光启迪”工程,2004年创办青岛市首家婴幼儿康教中心,目前已吸引了来自全市30多名孩子入园接受康复训练。

(二)关注困难家庭子女教育,全面深化帮困助学工程

近年来,市南区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力度,进一步扩大帮扶面,深化帮扶内涵,提高帮扶实效。

一是规范管理运行程序,落实一个“明”字。在局域层面,设立帮困助学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建立“发现—建档—研究—帮扶”的系统强化管理程序,建立数据库,突出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在学校层面,各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帮扶工作,并在帮扶资源、帮扶制度、帮扶内容、帮扶效果等方面实施系统的组织实施与管理,确保帮扶工作有序地进行。

二是建立立体帮扶网络,体现一个“广”字。市南区确立了区、校、个人三位一体的帮扶机制。“区级帮扶”是建立“帮困助学基金”,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针对特殊学生的需求,统筹规划,实行分类帮扶。“学校帮扶”是学校根据本校特殊学生的类别和实际需求,加强帮扶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开展富有实效的帮扶活动,不断创新帮扶模式,营造温暖和谐的校园环境。“个人帮扶”是倡导全区广大干部、党员、教师积极参与帮困助学,同时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援助之手。

三是落实帮困助学行动,突出一个“实”字。市南区为特困学生建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和“帮困助学金”两项基金,在对特困生以及实际生活特别困难的贫困学生减免课本费、本子费等基础上,每位学生再资助160元。另外,教体局坚持在每年春节、儿童节等节假日中,进行“温馨走访”;建立特困学生特长兴趣班。近三年全区近1500人次的困难学生享受资助和减免。

四是加强帮困助学策略研究,体现一个“深”字。市南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在各学校建立了“帮困助学研究小组”,不仅以特困生、贫困生为对象开展研究,还以学困生、单亲学生等特殊需要学生为对象分类别进行策略研究,帮助和引导特殊需要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

(三)关注新市民子女教育,让“流动的花朵”尽享阳光

近年来市南区新市民子女越来越多,自2004年起,共接收新市民子女近两千名,分别安置在11所小学。市南区把新市民子女教育纳入政府范围,通过宏观协调、合理安排、全员吸纳,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享受“同城待遇”,体现教育公平。

一是建立三项机制,为新市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市南区建立组织保障机制。成立领导小组,出台相关文件,为扎实做好此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另外,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包括全纳接收制度、全程跟踪制度、全面评价制度等。同时,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自2004年9月起对符合接收政策要求的新市民子女一律减免借读费。减免后,仅此一项教体局一学期就要投入12余万元。二是畅通就学绿色通道,为新市民子女家长提供便捷优质服务。重点开展了“四个一”活动。“一次大型咨询活动”是每年5月,教体局举办一场“新市民子女”就学咨询大集;“一部咨询热线”是开通入学咨询热线,并将电话号码在媒体公布;“一次培训活动”是每年召开新市民子女就学政策培训会,对招生政策、劳动合同、住房合同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一次学前普查”是坚持开学前到每位报名的学生家中做入户调查,为新市民子女入校后的教育做好铺垫。

三是一视同仁,面向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启动“温馨工程”。市南区推出“温馨报名”。招生前在各大媒体公布报名时间及办法,分东、西两片设置报名点,对每位前来报名的学生做到热心、耐心、细心。另外,做好“温馨提示”。开学初学校将班额进行公示,为有入学意愿的家长做好提示。打造“温馨品牌”。针对新市民子女的特点和需求,市南区教体局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关心呵护。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市南区在促进教育公平,关注弱势学生成长的实践探索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我们还应当看到,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征程中,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有了新的定位、新的思考、新的期望。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这对促进教育公平,让弱势学生同享平等教育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同时也使我区的加强弱势群体教育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具体表现为:

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萎缩,所招收学生越来越趋于中、重度残疾,对教师在医疗、康复方面的知识技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另外学生家庭的经济和教育状况偏低,特困和困难边缘家庭比例不断升高。

特殊教育学校缺乏特教专业学校毕业的教师,在职教师虽然学历层次较高,但缺乏特教心理和康复教学经验,成为阻碍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特教学校的前身是普教学校,缺乏部分配套教育教学康复设施,目前已有的一些设备设施有待于进一步更新和升级。

随着城区发展的加快,区域内新市民子女人数逐年增多,个别学校出现了班额过大现象,给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一些外地转进的新市民子女,因地区学制不同,给教师的施教和个人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困难,相对延长了学生转入新校的适应期和过渡期,有的直接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

由于受家庭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教育素质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弱势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弱势学生群体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树立“三大理念”

第一,树立教育资源平等共享的理念。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受教育的不平等。这种资源既是指办学设施、教育设施等硬件资源,也指包含教育理念、优质师资、教育文化等在内的软件资源。只有科学地规划教育格局,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才能保障弱势学生充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使教育真正从起点公平到过程公平,确保弱势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第二,树立尊重教育主体差异的理念。每个学生的个体特征、认知水平、情感态度、成长需求不是完全相同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倡导平等教育绝不是整齐划一式的教育,它是基于差异发展上的平等,是让每个孩子的潜力、智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平等。正视个体的差异,放弃对教育同质性的追求,既主张人人都受教育,又追求人人都受适切教育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提倡和实施。

第三,树立有效补偿差距的理念。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平等地对待平等的,不平等地对待不平等的。这句话所体现的就是补偿原则。补偿原则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距,并对社会经济地位处境不利的受教育者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予以补偿。这种做法是不平等的,但却是公平的。

(二)注重“三个结合”

一是注重整体规划与局部推进的结合。首先要加强政府统筹、做好整体规划。针对特殊教育、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新市民子女教育等各类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制定长远规划、分层次设立重点建设项目、分步骤促进各类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如在发展特殊教育中,应在对发展目标、教育内容、实施措施进行通盘考虑、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特教资金的投入、加强校舍的改造、设备的完善,以及有计划地加快特教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升特教的整体水平。其次是强调局部推进。要针对各类弱势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需求,有计划、分主次、有重点地推进弱势群体教育工作,如针对弱势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可加强对其特长和爱好的培养与研究;针对弱势学生习惯养成问题,可开展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探索和研究等。通过局部推进让市南优质教育的成果惠及每一个孩子。

二是注重内部提升与外部优化的结合。“内部提升”指弱势学生的接收学校,要在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进程中,把提高对弱势学生的教育水平作为衡量办学的重要方面。着力在教育环境、管理制度、文化培育等方面体现对弱势教育的理念和认识、渗透对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与研究。“外部优化”指不断优化促进学生成长的外部大环境。外部环境是学生发展成长的基本条件。经济、文化、教育、自然环境等因素决定着弱势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效益。关注弱势群体教育,优化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三是注重“输血教育”与“造血教育”的结合。“输血教育”是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齐抓共管,为弱势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更多更优的帮助,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呵护,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输血”。“造血教育”是以鼓励表扬、榜样示范、说服引导等方式启发弱势群体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努力开展以自主能力为核心的自立、自强、自尊、自信教育,多角度、全方位塑造弱势学生的自信心,开发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这些孩子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我、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三)加强“三项研究”

一是以学校为阵地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坚持以学校为教育主阵地,针对弱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根本需求,从教育方法、教学策略、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德育工作等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强对弱势群体教育的研究,以研究促实践、以研究求实效。

二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家庭教育是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家庭的教育环境、家长的教育素质对弱势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在研究和开展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学校应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对弱势群体家庭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理论支持,重视分析弱势群体的家庭教育特点,开展有效的弱势群体家庭教育方法指导,并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

三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作为终身教育载体的社区教育,强调的是“人人均为学习之人”,强调教育对象的无歧视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全员性。以社区为载体,针对弱势群体的教育需求,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展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弱势群体教育与社区教育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强弱势群体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改变弱势群体的边缘性,更有利于促进弱势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上一篇:小学生帮扶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医生对口帮扶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