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时间:2022-09-23 12:05:30

浅析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

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的朝阳产业,旅游业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丰富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是许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少数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发中也在发生变化。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的关系是双向的。总的来说,旅游对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利的一面,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

一、文化与旅游

文化相对于自然而存在,除了天然生成的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各区域、各族群所创造的所有成果,都属于文化的领域,所以,文化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首先,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的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为该民族的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

其次,民族文化有表层和深层的两种存在形式。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与居住格局、语言与文字、民族工艺与艺术、生产与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外在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蕴涵着民族的心理、民族的感情、民族的信念、民族的意志和民族的自尊心,需要细致体察和真切感悟才能领会,在民族意识当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最为尊贵和神圣。在所有社会和文化系统中,变迁是一个常数。每一种文化,都处于一种恒常的变迁之中,这是文化变迁的理论起点。整个文化变迁的基础是创新;环境改变导致了某种新反应方式,而新的反应方式就要求创新(通过发明和借取的形式),最终,当这一创新为大多数成员所接受时,就会发生文化变迁,这是文化变化的总体模式;文化变迁的总体框架通常随着社会文化环境或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发生。

再次,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文化变迁,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

旅游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行和暂时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旅游是游客的一种生活方式,那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经济消费过程。外出旅行逗留时间的交通、游览、娱乐、饮食、住宿、购物等各个“生活”环节,都需要开销,而且花费的金钱要远大于居家的日常生活。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和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所谓旅游资源,就是令游人感兴趣、能够把游人吸引来的各种因素。所谓旅游资源开发,是指运用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手段,使尚未被利用的旅游资源变得能为旅游业所用,并因而产生经济价值及其他的多种价值;或已被部分利用的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得到加强,并因而提高了综合价值。

当今世界旅游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依据旅游者的需要,根据客源市场特点及其变化,确定和调整资源利用的方向、内容和形式。经济的目标和需要,决定了旅游资源开发在整体上要确立大众化的方向。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对利润的追逐和市场竞争的适应。另外,由于旅游消费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旅游资源开发又必须确立美学的目标和需要,包含着对美的发现和揭示,否则旅游产品的魅力就难以得到保证或将受到损害。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动因之一。旅游者到民族地区旅游,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如民族风情、生活习惯、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同时,旅游者又将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带到旅游目的地,并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意无意地传播给当地居民。因此,旅游能够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这有利于宣传民族文化,消除民族偏见,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

(二)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地区最重要的旅游资源,民族地区为了发展旅游业,使其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当地政府就必然会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对民族传统文化资源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这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如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古迹等民族文化,将民族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乡总体建设和系统规划之中,从财政上支持民间工艺品的生产,组织社会力量维护、修复重要的文化遗址,资助传统艺术团体举办艺术节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一些原先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又重新得到开发和恢复,传统的手工艺品因市场需求的扩大中又得到发展,传统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重新受到重视和发掘,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在现代生活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三)有助于打破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封闭或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改变传统落后的观点,帮助当地居民树立现代商品经济意识

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非常浓厚的非商品性和非经济性,而现代商品经济具有主体性,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筛选、改造、调适、整合的功能,将旅游作为现代商品机制注入传统文化的机体,实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将有助于消减其封闭、保守、滞后等惰性,增强少数民族的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从而将民族传统文化引上发展的轨道,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

(四)有助于加速民族文化走向世界

目前,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挤压下,许多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衰亡、灭绝的命运。但是,如果认为一个民族一旦进入全球化就会马上丧失自己的民族文化,则将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化。根据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双向影响原理,各民族并不仅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也通过全球化过程使本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一个民族的文化其世界化程度越高,说明该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内容越多,对该民族的发展就越有利,该民族文化就能获得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遇。因此,面对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压力,各民族绞尽脑汁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加快民族文化的世界化进程。而旅游就是使民族文化加速走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与其它跨文化传播媒介相比,以寻求审美愉悦为最终目的的旅游活动具有其他传播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它是文化与文化之间、人与人之间亲身的、直接的、互动的、即时的、感知的交流与传播,大大加快了文化之间互相流动的速度。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在购买、消费商品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时,附在民族文化旅游商品内的文化观念也就在被旅游者接受的过程中被结合进他们的观念系统,从而扩大了民族文化生存的空间,使一些不为外界所知的封闭的民族传统文化显现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显示出新的价值,甚至使一些发展前景堪忧的民族文化因素重新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二、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变迁的消极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被不正当地商品化,使得传统文化扭曲、变形

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都是在传统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传统特定的内容和方式举行的,但是,很多这种活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被商品化,它们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为了接待旅游者,为了迎合旅游者的观看兴趣,随时都会被搬上舞台,并且表演的节奏明显加快。民族文化被浓缩,甚至为了突出所谓的旅游主题而被异化,有一些地方还制造一些伪民俗,造成民族文化的失真。因此,这些活动虽然被保留下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其传统上的意义和价值。此外,为了满足旅游者对纪念品的需求,当地工艺品大量生产,很多粗制滥造的产品充斥于市场,这些产品实际上已不能反映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一旦旅游者误以为他们所购买的就是反映当地传统工艺和地方特色的真正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去向亲友展示,便会使当地传统文化的形象和价值受到损害和贬低。还有,为了满足发达国家和地区旅游者的猎奇心理,在民族旅游的文化演示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表述带有失真性。在众多的模拟景观中对民族文化资源认识不够,理解不深,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或是生搬硬套,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民族地区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民族文化,或是不尊重少数民族感情,不按民族习俗办事,歪曲、丑化民族文化。

(二)民族文化受到破坏性、掠夺性的过度开发,导致一些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

民族文化是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一般来说,能开发成旅游对象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所谓的“显在文化”,即显露在外、与特定物质关系紧密相连、有明确物质形态与之对应、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如实物、住房、服饰、交通设施、生产工具、寺院、语言、文字、风俗等;而不表现在外的由知识、态度、价值观等构成的所谓“隐性文化”,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并不以特定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不容易被人们感知,就不适合开发成旅游对象,也不能开发成旅游产品,否则,将给当地民族文化带来极大的破坏。许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仪式中,隐藏着大量的象征意义,如果将其视为简单的习惯,就造成民族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因此,民族文化不能对旅游市场全部开放,过度开发,不能将那些具有神圣精神意义或象征意义的文化要素,开发成旅游产品,向旅游者开放。因为,宗教文化在很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神圣地位,对其它方面传统文化的生产及各民族的社会生活起过不同程度的组织、统摄作用,并形成了各种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严密的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1]覃德清.中国文化概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克莱德•伍兹著,施惟达,胡华生译.文化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

[3]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方相林.旅游学概论.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关于我国自助游事故应急机制的思考 下一篇:我国推行预约定价制的必要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