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时间:2022-09-23 09:34:15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全球化作为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涵的复杂社会现象,首先发端于经济领域。而又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内的全面推进过程。它带来了各个方面的相互交融和激荡,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生产方式、利益格局和全部经济秩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整个价值体系。

我们应该看到,当今世界的全球化是不对等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及对全球各种传媒和网络的垄断性经营,以更隐蔽的方式向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大肆倾销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垃圾,影响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及民族文化的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从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保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度完整和统一。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西方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

第一,通过人员交流与合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同时西方的意识形态也增加了渗透的机会。如:通过进修学习、参观访问、合作研究、派驻人员等多种渠道,向我方人员进行宣传和渗透。通过商品、技术、信息以及资本流入兜售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二,通过大众传媒开展柔性“攻心战”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大众传媒在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中的作用。通过大众传媒的反动宣传和煽动,散布对我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激化人民内部矛盾,制造国家民族分裂;丑化和矮化国家领导人,削弱我党和政府的威信,以达到涣散人心的目的;利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造势,动摇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

第三,利用市场经济实现意识形态输出商品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越来越注重利用市场力量来传播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西方特别是美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入,强化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和输出。凭借着它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将其以好莱坞、迪斯尼、麦当劳、CNN为代表的大众文化,以工业方式大批量地生产和复制,使其文化和价值观,迅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国各地区,使其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青年人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

第四,通过争夺青年一代达到对民族国家的控制权。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通过提供图书资料、派遣专家教授执教、在国内设立研究机构、网络远程教育、直接进行跨国办学,加紧对中国正在成长的年轻一代灌输西方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将现代科技成果大量地运用于文化产品,使其产品具有较强娱乐性、观赏性和知识性,利用人们渴望了解和欣赏外来文化的心理, 冠冕堂皇地推行西方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贩卖西方社会模式和价值观念,使国内大中学生耳濡目染西方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亲美”、“亲西”情结。

2.国内经济和社会转型伴随的复杂斗争

第一,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引发人们思想领域复杂的嬗变。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历程中,围绕着市场经济行为功利价值取向,等价交换的原则日益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伦理行为带上很浓的商品交换色彩。导致人们对培育自身道德义务、道德良心、道德修养的轻视和忽视,造成个体自觉扬善抑恶力量的软弱;导致传统的国家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趋于弱化,人生价值取向开始向经济价值取向转化,向物质金钱和个人主义倾斜;造成在审美意识上对时代主旋律的疏远和偏离,人们关注政治,并非是对政治理想、政治信念的追求,而是注意发现政治的功利价值,关注文化,并非是为实现文化理念、创造精神产品,而是从文化产品日益世俗化的趋势中寻求刺激和商业价值。

第二,国内“四个多样化”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人们的物质利益、就业方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都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更为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的冲击;市场经济行为的分散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决策的分散化和利益差距的扩大化,容易导致全局意识淡化、分散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人们艰苦创业精神淡化,追求奢糜、腐朽的生活方式;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和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人们政治上的冷漠化,生活上的物欲化,作风上的躁动和虚假。同时,在一些人群中还出现了 “经济意识强化,政治意识弱化;个人意识强化,集体意识弱化;功利意识强化,奉献意识弱化;休闲意识强化,敬业意识弱化”的现象。这些,都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传统理论依据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全球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策略思考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苏联及东欧剧变的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越是面临严峻挑战,我们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越要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善于吸取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和进步观念,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活力和免疫力;我们必须立足现有的国情,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通过理论创新,提高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通过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使广大群众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自觉抵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西化”“分化”政策。

2.坚持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党管意识形态,是执政党执政权力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就是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为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提供组织保证。

加强党对意识形态领导,关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应当注意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注重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创新。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各种错误东西的干扰,才能顶住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攻势。

3.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高扬时代主旋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文学艺术作品,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等多形式、多渠道弘扬主旋律,使主旋律精神融入人们的灵魂,指导调整人们的行为;必须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强意识,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全球化的压力变为民族振兴的动力,才能在应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结合新的社会实践,赋予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蕴涵时代精神。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时俱进,既要传承历史文化的精华,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

上一篇: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 下一篇: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的体会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