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消费文化中身体影像的成因

时间:2022-09-23 09:10:52

浅论消费文化中身体影像的成因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一词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对商品的实物性消费转而对欲望本体的象征性消费,身体成了影像消费中的主要形象。从身体发展的历史看,对电影中的身体影像进行研究对比,可以得出结论:身体影像――消费文化的载体、身体影像――消费视觉优先、身体影像――消费选择,从这三个部分可知, “窥视”心理是身体在电影中出现比例越来越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消费文化;身体影像,“窥视”心理

2007年一部《色・戒》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尤其是被剪掉长达“十分钟”的三处片段;2008年“艳照门”事件曝光,网络上流传的“艳照”如瘟疫一般无法遏制,身体的形象在影像里发挥着无人能阻的魔力。银幕上变化的各式身体像滚雪球似的不断挑起观众的窥视欲,最大化地吸引他们的眼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费”这一观念在人们生活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对商品的实物性消费转而对欲望本体的象征性消费,从“我需”到“我要”,这一趋势不断地加剧人们对消费欲望的膨胀,并随之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以及审美态度。为此,本文从身体发展的历史着手,对电影中的身体影像进行研究对比,探讨身体在电影中出现比例越来越大的成因。

一、身体影像――消费文化的载体

两千多年来,身体一直作为灵魂、理性、知识的对立面,在西方,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他们视肉体为魔鬼,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解脱身体对灵魂的束缚;在中国,正统的儒家学说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身体总是小心翼翼的被人们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就连张扬人性的启蒙运动,身体也悄然被埋藏在知识大旗之下。然而到了尼采这里,身体成了一个大智慧;到了福柯这里,身体又成了获取知识,争取权力的武器,身体经历着从未有过的解放,且极具革命性和反叛性;到了德勒兹、弗・詹姆逊和伊格尔顿这里,他们的理论话语愈来愈清晰地重写“身体”的形象及其意义。在一切事物均可以变成商品的消费社会里,身体从带有革命政治意味的先行者,转而成了一种可供消费的形象。从舞台上的超级明星、奔跑在运动场上的体育明星、带有色情意味的女性躯体广告再到电影中成为票房保证的“身体接触”,身体成了影像中最为走俏的商品。

美国的大萧条时代,电影业的发展反而比繁荣时期更有市场,无论作为人们逃避现实贫困、灾难的黑匣子,还是打发时间的时光机器,电影牢牢地抓住人们那颗窥视欲较强的心,他们甘愿在一两个小时里沉醉于充满幻想和欲望的封闭空间里得到自我满足。对于视觉形象的强调,则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向躯体、穿着以及姿态。“毫无疑问,色情的主要传播者是电影,在其他领域它仍然受到把传播色情当成一个问题的更一般的道德观念的制约。”即使在海斯法典的严格审查之下,仍然有玛丽莲・梦露在《七年之痒》之中的经典画面流传于世。

二、身体影像――消费视觉优先

人们在消费时首先得到的是视觉,基于此点燃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常常这种视觉优先的载体是身体影像。在观看电影时人们首先享受的是美景而不是故事,美感优于故事。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根本属性,同时商品还具有一种“符号”价值,此时的商品价值是以它们所带来的声誉、展现地位及权力的方式来衡量的,这种符号性的消费可以“支配着整个文化、、人际关系,身体的幻象和冲动”。因此,有激情的身体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像国内一些一夜走红的真人秀选手,都在佐证身体的魅力是造星的前提,他们是身体表演的“秀客”,影像中的身体成了一个极富号召力的符号。经典的《兰博》系列,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在观众心中经久不衰,那副勇猛且近乎完美的高大身材起着关键的作用,它的出现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又险象环生的处境。他的身体尽管在银幕上穿梭,但观众的目光充满了渴望,渴望与兰博一起体验周游世界,渴望他的身旁总是美女绕身的迷人生活。电影用以自有的方式来再现人的潜意识,反映人最深层的内心欲望,作为造梦机器,银幕上那些再现的身体便成为观影者视觉欲望的载体。

三、身体影像――消费选择

读图时代伴着符号式的消费,打破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美感让位于。身体影像的批量生产,导致了身体固有意义的丧失。它们以别样的审美方式呈现出来,令人叹止的广告,曼妙的身体蛊惑人们,并极力渲染“你也可以一样拥有”、“您所梦想的身体”来刺激消费者消费。马克思说,资本主义无情地破坏了一切神圣的东西以及关于过去的幻觉,冷酷地把一切都变成物质和商品。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不仅是在“使用”对象,同时他们也买进了一个观念,而且对这个观念进行了处理,也就是说,商品消费不完全是物质性的,它还和精神状态有关,影像中的身体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视觉感官,潜意识里还满足了消费者在现实中无法获取的情感欲望和潜意识的需要,尽管一两个小时的短暂观影时间,却让消费者十足的享受了一场饕餮盛宴。

作为审美主体而言,个人已经失去了审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成了“时尚”、“另类”、“流行”生活方式的追逐者,或是成了沉浸于欲望投射之中的暂时性替代者。这种所谓的消费文化造成了人自身需要的断裂,片面追求“时尚”、“另类”、“流行”的生活方式。著名法国心理学家拉康的“镜像理论”,即婴儿在6~18个月期间是自我认同的阶段,当婴儿认出自己时所感到的快乐,是出于他想象中的镜像要比他所体验到的身体更完美,婴儿以游戏的方式体验到镜中与被反照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电影观众在银幕前体验到的心理感受颇为相似,在“窥视”他者的基础上满足自我的想象。

另外,在传统民间文学如《金瓶梅》中的色情描写到以命相搏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的特殊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两个主题,即性与暴力。除了悬念与结局的驱动,性与暴力还时常拥有独立于叙事逻辑的诱惑力。换言之,身体隐藏于故事的背后形成另一重秘密的叙事,这和人们观看此类书籍影像时的心理想象有着重大的联系,性与暴力的主题成了人们视界里一个有效的视角,也就不难看出当前“戏不够,情(色)来凑”的恶俗情节在影视片中泛滥。身体在视觉图谱中地位越来越重要的同时,身体影像已经成为消费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物质性力量,如同经济和政治力量一样,它不再是“反映”和“沟通”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它也在创造、影响着这个世界。

上一篇:论自然景物在电影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下一篇:成荫电影视听语言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