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9-23 11:03:1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一大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迅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大量的就读压力为更多学生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作为培养专业性、技术型人才的基地,每年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经济发展、缓解社会压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具有重大的推进作用。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计划和模式也面临严峻挑战,原有的培养人才模式过于陈旧和僵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制定良好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工作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述入手,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并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社会风云变幻,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级,专业性技术不再是衡量和要求的唯一标准,如何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面临社会竞争时处于不败之地,制定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良好的人才发展计划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指导下,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式,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理论性,不同的学校具有自身的风格和特征。解决了“什么是人才培养”、“培养什么样人才”、“如何培养人才”等深刻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课时设置、教学计划设定、教学环节制定等多方面内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更为不同,涉及内容也更为复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社会发展走向、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订做的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思政教育、教学反馈等内容构成是一个系统的教学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活的实际为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指导性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

1.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支持。关于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理论性内容对于实践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性作用,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理论还不全面,针对人才培养的制定的教学计划、教学任务、教学细则、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理论内容还不完备,对于教学工作推进做不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给人才培养模式工作带来难度。[1]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加强。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性技能和知识进行提高,同时只是针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学习开展工作,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课余生活、未来规划、心理疏导工作参与性不强或者没有相关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的推进形成阻碍。

3.学校领导重视力度有待提高。传统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只是针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工作相对简单,但是社会变化难以预料,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岗位减少、社会差距变大、岗位竞争激烈,要求的人才所涵盖的能力也越来越全面,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深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改革难度大,同时领导缺乏对此类工作的开展经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工作缺乏认识,重视度也有待提高。

4.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岗位紧缺、生活压力大,学生入学之后往往只关注专业机能性知识,对于自身发展规划和发展的理论性内容明显关注度不够。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法

1.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导向。专业性培训是保证学生进入社会的前提,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和基础。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紧紧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制定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计划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具有自身特色在专业设置方面与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联系紧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就业导向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相对封闭,学生对于外界信息了解少,对于就业信息和市场信息敏感度不够,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于朝阳产业、夕阳产业、有前景行业、绿色行业进行深入剖析,并对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学生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2]

2.加强思政教育。与大学教育不同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方面相对空白。现在社会对于人才要求更加全面,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更是前提和必要条件,高职教育思政教育方面薄弱,领导对于思政教育认识存在误区,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同时学生由于就业压力大,对于思政教育等精神理论重视力度也欠缺。首先领导要加强重视开设相关理论课,招聘具有经验和素质的专业教师,并加强对于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对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多方面进行教育和疏导。

3.加强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对于学生专业性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要注重学生实战动手操作能力以备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能有良好的表现;其次高职教育学生注重专业训练的同时容易与社会脱轨,要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锻炼为人处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专业知识发挥最大化。

单一的纯技术性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学校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能力的人才促进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仲好.高职教育人才模式培养的研究.[J].2011.[8].

[2]张成伟.郑再华.如何开展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J].2010[5].

上一篇:探讨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学生先进典型传播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