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海》:一切都因那本杂志

时间:2022-09-23 07:21:01

《重返大海》:一切都因那本杂志

毫无疑问,影片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每当父亲要儿子去学习厨师技巧时,小男孩脸上的那种愁容。当他回到自己的独立空间,翻看自己的私密笔记本,进入属于自己的大自然的时候,脸上所显露出的那种喜悦,两者形成的鲜明对比。人的价值观是怎么形成的,是靠父母教条,还是靠自主选择?

影片中,厨师父亲千百次地建议、讯问、斥责——哪怕是充满善意的,都不及一本《自然地理》杂志对孩子的影响大。如果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因为父亲是身处纽约唐人街的华人这个身份而更加代表了中国的话,那么《自然地理》杂志作为美国的一个媒体,似乎就更代表了西方。最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中国式思维让位于西方式思维,这是影片的一个隐含主题。

影片不厌其烦地讲述着小男孩和卡尔文的故事,我其实一直有个疑问:卡尔文的父亲,那个飞鱼国王丢了孩子,丢了那颗象征族群最高地位的紫色珍珠,难道它就一点不担心,没有一点行动吗?言外之意是,既然影片要刻画父子关系以及孩子成长的烦恼,厨师父子和飞鱼父子其实恰好是两对可以互相参照和比对的组合。

说完了父子深情线,我们再来看看卡尔文的英雄线。它经历了对自己的不信任、对朋友的不信任等多个困惑,在千钧一发之际,想出办法,并成功带领水族馆中的其他鱼虾完成了终极难题,这的确已经具备了成为英雄的资质,情节也相当饱满了。但我个人还是想吹毛求疵地谈一点,对于卡尔文来说,重返大海只是英雄磨炼的一个难题,却不是终极难题。终极难题应该是影片中反复说过的许愿石或者巴巴多斯海域。如果最终卡尔文的“毕业”典礼能在许愿石进行,或者它真的来到了自己梦想到达的巴巴多斯,那么它的英雄之名才算真的确立了。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卡尔文与小男孩的友情线。无论是他们之间感情的建立,还是发生了嫌隙,还是与小偷展开的那一场管道追踪大戏,亦或是最后千钧一发的营救,影片在这条线上花费的笔墨都可谓最多。然而超越小男孩与其父亲关系融解的那种深刻的感动却并没有发生。原因有二:一是小男孩的造型实在是太悲催了,既不帅,也不萌,实在难以让观众把感情投射到他的身上;二是他们之间发生关系止于例行公事地推动剧情,深度的爱并没有构筑得非常可信,他们之间隐隐有一把环保的大旗在高高飘扬,使得其友情比他同是鱼类的Ben之间的友情要显得做作很多。

这部影片在一些小细节上处理得不错。比如对紫色珍珠的描写:一方面它是飞鱼王国的神圣之物,另一方面它在性命攸关的危急时刻又成为一个普通的道具,换句话说,正是珍珠从圣物向道具进行了退位,才产生了卡尔文从普通的飞鱼向英雄的晋位。此外,在小男孩的房间里有个重要的道具,就是贴在墙上的一幅字“民以食为先”,可以想象这是寄托了父亲怎样期待的一幅字,或许还是祖上传下来的一幅字,但它的背后却是另外五个大字“子以父为先”,后来当小男孩决定要送卡尔文去大海的时候,他把这幅字摘掉了。为什么要摘掉这幅字,意义不言自明了吧。

上一篇:“混搭”京剧漫画走红微博 下一篇:为高中词汇教学插上“暗示”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