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时间:2022-09-23 07:15:30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教学方式的任务,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实施和推广的一个兴奋点。

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阿的现状

在科技进步与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超强的交互性、参与性、信息资源的大量存储和共享特点,成为现代教学手段和教与学方式多样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构成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

但是据调查,目前课堂教学大多数仍采用“灌输―接受”的模式,学习方式基本上还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学的工具也还是黑板、粉笔和纸。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数代人的研究与传播,已经内化为绝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心理定势,成为目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顽强干扰。因此,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应用十分困难,仅仅是作为公开课、演示课的演示工具。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尝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开展教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论假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我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奠定了自主学习理论的基础,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能够面向未来的发展,是积极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习的资源无限扩展,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进行意义建构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当前社会和教育环境下,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突破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有效地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

(二)设计原则

1.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的核心思想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基于此,一方面,教师讲课不要占很多时间,而需要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读书、思考、讨论、实验等。另一方面,讲课只是讲授知识结构中的主线,其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内因发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注重交流与合作。

学生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共同对学习内容进行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

3.注意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的结合。

新《生物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方面标准。纯粹利用信息化教学,显然是无法达到生物学的教学目标的。其突出表现在“动作技能”的达标方面:再好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也无法替代对实物的真实观察(如嗅、触觉等),再真实的模拟实验也无法替代动手实验的效果。因此,信息化教学应是一种现代技能与常规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4.强调检测与反馈。

基于信息化教学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原则,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通过检测反馈的信息可及时调整、指导教学。

(三)教学设计

1.通过互联网或局域网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当代教育改革十分关注的问题,传统教学手段在这方面总显得资源不足,信息处理效率低下。现在有了计算机网络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广阔的互联网资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特点给学生布置他们能主动参与的获取、处理信息的学习任务,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网址或在局域网上为他们准备充足的学习资源。在研究性课题《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学习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以下网址:中国环境与发展信息检索(www.省略.cn)、中国环境保护网(www.zhb.省略)、环境生活网()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不仅可以落实具体的知识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同时锻炼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并非所有的课都适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因此,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新授课、练习课进行尝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教学结构包括:“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提供平台,自主学习”“多元交流,合作互学”“实践应用,拓展创新”“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这一环节,创设情境是关键,提出问题是目的。笔者主要通过创设生动、感人的情境,愉快精彩的活动或者提出富有诱惑力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索研究的方向。目的是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提供平台、自主学习。

笔者提供接近学生认知发展区的材料,组织学生活动,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索、去发现。这样的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主动构建新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多元交流,合作互学。

在提供平台,学生自主学习后,笔者组织学生作必要的讨论和交流,提倡不同意见的争论,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入全面,鼓励学生敢疑、敢想、敢说、敢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笔者要求学生把学习成果或问题反馈出来,在交流中形成共识,培养评价相关信息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人机互动,扩充学生的理解范畴,优势互补,培养合作的意识。

(4)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笔者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或利用多媒体及超链接将课堂向课外延伸,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方法和相关内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5)总结评价,提升认识。

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中注重在认知过程中的评价方法与功能,以及突出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自评,是多元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参与性,可以有效地落实评价多元化的问题。教师可组织学生谈看法、谈体验、谈收获,通过自评互评使学生体验成功。

上一篇:对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页面构图要素的分析 下一篇:《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