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桃花源记》的悲剧性

时间:2022-09-23 09:36:17

《蒹葭》《桃花源记》的悲剧性

悲剧,往往以正面主人公的毁灭来构成其悲剧性,能够给人以极大的心灵震撼;但是,有些非悲剧类的文本也具有一定的悲剧性,也具有与悲剧类作品同样的审美价值,例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的《蒹葭》和《桃花源记》。这两个文本都是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传统教学中对其思想内容的解读,一般认为前者通过“在水一方”意境的创造,抒发了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后者通过“桃花源”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解读当然是正确的,但是却没有提及其更深层的价值,即《蒹葭》和《桃花源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及其意义。

《蒹葭》所描写的画面非常之美丽。在那条迂回曲折的古老的河道边,在那片无边无际苍苍茫茫如雪如荼的芦苇中,在那个霜露重重的秋日的清晨里,诗人翘首眺望河的对岸,看见了那位美丽的“伊人”:她有时无声无息地站在河边,长长的头发飘扬在空中,长长的裙裾飘扬在水边;她有时“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活泼灵动得像一只燕子。她异常地美丽,美得朦胧,美得神秘,像一轮水中月,像一朵镜中花,像一支渺远的乐曲,像一缕淡淡的幽香。

可是,当诗人忍不住想走近她仔细端详、与之相会时,却发现河水茫茫,“道阻且长”,继续追寻,“道阻且跻”,再去追寻,“道阻且右”。也就是说,无论如何追寻,诗人总是无法走近伊人,而且永远也没有走近伊人。这就是《蒹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即诗中抒情主人公追求意中人最终失败所构成的悲剧。

《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境界也是非常之美丽。那“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优美景致,那“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那“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逍遥生活,那“设酒杀鸡作食”的殷殷盛情,那“咸来问讯”、“皆出酒食”的热闹场面,那“大惊”、“叹惋”的生动逼真可亲可爱的神态,让所有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深深爱上了那个小小的村寨,徜徉徘徊,留恋忘返。

可是,当渔人带领太守所遣之人前去探访时,却“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即使南阳的高尚之士刘子骥也终究与桃花源无缘,并且郁郁而终,以至于后来人再也不能问津。这就是《桃花源记》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即众人追寻理想世界最终失败所构成的悲剧。

《蒹葭》和《桃花源记》中所表现出来的悲剧性之所以被人们忽视,是因为其正面主人公并没有毁灭,其结局也没有像典型的悲剧那样感天动地惊心动魄。相反,《蒹葭》的一唱三叹,很容易让人醉心于朦胧缠绵的美好爱情歌谣,《桃花源记》的生动描摹,很容易让人倾倒在仙山琼阁般的童话世界,从而对文本的悲剧性熟视无睹。

其实,《蒹葭》中的“伊人”和《桃花源记》中的“洞中世界”都是美好理想的象征,其追寻者最终没有得到,则是现实中“可望而不可即”状态的象征。两个文本的深层意义就在于其用象征的意蕴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这种矛盾则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难以从现实到达理想的悲剧性。就最终的结局而言,两个文本中的理想追寻者在现实中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行为一方面反映出人类精神对更广阔、更自由、更完美境界的追求,一方面表现了人类“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懈精神,折射出人性中顽强不屈的美丽光辉。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悲剧类的文本,如《药》、《祝福》、《窦娥冤》、《屈原列传》、《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等。这些文本均以正面主人公的毁灭来构成其悲剧性,能够使学生深深地同情悲剧主人公并强烈地憎恨悲剧的制造者,从而激发学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高尚志趣,具有非悲剧类文本不能够替代的审美价值。但是,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角度看,非悲剧类文本所构成的悲剧要比正面主人公毁灭的故事所构成的悲剧更有价值。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利用这类文本向学生展现生活中的悲剧性,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原始心灵对话,明白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体会到理想的美好,同时也体会到追寻理想这一过程的美好。即使追求的理想没有实现,但是追求过程中那永不停息的奋斗,也可以构成生命中前进的快乐。因为人生就是不断追求的过程,追求实现了则会进入新的追求,追求不得实现,则应继续努力前行。学生理解了这些道理,不仅不会消极地对待人生,相反,会更加珍惜人生,更加努力地去获取更深刻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于华厦,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上一篇:高职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引导因素 下一篇: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