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时间:2022-09-23 04:21:06

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0102-03

一直以来,我们都希望真正的将游戏还给孩子,但是往往我们还是摆脱不了对游戏的高操控。我们希望游戏是生动而有价值的,因此我们生硬的走游戏环节;我们希望游戏是鲜活而有序的,因此我们排练某些游戏场景……然而要让游戏真正成为孩子自己的游戏,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时的教师就如同是仆人,提供给孩子他所需要的材料,至于他选还是不选主动权在他手中;这时的教师是孩子头,领头玩一个新玩法,至于他跟不跟主动权在他手中。

将主动权还给孩子,就必须站在孩子的角度,将所有的设置和选择建立在观察孩子的基础上,考量游戏的内容、环境的设置、游戏的玩法、评价等等多方面因素,这才不会发生我们认为有趣的游戏,幼儿无动于衷;我们创设的高雅情境,幼儿无所适从;我们提供的丰富材料,幼儿无从下手……

一、真正以孩子的角度提供游戏平台――游戏内容的选择

游戏内容选择在孩子还在老师?也许我们做的更多的是由教师确定主题,再由孩子在游戏中不断的丰富。这样开展的出来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是否公平?

案例:《土布风情》

实录:走入游戏《土布风情》的场景中,民族风感觉扑面而来,伴随着悠扬的古筝,教师带领孩子走入场地观察陈列的蜡染印花布,并引导孩子想一想能不能设计蓝印花布?并用印花蓝布给自己设计服装?教师接着出示材料:各色彩纸、彩色海绵、即时贴等废旧材料和工具。经过短暂的讨论,伴随着古筝优美的旋律,孩子们安静的开始制作,一个小男孩把蓝色的海绵剪成长条形,在自己的头上绕了一圈,觉得可以做一个头巾,为了像印花蓝布,他又找来白色的即时贴,不知道是没有用惯剪刀还是其他原因,孩子很长时间也没将即时贴剪成想要的花型,只剪了几个长方形,大大小小的贴在蓝条上,他看了看非常不满意,渐渐的失去了兴趣,就拿着这个条子开始观望。在这个男孩子做头巾的时候,一个女孩在一大堆废布料中找到了一条印着豹纹的花布,她将花布简单的一围围在腰上,成了一条短裙,带着欣喜,她得意的在同伴中炫耀着走来走去,这时老师走过来指导她也找了一块蓝色海绵,做一个花冠戴在头上。其他孩子不约而同的也做起了花冠,最后在即将结束制作的时候,大多数孩子都做了一个花冠戴在头上。

展示活动要开始了,在电视台的后台,大家争先恐后的在小小的化妆室里装扮起来,有的对着镜子涂口红、抹胭脂,有的拿来一条羽毛围巾挂在脖子上,一场热热闹闹的服装秀在游戏即将结束的时候掀起了高潮。

分析:教师选择的土布风情主题,明显没有得到孩子的任何响应。教师初衷是想将高雅的回归自然的一种艺术用游戏的手段融入幼儿的生活。思路无可厚非,但是,教师游戏内容的选择上首先是“土布”这个太具备民族特色的主题,离孩子的生活太远,在孩子的眼里“土布”也许真的很土,它的美很难通过仅仅一会时间的参观就让孩子感受到。教师又没有很好得将这一内容分解和消化到幼儿的学习生活中,造成认知和能力的脱节。兴趣打了折扣之后,教师在引导制作上又没有了解孩子的能力去提供蓝花布让孩子创造,而是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造型要求:要设计蓝花布、再用设计的蓝花布给自己设计一件服饰。由此前半部分的活动沉闷而无趣由此而产生。

在这个游戏中有两个亮点:女孩的豹纹短裙和化妆室的化妆。可惜由于不是教师确定的主题内容,魅力的火花一闪而过。如果我们能够抓住孩子主动闪现的火花,因势利导,游戏的场景是不是会有很大的改观?

游戏内容的选择我们可以有一个教师确定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的源泉一定是来自于孩子的认知和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立教师观察机制。游戏中教师的观察是游戏的基础,整个游戏都是围绕着这个基础伸展开来。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在游戏指导过程中,随身带一个小本子,随时记录孩子的游戏反应。或者两位教师分工合作,一名教师记录一名教师指导。只有当我们仔细观察到了孩子的反应,才能及时对游戏进行调整,来满足孩子游戏的需要。

2.深入幼儿生活。游戏是孩子对日常生活模仿和再现,游戏是否能获得孩子的喜欢,并能玩的开来,幼儿的生活基础不容忽视。教师在幼儿内容选择上就要真正的深入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生活基础,这样提炼出来的游戏才能得到孩子的响应。

3.了解幼儿能力。作为人的本质来说,只有当他感受到环境是可控的,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感受到安全,在一个的安全的环境中他的能力才能得到发挥,他的情感才能体验到愉悦。游戏内容选择,我们即可以先确定内容再将每一个细节分解在孩子日常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能力水平,再设置其他辅助活动积累认知和能力。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能力和认知水平之后再确定游戏主题。但总的来说对于孩子快乐源泉之一的游戏,只有基于孩子的动手和认知能力,我们的内容才能鲜活,孩子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这样的游戏才是孩子真正喜爱的游戏。

二、真正以孩子的角度提供游戏平台――游戏场景的设置

场景设置和内容选择看似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实不然,场景设置更多的体现在游戏区域的规划,是在内容选择的基础上体现出的场景布置。游戏中场景设置一般由教师和孩子共同完成。

场景一:角色游戏《幸福小区》

游戏准备:小区场地布置教师精心用KT板分割成砖墙的样式,将便利超市、大喜来、爱心门诊等区域划分开来。

游戏过程中教师逐一带领幼儿进内参观,讨论各个区域可以做什么游戏,之后幼儿选择角色进入自己的区域开始游戏。游戏的过程中,服务员的幼儿认真的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但不时的伸长脖子看看其他孩子在做什么。选择自由采购游戏的幼儿,不时的在每个区域穿进穿出。

场景二:角色游戏《我爱我家》

游戏准备: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点,设置了四个家庭,教师用KT板将每一个家庭围出来。

游戏过程:幼儿进入家庭之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家庭里,玩玩烧饭、玩玩喂娃娃,过了一段时间,这些游戏都玩了一遍,有的孩子开始抱着娃娃发呆。而在围墙外,出租车玩的正开心,一路吆喝,却找不到乘客。

分析:游戏的场景要最大限度的有利于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的参与活动。即所谓“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游戏的空间、时间及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便于幼儿自由选择、自主交流。游戏的场地是按幼儿的需要和愿望布置的、是可变化的。游戏材料是丰富的、共享的。游戏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互动的、和谐的,所有的幼儿都是伙伴、所有的教师都是朋友。而在这两个场景布置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认为“家”就应该是围合在一起的,由此人为的将每一个场景用板分割开来,虽然起到免打扰的作用,同时也产生了阻碍幼儿交流的负面影响,KT板影响了孩子在他的视线所达到范围内别的游戏场景的观察,阻碍了他们进行此场景外的交流和游戏角色的交换。为了有效地设置场景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场景作用我们可以:

1.相信幼儿的能力,适当放手让幼儿自己安排空间。应该把空间场地的使用权交给幼儿,让他们在每次游戏时自己规划、安排场地。中大班幼儿的能力比较强,在一个游戏开展初期,孩子们可以根据需要与同伴商量选择一块最适合自己的场地开展表演活动,而不是由教师预先布置好符合生活逻辑但却不适合幼儿游戏的场景。小班幼儿由于动手能力较弱,教师可先让幼儿协助,再逐步放手,先和幼儿一起寻找适合的场地,布置的活动区域。布置场地的材料有的固定、有的可以随意搬动,这样也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表现机会。如:我园在开展《娃娃游北京》游戏中有一个场景,王府井小吃街,教师仅仅用小吃店的标志划定了一个大范围,其中每一个游戏项目场景让幼儿自己选择。幼儿自己摆放桌椅、铺台布、设计店标、规划食品的摆放……每一个场景的选择都体现出孩子的相互交流合作。

2.预留场景,鼓励创新,让幼儿在可延伸场景中施展才能。我们一直强调幼儿在游戏中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和创新精神,让游戏成为幼儿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源泉。场景布置的延伸性可以极大地发挥这方面的作用。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延伸场景,留下一些空间让幼儿施展才能,鼓励幼儿的自主、创新。延伸的场景中可以用幼儿作品或与本次游戏相关的装饰材料布置一个背景;也可以用一个标志,幼儿看到这个标志就可以玩可变化的游戏。如:服装加工厂场景,如果在展示过程中增添一些物品便成了超市,投放一些化妆品这块又成了表演游戏的道具设计场所。场景多元且可变。这样任何一个孩子想到的延伸游戏都可以适合于在这个场景里活动,

3.放大生成游戏空间,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区中玩得开心。幼儿的游戏常常会有变化和兴趣点的转移,我们在场景设置上就要给于游戏的生成的空间,而不要在游戏开展前就将整个游戏室布置的满满的。可以采取半开放式场景设置,即有一部分是固定区域,开展幼儿以前玩的老游戏,另一部分是自主区,自主区的游戏环境、游戏内容设置可因幼儿情节发展需要调整和变化,如:我园的角色游戏《娃娃游北京》,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将自己拍的照片印出来,我们就在预留的空地上师生合作拉了几张桌子、撑开一把伞,再找来颜料开展了景点摄影游戏。而其实这块地方如果不开摄影社,开泥人作坊、开休闲区、游览车停靠站都可以。自主活动区的设置,激励了幼儿创新,让幼儿体验到作为游戏主人的乐趣。

三、真正以孩子的角度提供游戏平台――游戏玩法的拓展

游戏玩法是游戏的精髓,是孩子游戏快乐的源泉,是游戏价值的最终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最能体现出教师的因势利导和幼儿的主动性创意。

案例:角色游戏《新羊村》

设计背景:游戏以幼儿喜爱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作为切入点,让幼儿在教师提供的羊村场景中以羊的角色开展游戏。

材料投放和场景设置:在新羊村中设置了医院、学校、电视台、服装加工厂、点心店游戏。投放了相关的材料。

实录:“美羊羊、喜羊羊,啦啦啦……”在欢快的音乐伴奏下羊村又迎来了新的一天,村长(教师)告诉大家,新羊村有了新的建设,有了新的学校、电视台,在学校里大家可以和老师一起学习也可以阅读,在电视台大家可以观看节目、表演节目。希望大家生活得更愉快!

羊村一下子热闹起来,服装加工厂聚集了三、四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做服装裁剪,剪剪贴贴一件衣服完成了,她往自己身上比划一下,但是用报纸做的平面衣服穿不上,她又看了一会就放在了桌子上。桌子一下就乱了,又是工具又是成品,她自己也无从下手。接下来她把休息的牌子翻过来,出去玩小吃店游戏了。整个过程她没有和同伴交流。

电视台也很热闹,第一个来播报的是一个男孩,站在场景电视机前,播报了一下新羊村有了学校和电视台,请大家来玩。也许由于观看的孩子比较少,一会儿他就被别的场景吸引过去了,接下来电视台成为几个男孩子的武打场。过了一会儿教师来干预,邀请了小吃店的店员来做广告。

游戏进行了一会儿,医院和小吃店是最忙碌的,羊村学校的老师还在坚守岗位,但眼睛却不时观望着其他场景。

这样的游戏孩子真的是孩子喜爱的游戏吗?如果换成是孩子自己玩,他会玩什么内容?只要我们认真观察,或者问问孩子,在孩子的羊村里,一定是另外一种场景。

1.顺应孩子的思路。游戏是孩子的游戏,当然有他们自己的玩法,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要做的就是满足孩子的需求。《新羊村》中的服装加工厂,新瓶装旧酒也好其实也可以玩出精彩,关键是我们如何根据孩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比如说:做好了的服装孩子当然想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女孩将服装往自己身上比划就是一个信号。我们可以鼓励她到电视台办一个服装秀,或者可以在服装厂内设置一个展示架,游戏就可以更吸引孩子了。

2.适当提升玩法。在幼儿的游戏中,仅仅做到顺应还不够,还需要及时的提升玩法。游戏的精髓是孩子的创造性,但这个创造性不会自己生成,需要教师不断的激发。《新羊村》中学校游戏。看似建立在幼儿经验之上,但是仔细了解,幼儿模仿能力仅限于上课这个环节,而教师给幼儿提供的场景材料过于简单(桌椅和图书),让幼儿玩不起来。如果教师能够在学校场景中设置一个一日活动活动安排表,幼儿的玩法就可以多得多,她们的游戏主动性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而创意的火花也会随之闪现。

当然把游戏的自、主动权、独立权还给幼儿,真正落实到行动,还有方方面面的事项需要关注。但我想只要我们能够蹲下身来,用儿童的眼睛去看待属于儿童的游戏,我们就拉短了与“幼儿是游戏的主人”的距离。只有当我们努力为幼儿提供选择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允许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场地和材料的时候,我们才逐步把游戏的主动权放手还给了幼儿。那么原本属于孩子游戏才让他们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

上一篇:今天超市不关门 下一篇:闲来慢煮石为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