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时间:2022-09-23 09:08: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80例疗效观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43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2月用液体疗法配合中药联合治疗腹泻患儿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4~28个月。发病初期为突然发病,先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大多为先吐后泻,体温最高达405℃,伴有发热性惊厥2例,大便均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含少量黏液,无腥臭味。粪常规检查:多见脂肪球或少许白细胞,入院时病程1~7天。轻度脱水者约35例(44%)、中度脱水者42例(53%)、3例重度脱水(3%)。

治疗方法:①双歧三联活菌口服;②轻度脱水者配合口服补液盐口服;③中度脱水者按80~100ml/(kg•日),依脱水性质予以补充液体;重度脱水扩容后予100~120ml/(kg•日),依脱水性质予以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④呕吐停止后,予以配合止泻汤:葛根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10g,黄连3g,泽泻6g,甘草3g。每日50~80ml,配合口服补液盐服用。

结 果

疗效标准:大便≤2次/日,性状正常、镜检正常,为治愈。结果3~4天治愈48例(60%);4~6天治愈30例(37%);≥7天治愈2例(3%)。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有效率达97%。

讨 论

小儿秋季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病,多发病。多发于秋冬季节,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潜伏期1~3天,多发生在6~24个月婴幼儿。起病急,常伴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病初即有呕吐,大便次数多、水分多、量多;常并发脱水和酸中毒。主要病原为人类轮状病毒。目前尚无有效抗轮状病毒药物。我院用液体疗法配合中药联合治疗,使病程缩短,取得较满意临床疗效。

发生秋季腹泻的常见原因有:①消化系统不成熟: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要相对又高,肠道负担重。如果喂养不当,如过多地加喂淀粉类、脂肪类食物,导致成分改变,或者一次进食过多等,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的紊乱,导致腹泻;②免疫功能不成熟:婴幼儿时期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免疫功能也不够成熟,当有病原菌随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体内后,易造成腹泻;③轮状病毒感染:婴儿秋季腹泻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宝宝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于人工喂养儿,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8~12月,以10~11月份为最高峰;④温差大:秋季气温变化大,忽冷忽热。气候变化引起感冒、腹部受凉以及各种感染也可导致腹泻。

小儿患秋季腹泻后合理饮食和适当用药,可缩短病程,很快恢复,则对小儿健康影响不大。如果处理不当,常并发脱水、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危及患儿生命;或者导致病情迁延,造成患儿营养不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婴幼儿秋季腹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近年来有向冬季后移的趋势,呈散发性或小流行,普遍表现为起病急,先吐后泻、尿少、易脱水,其发病机制是由人类轮状病毒侵入小肠破坏小肠黏膜绒毛,造成小肠运转和吸收功能障碍及电解质紊乱。双歧三联活菌有调整肠道菌群,改善胃肠道功能作用。本方运用止泻汤具有健脾燥湿、清利湿热、调理胃肠功能。本方中葛根清热生津,升举以止泻;白术、茯苓健脾化湿,和胃厚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具有抗病毒作用;泽泻利小便而实大便;甘草和中。

上一篇:鼻渊康合剂治疗慢性鼻窦炎120例疗效分析 下一篇:黄酒调正骨丸联合阿昔洛韦治疗眼部带状疱疹