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时间:2022-09-23 09:42:38

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

摘 要:《三国演义》整个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诸葛亮无疑是最为感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本文从他的才智和忠君两个方面来阐述他的悲剧形象;以及他明知理想的不可实现而一再努力的精神,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在天命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葛亮;悲剧性

提起诸葛亮,但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想到他的足智多谋、博学多才。为他的未卜先知、运筹帷幄、决战千里、化险为夷所神往,而且有名的“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尤其是他对刘备的知遇之恩,甘愿为其鞠躬尽瘁的赤胆忠心令我们为之折服。其实,诸葛亮形象的动人之处不仅仅在于他的足智多谋,更不只在于他的赤胆忠心,而在于那纵其一身的撼人心魄的悲剧之美。

一、知遇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古代的文人,向来都是把“一饭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当作自己处世的座右铭,而正是这样的出仕之道,千百年来,造成了多少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诸葛亮也不例外。诸葛亮早就有自己的择主理想,为了实现心中之志,他期待着理想中的明主,他相信,理想中的明主出现之日,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终于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诸葛亮处东汉末年,朝纲已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当时不乏能人名士,也想重振旗纲,求民于水火,诸葛亮是其中的一员而且是超群脱俗的一员,当然不甘心隐居清逸,致民于水火而不顾,致国处危难而不闻。这正体现了他积极的处世观,希望施展才华,实现个人抱负的理想。

虽然诸葛亮有超凡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但在失去“天时”,“地利”的艰难境况下却无所建树,这一点他比谁都清楚,即使占荆、益二州,实现《隆中对》的初步战略,如此去北定中原也是十分艰巨的。荆州一路有后顾之忧,孙权虎视眈眈,不能远离;益州一路,山高路险,易守难攻,实在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所以实现暂时的三足鼎立进而进取中原,统一天下难于上青天,何况蜀只占有益州一处,更是雪上加霜,也不可避免的导致诸葛亮再有才华也无力回天,至心劳力竭而亡。虽明晰这些,但诸葛亮坚信自己的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力量,他宁可辅刘室也不去投曹操,从这个角度就带有悲剧色彩。中国政治悲剧的主人公绝不会自我否定,他只否定那些与礼的原则不和的东西。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清醒的,是看准了的”。诸葛亮义无反顾,他坚信自己的“人谋”能战胜“天时”、“地利”。世人为他“人谋”的悲剧结局而惋惜,伤感。在他知难而上如履薄冰的悲剧历程中感受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

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已变成千古名言,也是诸葛亮一生的概括。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实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浸湿。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的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自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扶助刘备转战南北,屡建奇功,建立了蜀汉政权,与魏、吴鼎足三分。在两人的接触中,诸葛亮意识到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择明君而仕,才使得诸葛亮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完成理想事业,才使得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了更高的价值,也因此才使得诸葛亮这个形象流传千古。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已被人们认为是智慧的化身,至今,还有无数的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和各行各业的人物反复研究诸葛亮的智慧、思想。从隆中对开始,他起初凭借“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为刘备打造了一个完整、清晰的战略蓝图。在刘备东奔西走、无处安身时,他最缺少的是匡扶汉室的思路,只有确定了政治战略刘备才能上兴夙愿、中抚群臣、下以安身。而诸葛亮恰恰具备了穿透纷繁复杂的局面,洞悉曹操和东吴的优劣,寻找到机会以三分天下进而北上进兵,并最终一统天下的眼光和境界。这也是诸葛亮最重要、最了不起的历史功绩。

我们看诸葛亮才智的施展及取得的成果:初出茅庐便于博望坡,新野大败曹军,联吴抗曹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占荆州,取巴蜀,定汉中,南征七擒北伐六出,直到五丈原病死。每一阶段决策的成败,处处闪耀着他决策的英明和才智的光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并确立了暂时的三国鼎立之势。可谓人谋已达到至臻至善的地步,但这些胜利下隐藏着最终的败亡,这些胜利如空中楼阁,无基大厦,一股东风就会在摧枯拉朽之势下前功尽弃,究其原因在于“人和”的不持久,不扎实,单凭诸葛亮的个人“人谋”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和”是无法战胜“天时”、“地利”的。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承载着一代代的文化积淀,对其悲剧性质的探讨也就格外地据有文化意义。罗贯中借助《三国演义》中核心人物诸葛亮的塑造,完整的展现出悲剧人物敢于反抗命运、与命运展开殊死搏斗,最终为命运所毁灭的悲剧图景,歌颂了人性中最美丽动人之处――自强不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要这种精神存在,人类就会生生不息。

诸葛亮形象的悲剧美在于他敢于同命运进行反抗,这比之我国传统的悲剧形象的塑造是一大进步。在我国传统悲剧中,悲剧人物多具善良的品质,但又显得软弱、甚至可欺。在恶势力及严酷命运面前步步退让,最终被毁灭,虽不免有一些反抗的行为,但却远远不够,因而给我们的感觉缺乏悲剧所应有的崇高感。《三国演义》中的悲剧人物则具有强大的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抗争精神。他们不是向恶势力妥协,而是主动地斗争,他们像黑格尔描述的“古代英雄”那样:“根据自己性格的独立自主性,服从自己的专断意识,承担和完成自己的一切事物。”这种悲剧美往往震撼人心,令古今读者泪流满面。

参考文献:

[1]谭邦和.《诸葛亮悲剧形象的文化解读》,《明清小说研究》[J].1996年第一期.

[2]谭良啸.《诸葛亮与传统价值观散论》,《社会科学研究》[J].1994年第三期.

上一篇:浅谈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手法 下一篇:我国氯碱行业主要环保问题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