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疗效对比

时间:2022-09-23 10:58:44

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的疗效对比

【摘要】 目的:观察和评价应用甘精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联用或不联用口服降糖药)两种治疗方案的降糖效果、稳定性及低血糖风险。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本院收治的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72例,其中34例予甘精胰岛素治疗(A组),38例予预混胰岛素治疗(B组),均联用或不联用口服降糖药。疗程2周,监测两组患者三餐前后及3Am血糖谱,观察其血糖变化情况,并对血糖值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BG)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V-FBG)、低血糖发生率A组均显著低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甘精胰岛素; 预混胰岛素; 血糖波动; 低血糖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5-0041-02

doi:10.14033/ki.cfmr.2016.15.020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正在给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负担。2010年,我国糖尿病成人患病率达到9.7%,IGT患病率15.5%,中国糖代谢异常患者高达1.5亿,但糖尿病控制情况却不容乐观,2011年调查显示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85% HbA1c控制未达标(≥7.0%)[1-2]。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进行性下降,多数患者最终需胰岛素替代治疗[3]。胰岛素启动治疗方案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观察甘精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联用或不联用口服降糖药)两种治疗方案,对比两种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效果、稳定性以及低血糖发生的风险,从而进一步了解两种方案的疗效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本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18~75岁,均符合《2010年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规律口服降糖药,血糖仍控制不良,空腹血糖(FBG)大于8 mmol/L,餐后2 h血糖(2 h PBG)大于1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大于7%。排除标准:(1)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高渗状态、乳酸性酸中毒等。(2)有感染性疾病、近期有手术及外伤病史者。(3)合并肿瘤、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4)严重的肝、肾、心功能损害者。依据上述标准,共纳入研究对象72例,男39例,女33例。其中34例予甘精胰岛素治疗(A组),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龄(54.32±8.92)岁,平均病程(9.7±3.2)年;38例予预混胰岛素治疗(B组),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12±8.58)岁,平均病程(8.9±2.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血脂、血肌酐、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予以甘精胰岛素1次/d皮下注射,根据患者血糖水平给予以个体化剂量治疗,其中单纯甘精胰岛素治疗者3例,联合口服降糖药者31例;B组予以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 R或诺和灵50 R),每日早、晚餐前30 min进行皮下注射,同样根据患者血糖水平调整用药剂量,其中单纯胰岛素治疗者16例,联合口服降糖药者22例,两组患者均观察2周,并进行常规糖尿病教育,糖尿病饮食,配合运动。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监测三餐前后及3Am指尖血糖(按要求每天测7次血糖,但均存在漏测现象), 住院过程中发生任何不良事件时,均加测当时血糖值。A组患者2周共记录血糖值2465次,其中FBG值396次,2 h PBG值388次;B组患者2周共记录血糖值2728次,其中FBG值426次,2 h PBG值435次。比较以下指标:(1)治疗前和治疗后FBG及2 h PBG血糖变化,(2)FBG达标率、2 h PBG达标率;(3)FBG变异系数(CV-FBG)、2 h PBG变异系数(CV-2 h PBG);(4)低血糖发生率。血糖控制达标依据《2010年

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标准:FBG 3.9~7.0 mmol/L,

2 h PBG 3.9~10.0 mmol/L,血糖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情况及达标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FBG及2 h P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BG及2 h PBG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血糖波动情况比较

甘精胰岛素组(A组)CV-FBG、低血糖发生率显著低于预混胰岛素组(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可以达到降糖效果。然而随着病程的增长,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加剧和胰岛素抵抗作用,口服药物逐渐失去原有效应,需要胰岛素替代治疗。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自血糖增高导致的慢性血管并发症,有效地控制血糖可以预防及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国际公认的评价长期血糖控制情况的“金指标”,同时也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强有力预测因子[4]。而近年来研究表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不仅与HbA1c密切相关,而且与血糖波动也存在相关性[5]。血糖波动是指血糖水平在其高峰和低谷之间变化的不稳定状态[6]。目前的基础研究证实血糖波动可能通过激发氧化应激、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等途径导致血管病变,临床研究亦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的激活密切相关,血糖波动对血管内皮功能和氧化应激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7-8]。另一方面,低血糖是糖尿病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严重低血糖发作会给患者带来巨大危险,低血糖风险最小化是糖尿病管理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9]。因此,降糖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兼顾有效降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最大程度避免低血糖。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血糖达标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0-11]。甘精胰岛素是一种超长效人胰岛素的类似物,其A链原有21位门冬氨酸用甘氨酸替代,同时在B链的C末端添加两分子精氨酸,结构差异使其药代动力学及功能发生变化,其作用时间可达20~24 h,平台期长,没有明显峰值,吸收曲线重复性好,从而能有效平稳地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而低血糖风险小。预混胰岛素含短效和中效成分,短效和中效胰岛素都有作用高峰,且中效成分作为基础胰岛素,平台期短,吸收曲线变异性大,从而导致预混胰岛素在降血糖的同时,低血糖风险高,且容易引起血糖波动。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应用甘精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联用或不联用口服降糖药)两种治疗方案,对比两种降糖方案的血糖控制效果、稳定性以及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FBG及2 h PBG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达标率、餐后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有良好的降糖效果。本研究采用CV-FBG、CV-2 h PBG评价血糖的相对变异程度,亦可基本评估血糖的波动情况。本研究显示甘精胰岛素组CV-FBG显著低于预混胰岛素组(P

综上所述,与应用预混胰岛素相比,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具有有效降低血糖、血糖波动小、低血糖发生率低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Yang W,Lu J,Weng J,et al.Prevalence of diahetes among men and wonmn in China[J].N EnSl J Med,2010,362(12):1090-1101.

[2]谭琳琳,任君,史新辉,等.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结果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8,37(16):1827-1828.

[3] DeFronzo R A,Ratner R E,Han J,et al.Effects of exenatide(exendin-4)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weight over 30 weeks in metformin-treated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5,28(5):1092-1100.

[4]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4,27(supp1):S15-S35

[5] Hirsch I B, Brownlee M. Should minimal blood glucose variability become the gold standard of glycemic control?[J].Journal of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2005,19(3):178-181.

[6]周健,贾伟平.血糖波动的评估方法及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0,26(3):261-264.

[7] Monnier L,Mas E,Ginet C,et al.Activ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by acute glucose fluctuations compared with sustained chronic 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JAMA,2006,295(14):1681-1687.

[8] Ceriello A,Esposito K,Piconi L,et al.Oscillating glucose is more deleterious to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than mean glucose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J].Diabetes,2008,57(5):1349-1354.

[9] Cryer P E.Elimination of hypoglycemia from the lives of people affected by diabetes[J].Diabetes,2011,60(1):24-27.

[10]俞芳,李伟娟,张慧芹,等.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6):432-433.

[11]安丽,刘巧玲,李洁,等.甘精胰岛素和诺和灵30R对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3):306-308.

[12]曾龙驿,穆攀伟,张国超,等.加用甘精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的比较[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5(1):39-41.

(收稿日期:2016-01-04)

上一篇:如何量体裁“新” 下一篇:推倒组织的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