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8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2-24 08:47:27

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8例临床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单纯予以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小儿腹泻;参苓白术散;西药

[中图分类号] R2-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71-02

小儿秋季腹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炎,主要发生在秋季,发病年龄以6个月~3岁最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大便次数频多,日10余次甚至几十次,呈稀水蛋花样便。严重者多伴有口渴及明显烦躁、脱水等症状[1]。本文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均符合小儿秋季腹泻的诊断标准[2]。将38例小儿秋季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7个月~3岁,平均2.1岁;病程1~5 d,平均2.1 d;伴呕吐7例,发热3例,厌食或纳差3例,脱水6例。治疗组19例,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9岁;病程1~6 d,平均2.3 d;伴呕吐5例,发热4例,厌食或纳差3例,脱水7例。全部患者为稀水样或蛋花汤样大便,大便镜检均有脂肪球,无红白细胞,大便培养均为阴性。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①发病于秋冬季;②大便为水样或蛋汤样,腹泻次数每天数次或数十次;③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④多有呕吐、脱水、水电解质紊乱;⑤大便细菌培养阴性,大便HRV抗原阳性[2]。排除其他感染性肠炎和重度营养不良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常规予以病毒唑,每日10~15 mg/kg,分3次口服。腹泻严重者加服蒙脱石散,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口服;1~2岁:每日1~2袋,分3次口服;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口服。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药组成:人参3 g、炒白术6 g、茯苓6 g、炒山药6 g、炒薏苡仁6 g、炒扁豆3 g、砂仁3 g、葛根6 g、甘草3 g。随证加减:伴乳食积滞者加山楂6 g;伴有腹痛者加白芍3 g;久泻不止者加乌梅6 g;恶心呕吐甚者加半夏6 g。上药煎汤服,1岁以下患儿每日半付或酌情减量,1岁以上患儿每日1付,多次少量服用,3 d为1个疗程。以上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文献[3]。显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3 d内,大便性状及全身症状明显改善,腹泻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粪便性状及次数、全身症状无变化,甚至恶化。总有效=治愈+有效。

2 结果

对照组19例中,治愈6例(31.6%),有效8例(42.1%),无效5例(26.3%),总有效率为73.7%;治疗组19例中,治愈11例(57.9%),有效6例(31.6%),无效2例(10.5%),总有效率为89.5%。治疗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临床上婴幼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高,常因腹泻失水,出现高钠血症、代谢性酸中毒,严重危害患儿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轮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肠黏膜绒毛,造成小肠蠕动亢进和吸收功能障碍,使肠绒毛破坏,钠、水吸收减少,导致腹泻[4]。西医常用治疗措施为调解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以及抗病毒治疗等对症治疗。

本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中医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尤其在秋冬时节则更易被寒邪所侵,饮食所伤,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引起饮食停滞,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致成泄泻[5]。可见泄泻发生的关键是脾虚湿盛,治当从调理脾胃为原则。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炒山药、炒薏苡仁、炒扁豆健脾化湿,砂仁理气和胃,葛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效。

本研究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配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参苓白术散加减具有补气健脾,温中散寒,收敛止泻功效,蒙脱石散可加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修复。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许曙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1):36.

[2]王永,谢晓飞,刘永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32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7,13(2):43-44.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4]黄桂花,刘剑.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94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8):478.

[5]孙霞,刘汉山,丁会霞.中西医结合治疗秋季腹泻154例疗效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2,9(6):15-16.

(收稿日期:2010-01-22)

上一篇:采集血液标本容易出现的错误及对策 下一篇:天麻钩藤颗粒与天麻钩藤汤干预原发性高血压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