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中高危型HPV感染型别和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2-09-23 01:20:15

深圳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中高危型HPV感染型别和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 目的:总结深圳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中高危型HPV(瘤病毒)感染型别,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HPV感染类别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其危险因素。结果:深圳地区最常见的感染类别为HPV16,其次为HPV58、52、33、18,此外,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低、被动吸烟、人工流产、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关键词】 深圳地区; 宫颈上皮内瘤变; 高危型HPV感染; 型别; 危险因素

Analysis on Categories and Risk Factors of High-risk HPV Infection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Shenzhen Area/LI Xiao-yan,LUO Li-dan,WU Gui-qu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005-008

【Abstract】 Objective:To conclude the categories and risk factors of high-risk HPV(human papilloma virus) infection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in Shenzhen area.Method:500 patients who accepted cervical cancer screen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2 to October 2014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The categories of high-risk HPV infection in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ere counted and the risk factors were determined.Result:In Shenzhen,the most common infection category was HPV16 and then were HPV58,52,33,18.What’s more,as the results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low income,passive smoking,abortion and the first sexual life at early age were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HPV infection(P

【Key words】 Shenzhen area;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High-risk HPV infection; Categories; Risk factor

First-author’s address:Pingshan New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18,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02

宫颈癌严重危害着妇女的身心健康,HPV在宫颈癌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1]。HPV是非折叠的12面体DNA病毒,具有高度异变性,常常寄生在宿主鳞状细胞核内进行DNA复制。HPV有高危型和低危型之分。高危型HPV可导致宫颈高级别的上皮内瘤变,在感染早期鉴定HPV基因型对患者下一步管理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HPV16、HPV18是世界上公认的主要感染类别,但HPV感染型别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相关危险因素及影响因素也存在诸多地区差异[2]。本文将总结深圳地区宫颈上皮内瘤变中高危型HPV感染型别,探讨其危险因素,旨在为深圳地区的宫颈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10月-2014年10月于本院接受宫颈癌筛查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填写了感染危险因素调查表。入选患者在深圳居住时间均>3年,年龄18~66岁,平均(31.32±2.51)岁。排除宫颈相关手术患者以及进行盆腔放射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完整子宫;未怀孕;有;HC2检测其HPV-DNA阳性。排除标准:患有心血管疾病、肝硬化、子宫内膜癌;有药物依赖。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以及处理 标本的采集:在采集标本前3 d,全部的研究对象都停止阴道冲洗、用药,利用窥阴器来将宫颈暴露,采用HPV采样器(生产公司:美国Digene公司)伸入宫颈内,然后依照逆时针方向转动3圈,在其中保持10 s后再取出,最后把具有毛刷的标本装入固定液的瓶子中,做好标记,送入检验室[3]。标本处理:将实验室的温度控制在20~25 ℃;试计盒、标本在常温中搁置,使得它们的温度恢复到室内温度。

1.2.2 细胞学检查 借助毛刷采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借助TCT保存液反复涮洗毛刷,洗脱细胞,然后借助ThinPrep(R)2000制片,片子制好后用95%乙醇固定,巴氏染色,封片,片子干燥后送检,由医师做出诊断[4]。

1.2.3 细胞学诊断分型 以《阴道/宫颈细胞学诊断系统》为依据,将诊断结果分为5个级别:NTLM(无上皮内癌细胞)、ASCUS(非典型鳞状上皮)、LSIL(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SCC(鳞状细胞癌)[5]。

1.2.4 HPV型别检测 提取全部标本的DNA,扩增PCR,杂交检测HPV型别[6]。

1.2.5 危险因素调查 统一设计HPV危险因素调查表,涉及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第一次性生活年龄、避孕史、生育史、数等[7]。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1.0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总结影响HP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P

2 结果

2.1 细胞学诊断分型 NTLM、ASCUS、LSIL、HSIL、SCC患者分别为110、100、136、104、50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2.0%、20.0%、27.2%、20.8%、10.0%。

2.2 细胞学诊断分型各组的HPV感染情况 总体HPV感染率为77.6%,单一感染率为64.4%,混合感染率为13.2%。居前5位的高危型别分别为16、58、52、33、18。NTLM、ASCUS、LSIL、HSIL、SCC组HPV感染率分别为62.7%、72.0%、82.4%、85.6%、92.0%,见表1。

2.3 HPV感染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少、被动吸烟、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人工流产、多(≥3个)均为HPV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年龄、生育史患者HPV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少、被动吸烟、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人工流产、多的患者HPV感染率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多、无被动吸烟、第一次性生活年龄达、无人工流产史、少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HPV感染单因素分析 例(%)

相关因素 病例数 HPV感染 字2值 P值

年龄 ≥50岁 240(48.0) 190(79.2) 0.251 >0.05

受教育程度 初中及以下 220(44.0) 201(91.4) 10.321

高中及以上 280(56.0) 187(66.8)

经济收入 ≥3000元 250(50.0) 168(67.2) 6.351

被动吸烟 是 260(52.0) 250(96.2) 15.622

否 240(48.0) 138(57.5)

第一次性

生活年龄 ≥18岁 290(58.0) 200(69.0) 6.247

人工流产史 有 260(52.0) 220(84.6) 5.511

无 240(48.0) 168(70.0)

生育史 有 250(50.0) 190(76.0) 0.355 >0.05

无 250(50.0) 198(79.2)

≥3个 100(20.0) 90(90.0) 5.688

2.4 HPV感染多因素分析 经济收入低、被动吸烟、人工流产、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表3 HPV感染多因素分析

相关因素 B Wald P值 OR 95%CI

经济收入低 -0.622 11.521 0.022 0.563 (0.321,0.914)

被动吸烟 1.844 8.611 0.002 6.221 (1.821,22.321)

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 1.265 5.621 0.031 4.322 (1.032,9.021)

人工流产史 -0.215 6.521 0.030 0.856 (0.521,0.944)

3 讨论

宫颈癌为女性常见恶性肿瘤,宫颈癌组织标本中HPV DNA检出率较高,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重要原因[8-10]。目前,临床已经鉴定出200种HPV基因型,其中54种易感染生殖道黏膜,HPV基因包括高危型和低危型2种,高危型HPV主要与宫颈癌及高度鳞状上皮内瘤变相关,低危型HPV主要与低度鳞状上皮内瘤变及生殖器尖锐湿疣相关,高危型HPV包括HPV16、18、52、33,低危型HPV包括HPV6、11、40、42、43等[11]。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HPV感染率为77.6%,其中前5位感染型别均为高危型,进一步提示HPV感染与宫颈上皮内病变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研究中,入选患者HPV感染单一型别感染率显著高于混合型别感染率,提示深圳地区HPV感染以单一型别感染为主。全球范围内,HPV16为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圳地区高危人群HPV感染的主要型别为HPV16,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2]。北京地区常见感染型别为:HPV16、58、52等,台湾地区居前三位的是HPV52、58、16,本研究中,居前5位的高危型别分别为HPV16、58、52、33、18,各型别排序与其他区域存在差异,提示深圳地区HPV感染有自身特点。本研究结果还显示,NTLM、ASCUS、LSIL、HSIL、SCC组HPV感染率分别为62.7%、72.0%、82.4%、85.6%、92.0%,表明HPV感染率随着宫颈上皮瘤变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同时也提示HPV型对预测疾病进展及下一步的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13]。

HPV已经成为宫颈上皮内癌的主要致病因子,与单一型别感染妇女相比,HPV混合感染妇女发生高度上皮内瘤变及浸润癌的风险更高。临床应加强对多重HPV感染妇女的监测,以防疾病进展,发展为宫颈癌。在宫颈病变发展过程中,除HPV感染外,还存在诸多增加宫颈癌风险的协同因素,如吸烟、性生活紊乱、多产、宿主的易感性等[14]。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经济收入少、被动吸烟、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人工流产、多(≥3个)均为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经济收入低、被动吸烟、人工流产、第一次性生活年龄小均为HP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

综上所述,深圳地区不同宫颈病变患者中HPV感染类别相对单一,为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应针对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参考文献

[1]赵爱华,张红华.多重人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相关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8):684-686.

[2]丁春晓,姜波,李树,等.宫颈上皮内病变与HPV相关[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18(6):705-710.

[3]姚军,李曼,钟萍,等.HPV亚型感染的地域分布与宫颈病变的关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1):34-38.

[4]李涛,钱德英,岑坚敏,等.子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0):1805-1807.

[5]周武,陈占国,徐琦煜,等.不同型别人状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的关系[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2):2486-2488.

[6]陈厚霖,何艳.HPV不同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J].兵团医学,2011,12(4):1-7.

[7] Nishio S,Fujii T,Nishio H,et al.p16(INK4a) immunohistochemistry is a promising biomarker to predict the outcome of low grade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omparison study with HPV genotyping[J].J Gynecol Oncol,2013,24(3):215-221.

[8]訾聃,何丽萍,杨英捷,等.贵州省黔南苗族、布依族妇女HPV感染状况[J].贵州医药,2010,34(3):209-211.

[9]白华,黄宁,刘继秀.南宁市妇女人瘤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1):81-83.

[10]刘卫红,张秋玲.妊娠期高危型人状瘤病毒感染者的新型护理模式[J].武警医学,2013,24(7):611-613.

[11]赵文华.HPV疫苗预防宫颈癌及HPV相关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0):233-234.

[12]李霓,张思维,陈万青,等.亚洲妇女宫颈癌中人瘤病毒型别的Meta分析[J].中国肿瘤,2010,19(3):195-202.

[13] Sari Aslani F,Safaei A,Pourjabali M,et al.Evaluation of Ki67,p16 and CK17 markers in differentiating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and benign lesions[J].Iran J Med Sci,2013,38(1):15-21.

[14]商莉,樊杨.回汉族妇女宫颈分泌物HPV感染的比较[J].宁夏医学杂志,2009,31(5):435-436.

[15]李寿俊,许国章,易波,等.宫颈癌高危人瘤病毒型别分布的Meta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5):438-441.

[16]宋艳,李凌,陈凤,等.凹空细胞检测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及其与Hybrid Capture 2-HPV检测方法的比较[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8):959-960.

[17]丁南萍.HPV-DNA检测联合TCT筛查产后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6):11-14.

[18]张小丽,屈秋慧,杨永秀,等.宫颈高危人瘤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4):1253-1255.

(收稿日期:2015-07-31) (本文编辑:王利)

上一篇:根因分析法在神经内科患者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评... 下一篇:小学品德课教学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