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慢性肠炎82例

时间:2022-09-23 08:01:43

关键词:慢性肠炎;参苓白术散;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5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5-0042-02

慢性肠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其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或大便带有粘液。病程较长,均为3个月以上。近几年来笔者运用参苓白术散治疗慢性肠炎8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2例,其中女44例,男38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9岁,平均44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5.2年;大便次数每日3~5次42例,6~9次36例,10次以上4例。

2 治疗方法

内服参苓白术散方药组成: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桔梗9g,山药20g,白扁豆15g,莲子肉15g,砂仁log,苡仁20g,甘草6g;腹部饱胀,纳差加神曲12g,陈皮6g,麦芽12g,口干、渴加葛根12g;湿盛者加车前子12g,大腹皮15g,阳虚寒盛者加附子9g,干姜6g,肉桂8g,气虚下陷者加黄芪20g,柴胡9g,升麻6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治疗期间注意调理情志,饮食起居。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化验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常规红、白细胞

3.2 治疗结果 82例中临床治愈35例(42.6%),显效37例(45.1%),好转8例(0.97%),无效2例(0.24%),总有效率为88.6%。

4 典型病例

吴莱,男,34岁,于2007年5月4日初诊。腹泻3年,大便每日3~5次,大便澄彻清冷,腥秽不臭,溏烂,腹胀肠鸣,恶寒喜暖,形寒肢冷,疲乏倦卧,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舌质淡嫩有齿痕,脉细迟。证属;脾肾阳虚(命门衰微,土失温煦)。治则:温肾健脾。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党参30g,茯苓18g,山药15g,莲子20g,白扁豆15g,陈皮8g,生薏仁20g,干姜9g,肉桂6g,附子9g,车前子12g,大腹皮15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7剂,服药后阳气已振,腹泻次数减少,便溏,脉缓怠。上方去干姜、肉桂、附子、车前子,继服7剂,腹泻止,上症痊愈,为巩固疗效,继服参苓白术散20剂。随访1年未复发。

5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慢性肠炎属“下痢”或“泄泻”的范围。多因内伤久病,脏腑器官功能低下和器质性的病变所致。本病性质多属虚寒,病程缠绵,病情复杂。《景岳全书・泄泻篇》: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本病以脾胃为主;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精微,若饮食不节,调护失宜或情志不舒,肝郁乘脾,或不节,命门火衰,不能温脾,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升降失调,清阳不升,浊阴下降,导致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而致泄泻。参苓白术散是治疗脾胃虚弱常用方剂。方中党参、白术、茯苓补脾胃之气;白扁豆、山药、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陈皮理气和胃;莲子、甘草补脾,养心益肾;砂仁辛散温通,醒脾消食;桔梗既升亦降,疏通胃肠,提升清气,神曲消食导滞;甘草灸用性温,还能补虚益气,调和诸药。该病本属虚寒,标为湿盛,故属本虚标实之证候。虚为湿之成因,寒为阳虚之果。故“湿盛则濡泻”、“久泄皆属于湿”。因此湿盛是产生泄泻的根本。本病之治疗除健脾利湿温补脾肾外,利尿渗湿不可缺少。湿盛者可加车前子、大腹皮。阴寒内盛者可加附子、干姜、肉桂以宣散寒凝,振奋血行,疏通气机。中气虚下陷者加黄芪、升麻使清升浊降,升降平调。滑脱不止者加诃子、肉豆蔻,以涩肠止泻温中行气。本病类型较多,病情复杂,总以脾困湿盛为主。因此健脾利湿是治疗本病的关键。除此之外,在治疗的同时,应多注意饮食,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也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加味萆分清饮治疗乳糜尿28例 下一篇: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