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23 07:54:21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看,体现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渐进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存贷利差缩小,风险加大,经营战略的调整等。从理论和实践角度,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存款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款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McKinnon 和 Shaw(1973)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理论,而利率抑制是金融抑制的重要手段和战略。学者加尔比斯和马西森进一步拓展了该理论,认为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重中之重。在《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将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是最为核心的变量,也是政府极为关注的变量,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关键一跃”―存款利率市场化正渐行渐近,它对商业银行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因此,有必要梳理一下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影响,并以理性的角度给出相应的对策。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现状与进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美国、日本相继成功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管制的全面开放,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入最后阶段,即存款利率市场化。理论界和实务界有关利率市场化的呼声不断升高,而决策层也把存款利率市场化提到了议事日程,而近期政府在加大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推出新举措。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已进入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攻坚阶段,即取消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完成。就最新进程来看,决策层已在快速推进,无论是推出大额可转让同业存单,还是上海自贸区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无论是央行还是微金所,都从不同层面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些举措进一步表明,政府正在稳步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也体现了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当然,这种改革进程会对商业银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表1: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最新近展(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会影响到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包括银行的利润空间、产品结构以及市场定位等”(赵锡军2014)。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会出现低利率,低利率会导致“存款搬家”,催热影子银行,而高利率会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甚至会出现“跑路”现象。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诸多影响。

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调整。传统的存款利率被压抑,商业银行以活期存款和中短期存款为主,而贷款以中长期为主,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因期限错配会增大整个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需要迅速调整经营战略,重新识别和控制利率风险,促进银行稳健经营,提高盈利能力。从域外经验看,美日等发达国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表外业务的比重和对利润的贡献度显著提高。据有关文献考证,美国利率市场化开始后,利率剧烈波动和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后汇率浮动,使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发展,如存款账户收费、信托、资产证券化净收益、交易账户所得和收费等,拓展了商业银行获取非利息收入的渠道。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盈利模式的重新调整。

利率市场化冲击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战略。中国银行业是以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独大,中小型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及农村信用社并存的现状。但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各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增大,会产生优胜劣汰的现象。债券收益和存款收益之间的相关性会显著增强,这对银行的储蓄影响巨大。在过去银行的经营理念中,只发展存贷款传统业务就会赚得盆满钵满。从我国银行业高盈利能力来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规模扩张,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151万亿元,较2003年末增长了4.39倍;二是稳定的净利差,由于存在利率管制,银行业的平均净利差多年来保持在3%左右。利率市场化后,这种坐收渔利的好年景将不复存在,因资本的逐利性,资金会出现“搬家现象”,会在存款、债券和理财产品之间进行频繁流动,这显然触动了银行“存款立行”的灵魂,给银行带来无尽的压力。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看,利率市场化带来金融工具的繁荣,如余额宝等“宝类基金”不断出现并迅速扩张,已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余额宝的资金规模达到5413亿元,截止到2014年6月底,余额宝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1亿户,如此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导致银行业的市场份额就会逐步减少,利润会逐年下降。余额宝这种吸金能力,相当于直接从银行把存款搬到余额宝,所有这些都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冲击,迫使商业银行进行竞争战略调整。

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的风险。据相关文献记载,日本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时,存贷利差由 1984 年的 3.15%收缩到 1994 年的2.33%,减少了82个基点。为了增加银行利润,商业银行竞相放贷,将贷款业务的重点转向了以土地经营、股票投资为主要对象的企业,催生了经济泡沫。据日本存款保险机构年报(2004年)统计,1995~2002 年的 7 年间,金融机构的破产件数达 172 件,尤其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在20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因银行利润缩水也出现过几千家银行倒闭现象。中国银监会的定量测算表明,如果今后十年内实现完全利率市场化,银行息差可能下降60个到80个基点,银行利润将降低一半,银行抵御风险能力下降,资本补充压力上升。因此,商业银行为了弥补利润,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另外,因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因素,这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仅剩“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理论界和决策层都从不同角度去梳理和探讨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跳。面对2014年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通过“定向调控、精准发力”,在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点,调控政策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两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效。而央行的货币政策也转向间接调控方式,并酝酿新工具引导利率,这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存款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商业银行面临经营风险和战略调整。积极借鉴国外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从决策层和制度方面做出相应对策。

顶层设计是降低商业银行风险的保障。从国际及地区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之初,银行业的净息差无一例外都是收窄的,而且美国、香港、台湾等先行经济体利率市场化之初出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现象。因此,如何深化金融市场改革,银行业如何适应利率市场化等问题,必须靠“顶层设计”才能解决,借鉴域外经验,高屋建瓴,顶层设计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立体化多层次的风险防控体系。第一,树立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意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利率防控管理队伍,突出利率风险管理与决策培训,提高银行经营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风险决策意识和风险处理能力,强化风险意识的养成。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规避利率波动风险和转移利率风险,完善风险管理模式。从健全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体制看,要确保商业银行规章制度的落实,若有违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在行内形成违者必究的氛围,同时加大力度完善内控组织体系,优化内控系统,加强经营过程监控管理,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风险产生,形成预防体系,从而降低风险。

第二,转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政府不再为商业银行兜底托盘,商业银行由“利差”盈利模式转变为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的经营模式,为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战略调整。

第三,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调整收入结构。从美国金融产品的模式看,种类繁多,主要有资产证券化后的ABS,CBU、MBS,另外还有贷款担保证券、股权互换、互换期权、外汇期货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商业银行从战略角度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快金融产品研发。另外,随着互联网金融兴起,如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金融创新业务正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应主动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避免存款利率市场化引起的“存款搬家”,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

存款保险制度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稳定器。从“隐性”到“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改革,确保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这是决策层的宣言,政府和实业界正在着手制定有关存款保险制度的细则。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势在必行,存款保险制度具有整体稳定性作用,有助于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是利率市场化下金融系统的稳定器。首先,存款保险制度促进经济和金融的稳定,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我国无论采取业务托管、兼并重组或行政关闭等措施,倒闭金融机构的债务都有政府清偿。2014年央行货币政策的新常态是定向降准和有针对性调整货币政策工具,让金融机构真正地来支持实体经济,这样更加有利推进整个国内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提速的今天,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存款保险制度不仅能控得住风险的感染性传播,更重要的是起到了真正地“兜底”作用,从而强化了稳盘托底功能。

其次,存款保险制度保护了金融消费者,有利于商业银行顺利转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指引利率市场化当中的金融机构,平等竞争,管控好风险,提升定价能力。同时,金融消费者应树立正确理财思维,纠正“银行大而不倒”的理念,体会“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存贷利差缩小,金融消费者会面临银行间恶性竞争带来的诸多风险,而存款保险制度构筑了一座风险防火墙,为金融机构在风险面前构筑一道缓冲带,更好地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因此,建立和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有利于保护存款人、特别是中低收入存款人的利益,还有助于完善退出机制,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经营市场化,倒逼银行业改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从而保障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金融监管是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守夜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传统商业银行以“存款立行”和以“存贷差盈利”模式将不复存在,因此,商业银行转型已是大势所趋。从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看,金融监管制度总是存在着管制放松管制再管制的循环变化,这为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起到守夜人的作用。如美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经历了金融创新放松管制,利率市场化加强监管的模式。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角度看,“影子银行”盛行和利率市场化加快的前提下,加强金融监管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保护商业银行顺利转型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实行“一行三会”监管体系,利率市场化后,应对现有监管理念、思路、方式和手段创新等方面持续改进,以促进监管水平和监管层次的提升,监管部门要搭建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使金融监管制度创新成为商业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的有力保障。应该完善现有监管制度,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形成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必要补充和有效制衡,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监督和引导,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

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创新的发展,混业经营已经成为一种明显的趋势,倒逼金融监管能力提升模式。首先,构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强化系统性风险的监管。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需从宏观层面加以考量,从金融体系整体稳定性进行评估,明确金融监管指标以防系统性风险;其次,完善金融创新风险监管机制。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带来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的创新,难免产生监管漏洞,借鉴国际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的经验,做好事前风险防范,主动出击,创新风险监管机制,为商业银行的顺利转型建立安全防护网。在监管理念上,要加强国际合作,在监管标准上向全面性风险监管转变,同时加强监管内部的制度建设。

总的来看,存款利率市场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它不仅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存款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转变了金融消费者的观念,银行进入了被选择时代。从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进程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已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仅剩“最后一公里”,即存款利率完全放开,这是改革的关键一环。因此,需要规避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主动加强实践与市场的互动,发挥学者与监管层的智慧,充分利用互相网金融带来的创新理念,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金融安全网制度存款保险制度,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置和市场退出机制。只有做到蹄疾步稳,加快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才能使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健康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责编 / 丰家卫(实习)

上一篇:珍惜频谱资源,保护电磁环境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健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