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

时间:2022-09-23 03:22:13

城市近自然园林的理论基础与营建方法

摘 要:城市环境是一座城市的首要标志,也是这座城市形象的象征,城市的竞争力也主要来自城市环境,绿化的作用就自然而然体现了出来,为了推动城市的快速崛起和改善和服务民生,打造园林城市是当前首要的事情,本文主要结合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势来分析建设园林城市的措施。

关键词:自然生态;绿地;优化措施

自然界所有的物质都是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每个物质都与周围的生态系统处于链接之中,如果一个链接出现问题,那么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景观设计在微观上研究廊道、斑块、基质之间的组合,以及结构过程与格局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的重新组合,这种组合与空间的调整,即要考虑自然要素还要考虑人工要素,从而营造出一个以人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合理组合山石、水体、植物和景观建筑,使其达到和谐自然,巧妙融合,在宏观上要构建“天人合一”的地域空间,使人、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处于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之中。因此,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是人类认识和美化生存环境的技术应用。

1、城市近自然属性园林景观

西方古典园林中整体轴对称的布局及植物几何造型的手法,将植物作为一种建筑材料进行排列堆砌和整形修剪,这其实是建筑设计的外延,并不能归于严格意义上的园林植物造景范畴。在规则式的园林中,人类自身强力意志得以体现,以逻辑的艺术构成对审美心理造成巨大冲击,于是人们心理上的征服欲得到激发,获得很强烈的成就感,但却很难得到自然景观所带来的归属感,借用孔子的话就是:尽美矣,未尽善也。19世纪以后,西方园林在汲取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后,创建了“风景园林”,着重体现自然属性已成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当近代人类意识到征服自然的荒谬,以及和谐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性的时候,体现自然属性的园林终于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

2、自然园林营造原则及理论

2.1自然生态

无论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营造,园林景观都与自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只是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生态主义浪潮促使人们站在科学的视角上重新审视景观行业,对生态的追求已经与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同等重要,有时甚至超越后者,占据了首要的位置。城市中自然式园林营造的根本任务,除了展示给人们自然形式的美,还有一点就是调节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平衡,这同时也是自然美得以展示的前提。城市景观中的生态原则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及可持续城市。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的融合,它要让科学的生态自然构成融入到人的生活之中,让人们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的过程。

2.2人的体验

现代城市的高度社会分工导致了现代人生活的重复性,先不说这是人类的进步还是自虐,但这势必造成现代人心理上的枯燥和空虚。当现代城市满目皆是笔直的道路,棱角分明的建筑甚至四角的天空时,寻找遗漏下来的自然的阳光,已成为一种普遍城市心理。城市中自然景观营造,是缓解这种局促心理的有效手段。对城市的整体进行人工的自然化,在园林绿地中体现自然的人工化,从整体规划和局部设计两方面着手,实现人居环境功能需求和自然景观的统一和谐,最大程度上满足现代都市人触摸自然、接近自然的心理需求,最终达到我们所预期要带给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灵体验。

3、自然园林营造方法

3.1微地形的营造

运用地表雕造的手段,在城市道路用地内,构造起伏的山丘,这是河北省内街道绿化的一个崭新尝试。在珠峰大街1440m长,32.5m宽的路侧绿带内,用18000m3土方堆积自然地形,其最高点对应便道外侧的相对高程为1.7m,坡长3m≤L≤6m,地形坡度i≤300,地形走向基本与道路走向保持一致,整体景观效果绵延起伏,一气呵成,以体现自然山脉的神韵。道路是城市的交通环境,特点是线形通直。视觉感受中,某一种线形大量重复,就会产生厌倦,而和缓起伏的地貌形象运用能给布局严整,规则重复的街道景观,增加雅致,亲切的感觉。通过起伏地形的营造,可以形成山顶、山坡及山谷等不同条件的局部环境,再根据自然式地形、地貌的起伏、进退以及植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植物配置,使得不同习性的植物都可以找到合适的生长环境,有利于植物多样性的体现和丰富的自然景观的形成。微地形的营造在同等的绿量的条件下增加了绿视率,弥补了植物材料工程初期高度不够的缺点,增强了消除噪音的能力,增加了休憩者的安全感。

3.2植物配置

自然风景式园林植物配置应首先考虑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珠峰大街工程首先选用喜光性强的先锋树种,如中山杉、新疆杨、千头椿、合欢等,同时辅助适当工程措施,定植大规格的建群骨干树种雪松,在上述树种定植成活,形成主要框架后,再按照自然界稳定的植物群落构成规律,植入半耐荫、喜湿润的金银木、小叶朴和玉簪等种类。植物配置中的多样性原则以及乔、灌、草、地被的垂直配置比例的掌握。物种的多样性可以增强园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同时又能丰富景观层次,提高园林景观价值。但对多样性的追求决不能陷于盲目,必须依照科学的植物习性及生活谱型。某一地区天然植被的生活型谱,可以看作是当地气候条件下允许植物最佳垂直结构配置的模式。

4、结束语

当现代生活中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远山的轮廓、脚下的地平线都快成为抽象名词的时候,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城市中,营造这样一种自然的景观,让人们通过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更替;通过叶枯叶荣,感受光阴的迁徙;通过池塘的汇集,聆听自然的雨;通过枝叶的摇动,触摸自然的风。我们认为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对大自然的人工再现,上升到哲学高度,即是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大道无为”。

参考文献:

[1]马玉环.浅谈现代园林景观要素的艺术设计[J].科技致富向导.2012

[2]张云彬.植物文化景观中表达的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3

上一篇:建筑机电设备安装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建筑项目中电气施工管理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